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2020 年的科创板
    • “AI 第一股”不好当
    • AI 企业的“七寸”?
    • 不能为了要有 AI 而给 AI 放水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2020年复盘:科创板“彩彩彩”背后的质疑声

2021/01/14
358
阅读需 16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自 2018 年 11 月 5 日被宣布设立以来,科创板承载着太多科技企业的腾飞梦,那些上市的,非上市的,企业们都挤破脑袋想在科创板占据一席之地。暴涨的股价以及高强的聚光灯效应给科创板上市企业带来了无尽的好处,预示着发展前路是一条康庄大道。

科创板设立之初,对于准许上市的企业便有了指向: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这些核心技术包括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

2020 年的科创板

2020 年,科创板新增受理了 325 家企业,新增上市公司 145 家,募集资金 2226.21 亿元,占 A 股 IPO 市场融资总额的 47.11%。已经有很多证券机构或者财经资讯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在此引用一些。

首先是成分分析。根据万得资讯(Wind)的统计数据显示,在 8 个科创主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服务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 48 家企业在 2020 年登陆科创板,居于首位,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是 29 家和 28 家。

在万得资讯的统计数据有一个数据我们需要特别留意,那就是上市标准的数据,2020 年上市的科创板公司中有 119 家以标准一上市,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人民币 0.5 亿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 1 亿元,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10 亿元。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上市便如锦上添花。

根据巨灵财经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科创板已有 215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 3.77 万亿元,融资规模合计达到 3050.50 亿元,超募资金为 889.06 亿元,平均首发市盈率为 66.99 倍,大幅超过其他版块。

以 2020 年前三季度各公司已经发布的财报显示,215 家科创板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 2189.35 亿元,同比增长 15.29%;实现归母净利润 263.26 亿元,同比增长 61.98%。也就是说,总体而言,科创板企业总体是盈利的,这和 2020 年绝大多数企业以标准一上市有一定的前后因果关系。

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定要拍手叫好,彩彩彩!

“AI 第一股”不好当

毫无疑问,科创板目前的发展势头是积极向好的,但这其中确实伴随着一些质疑声。而质疑主要指向目前登陆科创板而持续亏损的企业。结合前三季度的财报来看,科创板上亏损企业有 24 家,君实生物亏损最多,为 11.16 亿元;奇安信次之,亏损 10.07 亿元;神州细胞亏损 5.15 亿元,排名第三。

投资者和网民对于生物医疗性质的企业明显容忍度更高,这与科创板关注的医药企业属性也有关,科创板更关注有高壁垒的生物药、生物类似物、干扰素,以及精准治疗。这些药物的研发成功率很低,一旦成功便会有很高的壁垒,因此未来可期。

我们就以神州细胞为例。2020 年上半年,神州细胞的研发费用是营收的 1761 倍,是研发费用占营收比最大的生物医药公司。神州细胞专注于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遗传病等多个治疗和预防领域,由于所有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神州细胞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但公司大量产品进入三期临床阶段。这样的公司,相信投资机构和投资者都愿意等上一等。

哪一类企业最容易遭到口诛笔伐呢?答案是 AI 公司。当然,这样的质疑既在科创板内,又在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公司身上,也在科创板之外。

我们在此其实可以做一个反向思考,那就是如何成为科创板的牛股?兴业证券给出的答案是赛道、稀缺性和成为焦点。具体的解释如下:

  • 赛道:成熟赛道需要空间足够大,新兴赛道需要增长足够快;
  • 稀缺性:新兴企业具有稀缺性甚至唯一性,依靠自身突破核心技术,未来有机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 成为焦点:身处优质赛道、具备稀缺性甚至唯一性。

对于科创板“ AI 第一股”寒武纪而言,将这些标签一一对应了一遍后发现,似乎第三点是更吻合的,然后其能够成为焦点有华为很大的功劳,优质赛道和技术稀缺倒是次之。

有些人可能在此质疑,寒武纪的技术和产品为什么不是稀缺呢?我们以华为在 2018 年前后的动作就能够看出端倪,我们不管华为在 2018 年前是否真的用的是寒武纪的芯片,但是当 2018 年 AI 开始在手机中发挥大的作用之后,华为自研了,且成果显而易见。再加上当前 AI 芯片公司数量居高不下,你很难说寒武纪的技术是稀缺的。

