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氢能产业发展阶段目标解读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站在当下,看中国氢能发展趋势

2022/08/29
164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2022年,兴盛了三年的半导体开始进入周期拐点。

消费电子端,有媒体报道,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智能机销量仅有1.34亿部,创下2015年以来最差的上半年销量成绩。全球手机市场销量萎靡,导致部分手机芯片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最高跌幅达到90%以上。虽然,部分车芯需求依然旺盛,但全面缺芯的“盛况”不再。多家半导体公司在近期的中报业绩说明会上,袒露了对未来环境的担忧。

后面,半导体行业可能面对的是扩产放量-供需平衡-供过于求-存量博弈,甚至是降价、毛利率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当然这里我们讨论的是行业整体,对于先进材料或是实现0到1突破领域的急速狂奔不考虑在内。硬科技领域未来投什么?一级市场最明显的投资趋势是——能源。在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下,绿色能源成为未来30年-50年的重点发展领域。大家开始更多地聚焦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比如光伏、风电、氢能等。

氢能——这一绿色终端能源,从“十一五”(2006-2010年)到“十四五”(2021年-2025年)相关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升级,2022年一季度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明确氢能各阶段发展目标。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下,我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2021年,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

但从制氢结构上看,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占比非常小(1%),下游氢能消费的经济性没有体现出来,现有产能不能满足需求,国产制氢的产业链生态尚未理顺,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种种问题还有待解决。但总归是看好氢能的。在碳中和要求下,氢能需求仍有4倍提升空间。

据氢能联盟预测,到206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0%,其中,工业领域用氢占比仍然最大,约7794万吨,占氢总需求量60%;交通运输领域用氢4051万吨,建筑领域用氢585万吨,发电与电网平衡用氢600万吨,全产业链十几万亿的市场规模。

氢能政策三大阶段:更细节、更落地、更清晰

阶段一:2014年之前,氢能作为新技术,支持技术攻关。回顾氢能政策,最早可追溯到2006年。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 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将“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未来能源技术发展方向之一。此后的09-14年,已近乎每年一个的频率发布氢能发展“支持类”文件。

阶段二:2015-2019年,整个支持动力电池和技术已经实现革命性突破,实现燃料电池车的示范运营和推广,走出实验室。这一阶段,对氢燃料电池的描述已经具体为实现大规模氢能产业链的一体化。

阶段三:2019年至今。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到“氢能”,2020年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也首次明确了氢能属性,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化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今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这一顶层设计的发布,提出了氢能产业发展各阶段目标。

氢能产业发展阶段目标解读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给予氢能三个定位:一是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三是新兴产业和未来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对于氢能发展的未来前景及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依照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标:

第一个阶段(2021-2025年)构建基础。包括氢能政策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核心技术、供应链体系和示范应用等等。在这一阶段,具体的产业目标是氢能源汽车保有量5万辆,可再生能源年制氢10~20万吨。

 

第二个阶段(2026-2030年)完善体系。一方面是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是制氢和供氢体系完善。到2030年左右,氢能技术创新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氢能产业链核心企业也已发展起来。在清洁能源制氢和供应体系方面,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比例达到一定规模,可再生资源制氢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与当前的制氢结构有明显不同。

 

第三个阶段(2031-2035年)构建生态。氢能体系完善之后,下游应用不再只是点状应用,而是形成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消费的比例显著提升。而2036-2050年,《规划》中虽然没有提及,但在此前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中有相关构想。图表:《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

有意思的是,如果以2019年为基础年,站在2022年回看2019年政策,可以发现,2021年即接近完成氢能近期目标(2020-2025),比如加氢站从2019年的23座提升至2021年底的218座。而据国家能源局披露的信息,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加氢站275座。此外,2021年氢能源比例已经提升至4%,燃料电池系统达到了近期目标2倍还多。

除已完成目标外,氢燃料电池车还有较大空间。从近期阶段(2020-2025)目标看,基于“稳慎”原则的氢能产业规划较为保守,但在国家规划外,各地政府对氢能产业发展给予了更高的热情。图表:各省市氢能产业链规划

