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弯道超车?中国半导体产业要想追赶必须提升直道能力

原创
2015/12/09
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2015 年全球半导体并购金额超过一千亿美元,超过百亿美元的就有四起,分别是安华高收购博通、西部数据收购闪迪、英特尔收购 Altera 与恩智浦收购飞思卡尔。这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规模效应“、“利息低”、“行业发展放缓”等理由来解释,大并购更多是出于担心中国半导体崛起而进行的提前布局。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位列“中国制造 2025”重点产业领域第一项首位,这是继《国家集成电路发展推进纲要》公布以后再次在国家战略层面强调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以至于麦肯锡在报告中提出,如果中国制造 2025 计划如期实现,那么从现在到 2025 年,全球新增晶圆制造产能全部属于中国。

麦肯锡预计从现在到 2025 年,全球新增晶圆制造产能,全部位于中国地区

在国家政策的力推下,这两年集成电路产业从清灰冷灶一跃而成大热门,各路资金纷纷杀入,以至于有投资人向我慨叹,“芯片领域的好项目,资本下手都太快了”。对于半导体这个资本密集型行业来说,众多资本愿意进入对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好事,但是资本聚集领域所无法避免的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滥竽充数、浑水摸鱼与投机取巧随处可见,弯道超车无疑就是投机取巧心理的一种。

这一篇我们就从国际与国内两方面来看,为什么弯道超车思路不适合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国际巨头积极防御,对中国可能超越路线进行了封堵
欧美半导体公司的大并购,一方面确实是为了规模效应,在内生式增长放慢时寻求外延式扩张。但这些史无前例的大并购也延缓了中国半导体追赶的速度。

首先,并购所带来的降低成本作用,可以让欧美半导体厂商产品更好的面对将来中国半导体产品的冲击。对于多数欧美半导体厂商的产品线来说,50%毛利率是一条生死线,如果达不到,往往该产品线就会被放弃。对于多数中国半导体厂商来说,50%的毛利率是相当不错的结果,30%至 40%的毛利率也可以生存的很好。所以欧美厂商并购以后节约下来的运营成本,可以适当抵挡中国半导体产品的冲击,不过我预计五年以后,欧美半导体公司未必会坚持认为 50%毛利率为生死线。

降成本或是为抵御将来亚太地区低毛利产品的冲击

其次,欧美厂商逐渐撤离低门槛的消费电子市场,不与中国半导体低门槛领域缠斗。汽车电子工业电子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吸引欧美厂商的关注,众多厂商纷纷把资源大量投入倒这些领域,包括高通、博通等这些以前非汽车电子领域传统厂商也纷纷推出汽车应用方案,除了这些领域市场增速快、毛利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门槛相对较高,目前中国厂商能在汽车电子领域挑战欧美厂商的基本没有。而在消费电子领域,欧美厂商由于逐渐失去优势而不断撤离,例如 2015 年 Nvidia 与 Marvell 先后裁掉了手机部门。

最后,欧美厂商之间的相互并购,减少了中国厂商通过并购来增强自身实力的机会。并购无疑是技术与市场落后一方增强实力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是欧美厂商之间的大并购,导致市场上值得购买的标的大幅减少,并使整个市场价格虚高,增加了中国厂商并购的难度。老杳曾经讲过一个例子,某个美国半导体公司想卖掉,开价 5000 万美元,听说有中国公司来洽谈,直接要价两个亿,不是所有的中国厂商都是人傻钱多型,所以最后没有谈成,但中国厂商现在收购的难度从这个例子可见一斑。


国内厂商实力在增长,但只有增强直道能力才有机会追赶
如果把各地的半导体产业比作一辆车的话(传统汽车),资金相当于燃料,人才相当于发动机,管理运营相当于开车技术,顶层规划相当于 ADAS。如今中国半导体发展顶层规划已经指明了前进方向,资金也越来越充足,上规模企业的管理运营也越来越规范,最大的短板就是人才这一块。对于半导体产业发展这场没有尽头的拉力赛来说,资金、人才、管理与规划缺一不可,而人才这个发动机是决定直道能力的最大因素。

前不久,郭台铭对赵伟国发表了一番颇不客气的讲话,认为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郭台铭敢于叫板赵伟国的底气,很大一部分就源于中国台湾半导体人才资源对大陆的相对优势。郭台铭在接受天下杂志专访时表示,”赵伟国不过一个炒股的投资者,怎么能去问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公司多少钱要卖? 张忠谋这样一个世界半导体教父,60 多年半导体经验,不是你今天用钱就可以买的。”

如今,大陆半导体方面的高级人才极为匮乏,虽然可以从中国台湾或者欧美韩日挖到急需的人才来救急,但是这种移植的方式并不能解决中国半导体的长期发展问题。

比高级人才需要移植更为可怕的是,中国半导体行业面临对于年轻人吸引力下降的问题。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吸引了更多优秀年轻人投身其中,以至于常有刚打算入行的学生到各大微电子论坛咨询技术方向时,话题常常转到转行上去:转互联网或金融。虽然这些话题不少是半导体从业人员的自我调侃,但确实也投射出现在整个行业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的问题。

当然,人才的流向是市场的自然调节作用,国家不可能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保持或提高半导体人才的竞争力。不过政府如果想把半导体行业真正发展起来,对于人才进行定向疏导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随着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超级天才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相对发展初期大大减弱,吸引精英人才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建立好一个基数巨大的半导体人才储备,通过学校教育引导、个税优惠与社保倾斜等政策来引导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投身到半导体产业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中坚力量组成的人才集团军才是竞争力的最有力保证,才是中国半导体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才是中国半导体追赶世界半导体发展水平的强大引擎。


2015 年大陆半导体行业实现了很多突破:中芯国际 28nm 实现了量产,华力微电子也成功进行了 28nm 芯片流片;根据 IC Insights 的数据,2015 年将首次有两家大陆厂商进入全球前十大 IC 设计公司之列,分别是列第六位的海思与列第十位的展讯,若加上排第三的联发科,整个大中华区一共有三家进入前十名;武岳峰资本等联合收购的芯成(ISSI)半导体正式完成交割,中国资本第一次完成对真正源于美国的半导体公司的收购;台积电在南京设立 12 寸厂,将引入 16nm 工艺,预计 2018 年投产,届时整个落地于大陆地区的 12 寸晶圆厂月产能将超过 50 万片,约相当于半个三星的产能 ......

这些成绩令人鼓舞,但如果人才储备跟不上,这些精妙的资本运作、高明的运营管理都只是如同中超联赛一样,展示空心的繁荣而已。人才这个发动机不够强悍,即使侥幸弯道超过去了,人家一脚油门我们不还是只有吃尾气的份儿?

更多内容,请访问与非网半导体专区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与非网高级行业分析师。长期跟踪行业的变化发展,时刻关注产业动态,对于电子行业上下游的产业趋势变化、技术革新发展、行业新闻八卦均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握电子市场动态,架构交流平台,为中国的电子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