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住时机,加速扩产
作为国内晶圆代工业的两大领头羊,中芯国际和华虹于3月30日,先后公布了2021年年度报告,成为中国半导体2022开年的双响炮。这也是国内晶圆代工在负重前行下取得的喜人成绩。
业绩齐飞,中芯、华虹点燃双响炮
先来看看中芯国际的成绩单。
2021年对中芯国际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除却“实体清单”和产业链压力,中芯在这一年管理层进行了重要调整,由张汝京之后第一位内部培养的董事长高永岗接棒。在此情形下,中芯国际的2021年答卷异常精彩,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新高,也是近五年来最高速的增长。这也让中芯国际位列全球晶圆代工厂营收排行榜第四名。
数据来源:芯谋研究
营收上,2021年中芯国际营收高达54.43亿美元,相比于2020年的39.07亿美元增长了39.3%;净利润上,2021年达到13.92亿美元,相比于2020年的3.12亿美元增长了346%;毛利率上,2021年毛利率达30.8%,而2020年为23.6%,增长了7.2个百分点;晶圆销售上,2021年销售晶圆数量为674.7万片约当8英寸晶圆,而2020年为569.9万片约当8寸晶圆,增长了18.4%。
再来看看华虹的成绩,这里以上市公布财报的华虹半导体数据进行统计。
数据来源:芯谋研究
2021年是张素心董事长带领下的华虹集团提出“8+12”战略的第五年。2021年华虹无锡12英寸一期项目全面达产,贡献了29.5%的销售收入。这让华虹成功从8英寸晶圆厂华丽转身为名副其实的“8+12”晶圆厂。精准持续的战略执行带来了营收和利润的齐飞,也让华虹集团位列全球晶圆代工厂营收排行榜第五名。
营收上,2021年华虹宏力销售收入达16.308亿美元,相比于2020年的9.613亿美元增长了69.6%;净利润上,2021年达到2.31亿美元,相比于2020年增长了593.3%;毛利率上,2021年毛利率达27.7%,而2020年为24.4%,增长了3.3个百分点;晶圆销售上,2021年销售晶圆数量为332.8万片约当8寸晶圆,而2020年为219.1万片约当8寸晶圆,增长了51.9%。近日,华虹半导体科创板IPO已获辅导备案,释放了一个非常利好的信号。
国内代工双雄,产能稳步增加
近五年,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的产能均实现了增长。
具体来看,中芯国际2021年8英寸月产能超过25万片,较2017年增长22.3%;2021年12英寸月产能超过10万片,较2017年增长31.6%。从下图的变化趋势上看,在近两年当中,无论是8英寸还是12英寸,中芯国际的产能都出现了更为明显的增幅。这也说明,在全球半导体产业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芯国际承接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继续发展的希望。
数据来源:芯谋研究
华虹集团方面,2021年其8英寸月产能达到18万片,较2017年增长9%;2021年12英寸月产能达到14万片,较2017年增长366.7%。从这组数据上看,华虹集团12英寸产能的增幅更为亮眼——2019年,得益于华虹无锡一期厂的投产,华虹集团12英寸晶圆产量获得重大突破,其12英寸月产能突破6万片,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其产能进入爬坡正轨,每年产能增长均保持在45%以上。
数据来源:芯谋研究
抓住时机,加速扩产
这两家制造龙头企业产能相比2020年有大幅扩张,新产能衔接堪称完美。中芯全年产能利用率在100%以上,营收同比增长近30%,净利润同比增长16.8%。而华虹同样产能利用率在100%以上,营收较上年同比增长69.6%,净利润同比上升593.3%。显然说明这两家龙头企业在满负荷生产,业务量大增的情况下,净利润也能同步大增,三条线完美同步增长,显然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产能多多益善,这也应该是继续大幅扩张产能的信号。
但是相比海外巨头动辄千亿美元的扩张规模,2021年中芯国际产能增长率为21.7%,华虹半导体产能增长率为12.7%。这个扩张幅度仍嫌不足。尽管企业产能扩张需要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来落实产能建设,甚至是先锁定存量,再开拓增量。但是晶圆代工企业的重要特点就是追求产能规模效应,而且在半导体需求总体逐步上升的趋势下,行业景气周期显著加长的情况下,国内这两家具有雄厚积累的企业需要大幅扩张产能,才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更好的服务国内半导体设计企业的需求。
为解决这两家企业产能扩张速度不足的问题,芯谋研究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相比海外巨头,中芯和华虹还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欧洲和美国都出台了芯片法案,拿出巨额资金以及免税政策直接和间接的支持扩张芯片产能,这个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向竞争对手看起;第二,华虹已经谋求在A股上市,在登陆科创板之后,中芯和华虹在港股和A股都拥有融资能力,希望两家企业在已经取得很好财务回报的情况下,利用好活跃的资本市场,谋求更大的产能;第三,两家龙头要利用好中国是全球最大半导体市场的有利条件,与在地产业链加强协同效应,抓住中国企业追求安全、可靠、稳定供应链需求,锁定更多的存量业务,挖掘更多的增量业务,甚至组织这些企业参与产能建设;第四,现在中国有些条件不够成熟的地方也在上马代工业务,建设新的实体。尽管整个产业行情火热,但是这些企业实力不足,没有能力经受住行业的波动,很容易陷入困境。半导体投入巨大,可以预计很多地发行的新增项目会难以为继。上海对于这一波调整,已经出台相应的政策,这两家龙头企业要做好准备接受这些新增产能的准备。
我们相信,只要立足于中国巨大的市场,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能动性,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困难,我们依然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把这两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撑起中国半导体制造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