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Part 1、早期的技术
    • Part 2、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发展的路径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技术讨论|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技术

2022/10/15
153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我在通用的前同事刘名写了一篇《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Double-Sided Cooled Package Technology for Automotive Power Modules》,一方面把早期的一些DCS早期的概念设计,一方面也把商用的功率模块的参数做了一些梳理。原文很长,我在这里归纳梳理有几点:

功率模块Wire Bond的技术被替代以后,双面冷却才有可能。

由于有了冷却技术的提升,在功率密度、可靠性、寄生电感电阻方面都有下降。

在分化比较多的场合里面,功率模块封装技术成了很多企业想掌握的内容。

▲图1.从单面冷却到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

 

Part 1、早期的技术

双面冷却是从1990年代首次提出来,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研究双面冷却,并于 2008年在量产的电动汽车逆变器上实施。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设计方法越来越受欢迎,汽车企业和Tier1供应商也越来越多采用这种封装技术。

从整个发展路径来看,主要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5年到2010年:早期主要是高效和大公司实验室,探索无焊线和平面封装,以实现功率模块在顶部冷却路径。

第二阶段从2001年至2015年:大公司开始让双面液冷研发逐步突破商业化 。

第三阶段从2015年起:大规模商业化,不同供应商的多个双面液冷模块在电动汽车上应用。

▲图2.早期探索

 

我们能看到早期的模块是围绕IGBT的Si模块,而在2012-2016开始在原有的设计上探索SiC的应用。

▲图3.早期探索的产品测试

在第二阶段,更多的公司尝试进入,开始探索早期的商业化。

▲图4.工业和大学的设计探索

▲图5.工业设计的参数

 

而从汽车产业来看,主要是围绕着产品设计优化开始的,我们看到汽车企业和Tier 1都在这个领域有很多的尝试。

▲图6.汽车领域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

功率模块从1in1、2in1到6in1,热阻、寄生电感、最大温度都有很大的提升。

▲图7.主要汽车领域的功率模块参数

▲图8.主要的功率模块的内部结构

不过得说,虽然通用的电动车销量不佳,但是在2016年竟然同时上了三款不同设计的逆变器,包括两款双面冷。这是技术上的真心实意和商务上的浪费行为

 

Part 2、双面冷却的功率模块发展的路径

有效的热管理对于电动汽车应用中的功率模块(Si和 SiC)是非常重要的,实现更高的功率密度和可靠性。与传统的单面冷却功率模块封装相比,双面冷却可以显著提高散热能力、半导体利用率和电气寄生效应。

目前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利用平面互连、改进的材料和更新的工艺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的电源模块。随着功率模块双面散热材料和结构技术的成熟,功率模块的设计将受益于封装尺寸形状的标准化。这将使逆变器的开发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同时仍能在模块本身内实现进一步的创新。这种标准化,加上双面冷却的多物理场设计,能增加逆变器的可靠性、成本、效率和尺寸的综合特性。

下面这张图9弄的挺好,基本把大规模探索和后续量产的路径给整理清楚了。

▲图9.双面冷却的发展阶段

特斯拉在功率密度这块一直是很领先的。

▲图10.功率逆变器的功率密度对比

刘名还提到,双面水冷的下一步应该是直接双面水冷,否则TIM会抵消掉部分双面水冷设计带来的好处。

目前碳化硅成熟度相对不好,封装形式上退回到单管,但是从集成角度看,长远应该还是类似HPD样的单面或者双面全桥封装。目前业内还不认为双面水冷能像AMB和烧结银一样成为碳化硅的标配。

再有,现在功率模块封装供应链混乱的问题,从芯片到主机厂都在做,互为客户和竞争对手,这个短期内貌似无解。

小结:原文还写了很多的优点和细节比较,推荐看看,我放到知识星球了。我觉得Ming Liu这篇论文写得挺好的。当然我个人不太看重细节,主要看历史发展和设计趋势,所以我挑了一些我感兴趣的部分。

最后,大家可以猜一猜锐歌上面用的单面冷还是双面冷。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笔者 朱玉龙,一名汽车行业的工程师,2008年入行,做的是让人看不透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我学的是测试和电路,从汽车电子硬件开始起步,现在在做子系统和产品方面的工作。汽车产业虽然已经被人视为夕阳产业,不过我相信未来衣食住行中的行,汽车仍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不二工具,愿在汽车电子电气的工程方面耕耘和努力,更愿与同行和感兴趣的朋友分享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