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击穿是一种电击穿现象,指的是当介质(一般为固体、液体或气体)中受到较高电场时,由于介质内部电荷的极化和移动,出现电导率急剧上升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臭氧层、闪电等自然环境中很常见,同时也可以用于电气设备中来控制和保护电路。
1.什么是介电击穿
介电击穿是介质被电击穿的一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固体、液体或气体等不良导体的介质中。当介质内部的电场达到了它所能承受的峰值时,介质就会失去绝缘能力,导体间将形成一个气隙,从而形成放电。
2.介电击穿的分类
介电击穿包括穿透型、表面型和发射型三种不同类型,根据介质在耐受电压条件下获得的张量大小以及介质内部是否有气泡可存在。
2.1 穿透型
穿透型介电击穿是指在压缩条件下,当介质与金属点接触时,放电发生于介电层内部的过程。穿透型介电击穿通常伴随着一些物理和化学反应,并且常常伴随着显著的爆炸现象。
2.2 表面型
表面型介电击穿是指,在介质中加入气体或悬浮颗粒的情况下,放电发生在颗粒或液滴表面的情况。这种类型的介电击穿不会伴随着爆炸现象,并且能够在大气压下产生。
2.3 发射型
发射型介电击穿是指在依靠荷电粒子的输运而引起了较低耐受电压下放电场发射的的过程。
3.介电击穿的原理
介电击穿的原理可以通过外加电场将介电材料中的电子级势垒降低来实现。电子从介电材料中的导带或杂质激活密度较高的"捕获中心(捕获陷阱)"迁移到价带和导电带上。这样会导致材料的电导率增加,使之具有导体的特性。当电场增强到一个临界值时,这些载流子的迁移速度将急剧加快,并在介质中形成等离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