从国家的大力支持来看,AI 无疑是一条优质的赛道,但却充满了未知,而未知性更多是来自市场端。有财经机构系统地分析过寒武纪的财报,从财报上看,寒武纪 2019 年、2018 年的研发投入分别是 5.43 亿元和 2.4 亿元,但对应计入无形资产的投入分别只有 1.19 亿元和 3544 万元。而参股书也已经明显表示,寒武纪未来的亏损大概率将持续下去。这些信息都表明了,寒武纪的投资还处于早期,却又能够身披科创板“AI 第一股”的身份,这无疑是 AI 落地难的一个力证。

目前,寒武纪的对外说辞实际上更像是一种权宜之计。其声称完成了端、云、边三大产品阵营的布局,具体型号如下:

  • 终端侧:寒武纪 1A、寒武纪 1H、寒武纪 IM 系列处理器
  • 云端侧:思元 100 及加速卡、思元 270 及加速卡;
  • 边缘侧:思元 220 及加速卡。

但这些都经不起推敲。自华为麒麟 990 之后,寒武纪在终端侧一蹶不振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寒武纪在终端侧也在瞄准摄像头这个领域,并表示供货小米。但我们都知道,这个领域华为海思是绝对的霸主,即便华为受到制裁影响,论资排辈也是安霸和瑞芯微这些,寒武纪还在更后面。

云端上,这是一个富的流油且前景广阔的市场,但寒武纪想要进入并取得成绩太难了。先说市场,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没有一个出现在寒武纪前五大客户群中。有媒体此前报道称,寒武纪的云端推理芯片目前已成功部署在包括联想、浪潮在内多个厂商的服务器中。在寒武纪和浪潮签署的元脑战略合作协议有提到,浪潮 AI 服务器 NF5468M5 和 NF5280M5 将适配寒武纪的芯片。

如果在结合 IDC 的这张图来看这个消息,感觉到寒武纪要起飞的节奏,然而考虑到寒武纪并不高的营收,只能说在云端,寒武纪还刚刚,真的只是刚刚起步。

再看云端竞争对手情况,寒武纪起步后的路途也是艰难,一众云大佬都亲近英伟达 GPU,接下来还有 FPGA 加速卡。到了国产芯片层面,华为有自研,阿里背后也有平头哥,寒武纪在云端的市场化道阻且长,能否行则将至充满未知性。

边缘侧确实是寒武纪的机会,目前这个领域的市场还处于摸索期和成长期,虽然有英伟达 Jeston TX1、Jeston TX2 等产品树立了高门槛,但寒武纪在国产芯片方面靠着入场早,现阶段和华为海思、比特大陆厮杀。当然,这个领域还有一个劲敌,那就是 RISC-V 系。

而在智能计算的基础软件生态业务上,国内整体起步确实就已经落后了,英伟达的 CUDA 软件生态成熟完备,后来者想要打破壁垒难度很大,且与寒武纪的同行者还有华为海思和英特尔这样的科技巨头。

看一下寒武纪 2020 年上半年的财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8,720.34 万元,其中基础系统软件收入为 1,000.80 万元,边缘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收入为 997.51 万元。对于这样的成绩,很多媒体用了“初见成效”这个词。

AI 企业的“七寸”?

