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处理器史话 | CPU的主频、倍频、超频,不是频率越高速度就越快

2016/10/14
29
  • 1评论
阅读需 59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什么是 CPU 的效率?CPU 的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古老而经典的游戏——扫雷,在两台电脑上进行 PK:配置分别为 i7 的笔记本和凌动的上网本,现在要做一件事,一天到晚都是在玩“扫雷”, 结果会如何呢?前者的效率不到 0.0001%,后者的效率则可能达到 50%以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他们的“芯”不同:CPU 的主频不同,核心数量不同。

理论上讲,同等技术条件下,核心数越多,主频越高,工作效率就越强!因为 CPU 是用来做运算的。

那么,CPU 的运算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主频
对于 CPU 来说,最主要的就是主频,主频意味着,CPU 可以在每秒内进行多少个周期运算,主频越高就说明 CPU 在每秒内的周期运算就越多,自然就越强。

但是由于各种 CPU 内部结构的差异(如缓存、指令集),并不是时钟频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 PIII 和赛扬,雷鸟和 DURON,赛扬和 DURON,PIII 与雷鸟,在相同主频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异。

2、核心
越多的核心同时运算自然比单核心的运算成倍数成长,核心越多,能力也就越强。

3、缓存
缓存是用来数据交换的暂时储存地,其中最主要的 1 级缓存,他是于 CPU 核心直接交换数据的地方,所以 1 级缓存越大,CPU 能力越强,其次是 2 级缓存于 3 级缓存。

4、内存控制器
例如:AMD 的是 HT 总线, Intel 早期是 FSB,现在是 QPI,这个部件现在已近整合到 CPU 内部了,之前是在主板的北桥上,这个部件决定着 CPU 与内存之间的数据通道的大小,越大越好。

5、CPU 其他技术
比如 Intel 的超线程技术,可以使得一个核心变成两个逻辑核心,从而达到单核心的高利用率。

 

1.CPU 工作效率的进化
关于 CPU 效率进化的详细内容,推荐看一篇文章——《CPU 效率进化史》。在这里,只进行简单的概述。

第 1 阶段:单任务执行(Single Threaded)。

代表性的系统为 DOS,这个阶段最大特征是:在处理一个程序时,一段时间内系统仅仅只能处理程序中的一个任务,此时这个任务完全占用 CPU,因此在单任务执行时代,主要是由于 DOS 系统不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导致 CPU 的运行效率缓慢。

第 2 阶段:多任务处理的过渡。

代表性的系统为 WINDOWS3.X。

Intel 在 1985 年推出的 386 处理器,是第一个具有“多任务处理”功能的 CPU,这对微软的操作系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多任务”,就是 CPU 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多个任务。即:CPU 在处理一个任务的同时,可以在中间暂时停止去作业另一个任务。

不过这也并不是真正的多任务处理,它只是在处理过程中不断暂停及切换工作方式罢了,因为 CPU 暂停下来去执行下一个任务,则需要停止上一个任务的进度。

第 3 阶段:多处理器并行方式。

这个时期的工作站服务器都给主板安装两个或多个 CPU 以满足需求。当执行多个任务时,系统可在多个 CPU 之间相互交换处理数据,同时也可让多个 CPU 同时执行一个任务。

不仅如此,如果程序被优化为多 CPU 处理,程序会把工作分给系统内不同的 CPU 同时处理,大大减少了运算时间。显然,这与只依靠 Windows 系统的自身处理方式(利用等待 CPU 闲置时间)效率有明显提升。

第 4 阶段:超线程处理时代
典型的系统为 WindowsXP/2003,超线程(Hyper Threading)技术是把一个处理器模拟成两个处理器使用,这样能有效地利用和分配资源,减少系统资源的浪费,从而增加处理器的工作效率,达到提高整体性能的目的。

效果如下表所示:

超线程技术

执行过程

结果

程序不能同时执行,需要等待运算中出现闲置,才能切换到另外一个程序。

同一时间内,工作中的 C P U 资源是不能分享给其他程序的。

程序能同时被执行:

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把处理器内部的两个逻辑内核模拟成两个物理芯片,让处理器能够在多任务、多线程处理上达到更高的性能,同时还能自动分配工作量,减少 CPU 的闲置时间

CPU 资源能够被同时分享,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超线程技术的 CPU 让游戏性能提升非常之大,给游戏用户带来了更快的游戏体验。

第 5 阶段:多核心处理时代
多核时代的来临,解决了由于超线程技术的缺陷,因为超线程技术只有在多核心处理器中才能完全发挥。

多核心处理器通过全新的封装技术,整合成为一颗处理器,真正地实现多处理器协同工作。多核心处理器核心的资源都是独立的,而且也可以交换使用资源,核心与核心之间沟通的延迟比多个单核心处理器同时运行更小。

同样是 WindowsXP,具有多核 CPU 的系统,无论是在速度还是性能方面均超越了此前的时代。

 

2. 与 CPU 频率有关的技术
围绕着 CPU 频率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这几个参数:主频、外频、倍频。在这些参数中,哪个参数可以体现 CPU 的性能,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外频 X 倍频=主频。

换个角度表达一下:外频好比马路的宽度,倍频好比在这条马路上单位时间允许通过的车辆数。

那么主频代表什么?