从氢能政策看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趋势一:上游制氢端,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比重快速提升,2025年达到20%,2060年达到80%。目前,我国氢产能大概3000万吨,而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1%,行业内预测2050年全国的氢能消费将达到6000万吨,其中70%以上将会是可再生能源制氢。因此,在制氢端——可再生能源制氢会有一个非常高速的增长。

趋势二:中游储运端,短期以高压气态氢为主,未来70兆帕四型瓶会快速增长。氢能的发展离不开氢的储存,目前主流储氢方式有三种:一是压缩气态储氢,二是液体,第三是固态储氢,各有各的特点。其中气态储氢技术最为成熟。氢气瓶主要有四种类型,I型瓶纯钢瓶,II型高内胆加纤维缠绕的气瓶,III型瓶是采用金属内胆(钢内胆或者氯内胆)加碳纤维缠绕的气瓶,IV型瓶是全复合材料气瓶,塑料内胆加纤维产的气瓶。

I和II型瓶因为是钢材料,重量比较重,一般是用在工业级或者固定容器的应用领域。而III和IV型瓶由于采用了碳纤维,瓶子的重量比较轻,所以适合用于车载。工业储氢瓶压力等级主要是15-20兆帕;车载储氢瓶要做到35-70兆帕。国内目前主要是以III型瓶为主,压力等级是35兆帕和70兆帕,国内III型瓶的储氢密度无论35兆帕和70兆帕都在4%左右,相对密度都是比较低的,国外像日本、欧韩应用的还是用IV型屏,大概涂氢密度达到6%,甚至更高一点的水平。III型瓶发展趋势是大容积和低成本,低成本主要考虑从材料的国产化,比如碳纤维材料国产化,还有制造工艺的优化做降本措施。对70兆帕来讲未来肯定是以IV型瓶为主,III型瓶做70兆帕设计寿命只能达到10年,它是达不到整车的要求的,所以70兆帕肯定是以IV型瓶为主。相同的设计总则下,IV型瓶比III型瓶要轻20%左右,IV型瓶属性密度比III型瓶高40%左右,它的疲劳性能也比III型瓶要好,III型瓶只能达到10年750次,IV型瓶是22000次,所以它的内疲劳性能是很好的。它的耐腐蚀性也很好,因为它塑料内胆成本比金属内胆低一些。那么,随着氢能源汽车的增长,未来70兆帕IV型瓶会是一个快速的增长,也是氢能一个最主要的应用。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储运方式是氢的低温液态,低温液态可以解决储氢密度、大容量存储、长途运输的这些问题,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短期氢能储运还是以高压气态为主,低温液态技术再成熟些才有可能普及。

趋势三:下游加氢端,加氢站数量持续增长,逐步覆盖全国,其发展势能超过氢能产业链其他环节。我们看到,加氢站这近几年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就建成了100多座加氢站,接近2016年到2020年全部加氢站的总和,从各地方规划看,加氢站未来还会快速增长。目前,我国除了青海、西藏、甘肃三省,其他省份均已有加氢站建成,目前加氢站总和是275座(2022年6月底),稳居全球第一。总体来说,加氢站处于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的阶段,超过了氢能产业链其他的环节。

趋势四:围绕8大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或者产业布局加快。电池,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技术能力提升的速度非常快,从2019年年产1万套氢燃料电池系统到14.65万套/年。但燃料电池不仅仅是系统,还包括零部件。在8大核心零部件(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里,跟工程相关的技术或者零部件的提升效率比较快,但跟材料相关的一些零部件突破难度还比较大。

趋势五:下游应用,交通将会是第一个突破口。应用主要落地五大示范群,交通运行从商用车开始,逐步推广到乘用车。另外,重卡也是氢能重要的应用领域。2030年之后,在分布式储能和发电的领域,绿氢的增长将会是最大的动力。

图表:氢能相关公司分布地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公众号科创之道主笔,标准的EE、CS专业理工男。从事研发、咨询、投资工作15年,主要关注领域为半导体、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目前专注于风险投资和企业服务领域,平时喜欢把一些工作上的感悟随手记下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融合IT产业和投融资行业知识,为跨行业沟通搭建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