近日,据外媒报道,为减少对芯片制造商的依赖,现代汽车表示将计划自主开发芯片。
现代汽车美国首席执行官表示,现代汽车产量计划接近于第四季度最初目标,芯片短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现代汽车表示,公司正寻求自己开发芯片,将在2022年抵消掉部分亏损。
汽车市场“芯事重重”
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芯片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
2020下半年以来,缺芯成为常态,汽车行业尤为明显,国内外众多企业多次减产甚至于停产。
今年,美国半导体重地得克萨斯州遭遇暴风雪、日本瑞萨芯片厂着火、东南亚地区疫情反复等因素,汽车芯片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汽车芯片短缺,涨价,汽车厂商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车企进入“自研造芯”的赛道。
车企自研的“三颗糖”
车芯短缺,加之特斯拉实现了芯片自由,车企间掀起一阵“自研芯片”的狂欢,而自研芯片好处有三。
稳定:把握了芯片的主动权,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不再被卡脖子,把产能稳稳抓在了手里;
低价: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到来,智能汽车上的半导体占到了整车成本的35%左右。芯片短缺后的大幅涨价对于车企负担过重,车企对于芯片普遍是买不到,也买不起。而自研芯片可以增加对整车成本的控制;
适合:整车厂对自己车的定义是最了解的,自研芯片可以保证更高的适配度,量身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定制化产品。
自研是应对短缺的“最优解”?
自研芯片的利好不容置疑,但自研之路极为艰难。
汽车芯片行业投入高,风险高,壁垒更高。汽车工业虽然与芯片行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但术业有专攻,大部分车企此前都只做传统的设计,没有研发芯片的相关基础。没有大的资金投入,专业团队,长期的研发测试,芯片自研很难实现。
即使特斯拉,也是在招募到硅谷芯片的传奇人物Jim Keller之后,才有底气走上自研自动驾驶芯片的道路。
车企自研恐怕很难成为应对芯片短缺的“最优解”。
但目前需要车企都在尝试解决方案,自研芯片,改变供应链管理方式。而政府方面也在大力扶持。
国内方面,今年以来,工信部已经组织编制了《汽车半导体供需对接手册》,进一步疏通汽车企业与芯片企业之间的供需信息渠道,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并鼓励发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助推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汽车芯片短缺问题的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