单位时间内车辆的通行能力——马路越宽,单位时间内允许通过的车辆数越多,则这条道路上通行的车辆越多。

如果每辆车的货物为一条运算指令,那么这个主频,又意味着什么呢?


暂时让这个问题“飞一会儿”,现在来看一下这几个术语的含义,以及它们对 CPU 的工作效率的影响。

(1)主频
CPU 的主频,即 CPU 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CPU Clock Speed)。


从理论上讲 CPU 的主频越高,它的速度也就越快,因为频率越高,单位时钟周期内完成的指令就越多,从而速度也就越快了。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各种 CPU 内部结构的差异,如:缓存、指令集等,并不是时钟频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PIII 和赛扬,雷鸟和 DURON,赛扬和 DURON,PIII 与雷鸟,在相同主频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差异。

10 年前主频的单位是 MHz,现在主频的单位已经升级为 GHz。

很多人认为 CPU 的主频就是其运行速度,其实不然。CPU 的主频表示在 CPU 内数字脉冲信号震荡的速度,与 CPU 实际的运算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过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公式能够定量两者的数值关系,因为 CPU 的运算速度还要看 CPU 的流水线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标,如:缓存、指令集,CPU 的位数等等。

由于主频并不直接代表运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主频较高的 CPU 实际运算速度较低的现象。比如 AMD 公司的 AthlonXP 系列 CPU 大多都能以较低的主频,达到英特尔公司的 Pentium 4 系列 CPU 较高主频的 CPU 性能,所以 AthlonXP 系列 CPU 才以 PR 值的方式来命名。因此主频仅是 CPU 性能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不代表 CPU 的整体性能。

CPU 的主频不代表 CPU 的速度,但提高主频对于提高 CPU 运算速度却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为了计算方便,假设某个 CPU 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运算指令,那么当 CPU 运行在 100MHz 主频时,将比它运行在 50MHz 主频时速度快一倍。

因为 100MHz 的时钟周期比 50MHz 的时钟周期占用时间减少了一半,也就是工作在 100MHz 主频的 CPU 执行一条运算指令所需时间仅为 10ns 比工作在 50MHz 主频时的 20ns 缩短了一半,自然运算速度也就快了一倍。

只不过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仅取决于 CPU 运算速度,还与其它各分系统的运行情况有关,只有在提高主频的同时,各分系统运行速度和各分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都能得到提高后,电脑整体的运行速度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既然运算速度与主频的关系这样简单,那么是否可以任意提高主频呢?

答案是:No,提高 CPU 工作主频主要受到生产工艺的限制。

由于 CPU 是在半导体硅片上制造的,在硅片上的元件之间需要导线进行联接,由于在高频状态下要求导线越细越短越好,这样才能减小导线分布电容等杂散干扰以保证 CPU 运算正确。因此制造工艺的限制,是 CPU 主频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2)外频
外频是 CPU 乃至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准频率,单位是 MHz。

在早期的电脑中,内存与主板之间的同步运行的速度等于外频,在这种方式下,可以理解为 CPU 外频直接与内存相连通,实现两者间的同步运行状态。对于目前的计算机系统来说,两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频的意义仍然存在,计算机系统中大多数的频率都是在外频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倍数来实现,这个倍数可以是大于 1 的,也可以是小于 1 的。

在 486 之前,CPU 的主频还处于一个较低的阶段,CPU 的主频一般都等于外频。而在 486 出现以后,由于 CPU 工作频率不断提高,而 PC 机的一些其他设备(如插卡、硬盘等)却受到工艺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频率,因此限制了 CPU 频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出现了倍频技术,该技术能够使 CPU 内部工作频率变为外部频率的倍数,从而通过提升倍频而达到提升主频的目的。倍频技术就是使外部设备可以工作在一个较低外频上,而 CPU 主频是外频的倍数。

在 Pentium 时代,CPU 的外频一般是 60/66MHz,从 Pentium Ⅱ 350 开始,CPU 外频提高到 100MHz,目前 CPU 外频已经达到了 200MHz。由于正常情况下外频和内存总线频率相同,所以当 CPU 外频提高后,与内存之间的交换速度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对提高电脑整体运行速度影响较大。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很容易被混为一谈。

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 CPU 和北桥芯片间总线的速度,更实质性的表示了 CPU 和外界数据传输的速度。而外频的概念是建立在数字脉冲信号震荡速度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100MHz 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万万次,它更多的影响了 PCI 及其他总线的频率。

之所以前端总线与外频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是在 Pentium 4 出现之前和刚出现 Pentium 4 时),前端总线频率与外频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称前端总线为外频,最终造成这样的误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前端总线频率需要高于外频,因此采用了 QDR(QuadDate Rate)技术,或者其他类似的技术实现这个目的。这些技术的原理类似于 AGP 的 2X 或者 4X,它们使得前端总线的频率成为外频的 2 倍、4 倍甚至更高,从此之后前端总线和外频的区别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