我们上面说过,对于 AI 企业的质疑,实际上并不限于已经登陆科创板,即将登陆科创板的企业也并不能幸免于难。

排队中的依图科技和云知声一样如此,AI 企业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性,那就是很难有好看的市场及营收数据,否则就会被质疑。

依图科技被称为“AI 吞金兽”。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2019 年三年里该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1.01 亿元、2.91 亿元、6.57 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46.94%、95.77%、91.69%。自 2017 年至 2020 年上半年累计亏损额达 72 亿元。

从营收上看,依图科技比寒武纪要好上一些,今年 1-6 月,来自软件、硬件的收入分别为 5639.28 万元、8957.41 万元,在总营收中的贡献比分别为 14.82%、23.53%,软硬件组合收入为 2.31 亿元,占比达 60.78%。

依图科技的战略是硬件+系统软件+AI,并认为其竞争对手除了原赛道的商汤科技、旷视科技等计算机视觉算法公司,也包括华为、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以及英伟达这样的硬件大佬。虽然依图科技的硬件业务贡献已经超过软件,但面对巨头的研发实力和生态壁垒,如果傍不上大腿,或者无法发现和统治一条新兴赛道,那么画下的“大饼”能否充饥还有待时间检验。

很显然,营收便成为了当前 AI 企业的“七寸”,科大讯飞便举报不避仇地捏住了云知声。

在申报科创板上市时云知声指出,在智慧医疗领域,公司语音病历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市场占有率高达 70%,病历质控系统逐渐发力, 目前市场占有率约 30%;公司智慧医疗类产品已在北京协和医院等近百家三甲医院中上线使用。

然后科大讯飞用无情的数据进行了回怼:

从覆盖医院数量的维度来看,根据云知声近四年语音病历相关的应用数据,其在 2017 年 12 月 31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0 年 6 月 30 日累计医院客户数量分别为 10、36、91 和 112 家,而同期科大讯飞语音病历累计医院客户数量分别为 11、77、264 和 489 家。从双方截止 2020 年 6 月 30 日累计覆盖医院数量对比,云知声仅为科大讯飞的 22.90%。

从收入维度进一步验证,根据云知声近四期语音病历相关的收入金额,云知声在 2017 年 12 月 31 日、2018 年 12 月 31 日、2019 年 12 月 31 日和 2020 年 6 月 30 日智能语音病历收入分别为 170.96、926.39、1628.91 和 895.48 万元,而同期讯飞智能语音病历相关收入分别为 664.28、2937.27、3554.48 和 3571.11 万元。云知声 2020 年 1-6 月在语音病历方面的营收仅仅为科大讯飞的 25.08%。

同行最是了解同行,也可以说最了解你的其实是你的敌人。

云知声的事件无疑给后续所有 AI 企业都提了醒,科创板是一个可以容忍 AI 企业持续亏损的地方,但是想要炫耀市场表现,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不能为了要有 AI 而给 AI 放水

生物科技和 AI 实际上有共性的,他们都是研发投入高的产业。但是两者也有不同,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指向性更强,后期营收有据可查,且较为可观。但 AI 并不是这样的领域,未来不可预测,这也就是为什么 AI 企业几乎都会说自己将会持续亏损。

针对科创板让寒武纪上市还有一个质疑,那就是科创板被称为产业泡沫高估值后的“接盘侠”,寒武纪账面资金至少还能够支撑其 2-3 年的时间,但却在此时登陆了科创板,我们不得不考虑到其与投资机构的对赌协议,以及高估值无法吸入更多外部资金,从这角度来看,你很难去回怼哪些说科创板“接盘侠”的人。

全民创“芯”是好事,我们也应该给更多芯片公司以包容的心态,但科创板不能因为 AI 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有 AI 而放 AI。科创板在精而不在多,德勤中国报告预测,2021 年科创板或将有 150 至 180 只新股上市,希望这些数量更大的新股进入,是因为科创板的审核机制更为成熟、效率更高,而不是疏于审查、放松把关,让科创板成为前途未卜、备受质疑的企业的屏风。

同时,越来越多的 AI 企业将未来押注在硬件上,但半导体领域的规律是什么?是规模效应,一个大石头足以捣毁一筐鸡蛋。

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230。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政务系统集成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2008年,科大讯飞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230。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与非网副主编,网名:吴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出身。在知识理论的探寻之路深耕躬行,力求用客观公正的数据给出产品、技术和产业最精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