一个 CPU 默认的外频只有一个,主板必须能支持这个外频。因此在选购主板和 CPU 时必须注意这点,如果两者不匹配,系统就无法工作。此外,现在 CPU 的倍频很多已经被锁定,所以超频时经常需要超外频。外频改变后系统很多其他频率也会改变,除了 CPU 主频外,前端总线频率、PCI 等各种接口频率,包括硬盘接口的频率都会改变,都可能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当然有些主板可以提供锁定各种接口频率的功能,对成功超频有很大帮助。超频有风险,甚至会损坏计算机硬件。


那么外频的参数可以在哪里查询呢?请看下面的图片:

 

(3)倍频
CPU 的倍频,全称是倍频系数。


CPU 的核心工作频率与外频之间,存在着一个比值关系,这个比值就是倍频系数,简称倍频。理论上,倍频是从 1.5 一直到无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频是以 0.5 为一个间隔单位。

原先并没有倍频概念,CPU 的主频和系统总线的速度是一样的。但随着 CPU 的速度越来越快,倍频技术也就应运而生。它可使系统总线工作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上,而 CPU 速度可以通过倍频来无限提升。

主频的定义中可知:当外频不变时,提高倍频,CPU 主频也就越高。

(4)分频和超频
由于外频不断提高,渐渐地提高到其他设备无法承受了,因此出现了分频技术(其实这是主板北桥芯片的功能)。分频技术就是通过主板的北桥芯片将 CPU 外频降低,然后再提供给各插卡、硬盘等设备。

早期的 66MHz 外频时代是 PCI 设备 2 分频,AGP 设备不分频;后来的 100MHz 外频时代则是 PCI 设备 3 分频,AGP 设 备 2/3 分频(有些 100MHz 的北桥芯片也支持 PCI 设备 4 分频);


目前的北桥芯片一般都支持 133MHz 外频,即 PCI 设备 4 分频、AGP 设备 2 分频。总之,在标准外频(66MHz、100MHz、133MHz)下北桥芯片必须使 PCI 设备工作在 33MHz,AGP 设备工作在 66MHz,才能说该芯片能正式支持该种外频。

接下来谈谈 CPU 的超频。

CPU 超频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外频或者倍频的手段来提高 CPU 主频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超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赛扬系列时代,从赛扬系列的出产而开始的,其中赛扬 300A 超 450、366 超 550 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它们就是通过将赛扬 CPU 的 66MHz 外频提升到 100MHz 从而提升了 CPU 的主频。而早期的 DURON 超频则与赛扬不同,它是通过破解倍频锁然后提升倍频的方式来提高频率。

总的看来,超倍频比超外频更稳定,因为超倍频没有改变外频,也就不会影响到其他设备的正常运作;但是如果超外频,就可能遇到非标准外频如 75MHz、83MHz、112MHz 等,这些情况下由于分频技术的限制,致使其他设备都不能工作在正常的频率下,从而可能造成系统的不稳定,甚至出现硬盘数据丢失、严重的可能损坏。

因此,借用业内人士的友情提示:超频虽有好处,但是也十分危险,所以请慎重超频!

与非网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系列汇总:

之一:第一款处理器之谜

之二:处理器的春秋战国时代:8 位处理器的恩怨与纷争(上)

之三:处理器的春秋战国时代:8 位处理器的恩怨与纷争(下)

之四:处理器的三国时代:苹果搅动 MCU 江湖

之五:处理器的三国时代:DR 公司盛气凌人,IBM 转身成就微软

之六:32 位处理器的攻“芯”计:英特尔如何称霸 PC 江湖?

之七:AMD 称霸 PC 处理器市场的“昙花一现”

之八:CPU 两大阵营对擂,X86 构架让英特尔如日中天

之九:你知道 X86 构架,你知道 SH 构架吗?

之十:SuperH 系列处理器:昔日惠普 Jornada PDA 的“核芯”

之十一:MIPS 构架:曾经是英特尔的“眼中钉”

之十二:MIPS 构架之:我和龙芯有个约会

之十三:ARM 架构:有处理器之处,皆有 ARM

之十四:ARM 和英特尔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之十五:PowerPC 架构:IBM 的一座金矿

之十六:PowerPC 和它的“前辈们”:曾经那么风华绝代

之十七:PowerPC 和它的“前辈们”:一代更比一代强

十八:当 Power 架构的发展之路遭遇“滑铁卢”

之十九:开启多核时代的 Yonah:它是英特尔酷睿 core 的开发代号

之二十:除了 Core iX 系列,你未曾注意的架构还有这些!

之二十一:处理器厂商的绝密武器之工艺之争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1996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自控系,同年7月进入某大型国企担任电气员。2000年转行从事硬件研发相关工作;后从事RFID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曾参与中国自动识别协会RFID行业标准的起草;历任硬件工程师、主管设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2012年至今,就职于沈阳工学院,担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出版教材《自动识别技术概论》,职场故事《51的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