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正在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并计划 2024 年生产无人驾驶乘用车,该车型将搭配使用自主研发的突破性电池技术。”12 月 22 日路透突然发布的这则新闻,让全世界的车企都坐不住了。他们的境况用“中年危机”来形容再合适不过,原本安安稳稳的日子,被苹果造车彻底打乱了。
大众 CEO 在社交平台上表示“相比于传统车企竞争对手,苹果公司的入局或许将在自动驾驶等领域向大众发起更大的挑战。”虽然苹果造车既没有具体时间表,也没有车型谍照,甚至连一张 PPT 也没有,但还是不妨碍行业里已经有相当多的人相信苹果真的会造车,毕竟苹果到现在也没有否认过这一点[1]。
这张非苹果官方承认的图片跟着新闻再次广为流传
激动归激动,研究过路透的新闻后,不少人略显失望,甚至有媒体发出慨叹,“这是一场没有惊喜的心智战争”。
为什么没有惊喜?苹果到底造了什么车?惊喜还是失望的评判的标准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次路透的新闻也好,电池上的造势也好,都是苹果造车的术,真正的道另有他人。
苹果的汽车梦早在乔布斯时代就已显现端倪。苹果董事会成员,零售业大亨 GAP 的前首席执行官米德勒·德雷克斯勒曾说:“如果乔布斯还活着,他可能会开发一款汽车 -iCar。”[2]
此时正是苹果最如日中天的时候,明明可以抱紧 iPhone 这棵摇钱树,乔布斯怎么还是动了造车的念头呢?造车到底给乔布斯下了什么迷魂药?
这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在 iPhone 上尝到了甜头的乔布斯把公司从”Apple Computer”改名为”Apple”。甩掉了”Computer”意味着乔布斯不再局限于电脑,可以从其他领域再继续复制爆品 .......
这也是乔布斯擅长的,打造一款极致的产品,在苹果手机上最典型的就是对 UI 的坚持。为了 UI,其他什么耗电量大、易碎、键盘统统都可以让步。
2008 年乔布斯就曾和 iPod 之父、Nest 创始人托尼·法德尔(Tony Fadell)讨论过如果造车应该怎么造、应该有什么功能、汽车的仪表盘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3]。托尼此后接受彭博社美女记者 Emily Zhang 的采访时又说了一遍思考逻辑,
“汽车有电池、电脑、发动机和机械结构,iPhone 上也有这些东西。”
这是典型的把手机和汽车类比起来的逻辑,在当时看来,汽车可能就是下一个大型的手机,这样类比有何问题,我们下文再说。
没想到 2011 年乔布斯逝世,库克接手苹果,如果说乔布斯是开天辟地的拓疆领袖,那么库克更像一个优秀的商人,商人的核心是稳定得追逐利润,iPhone 不俗的表现以及金融危机的动荡,都意味着苹果并没有必要冒险去造车。
2014 年,乔布斯逝世 3 年后,苹果一项“泰坦计划”又让外界重燃对苹果汽车的幻想。“泰坦计划”的最初目标,是像设计 iPhone 和 iMac 一样,从零开始打造一款颠覆行业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就是车。
泰坦计划启动的 1 年内,苹果开始大肆挖墙脚。到了 2015 年,该团队就扩充到数千人的规模。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曾感慨:“只要发现硅谷哪位与汽车相关的高管突然离职并去向不明,那他们多半是去了苹果。”苹果对人才的喜爱可以说是英雄不问出处,大到特斯拉、福特,小到 Mission Motors,苹果都不放过。
好景不长,2016 年泰坦计划内部出现了极大的分歧。两派意见,一方看重整车,一方看重软件,两方“领导”意见不合,自然搞不下去。
随后,苹果给出解决方案——返聘当时已经退休的前高管 Bob Mansfield,并由他来接管“泰坦项目”。Bob Mansfield 上位,更倾向于“开发软件和支持解决方案”,于是有新消息称:整车研发计划已经被砍。而且其后一系列苹果汽车方向的举动来看,确实也更加面向软件和技术,比如自动驾驶[4]。
泰坦项目的调整可以看作苹果造车重心的一个重大的转向,从硬件逻辑转向软件逻辑。
2017 年库克在谈及苹果在汽车领域的计划时说道,“我们专注于自主系统。这是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核心技术。我们将其视为所有 AI 项目之母。它可能是实际上要开展的最困难的 AI 项目之一。”这也是库克首次公开承认苹果在研究自动驾驶系统。
苹果也确实为自动驾驶付出了心血。从 2017 年到现在,苹果已经获得了超过 100 项的汽车专利技术。从种类上看,包含了硬件创新、人车互动与智能驾驶系统几大类。从数量上看,苹果的智能驾驶系统专利占比从 2016 年的 22%上升至 2019 年的 41%,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5]。
2020 的这波苹果造车浪潮,爆出来的新闻点主要有两个:
- 苹果可能在电池上有重大突破。苹果已经给供应链下单了。
据路透社报道,苹果将通过“突破性电池技术”降本增效。所谓“突破性电池技术”,是通过采用“单电芯”(monocell)电池设计,增大单电池体积,释放电池组内部空间,从而提升汽车的续航里程[6]。路透社也透露了苹果公司正在研究磷酸铁锂(LFP)电池,让电池系统变得更便宜和安全。
对于苹果的“单电芯”电池设计,马斯克在推特上直言:“如果这是真的,将会很奇怪”,并指出“从电化学意义上,单电芯设计是不可行的”。
虽然可行性被马斯克质疑,但选择降低电池成本这步棋并没下错。动力电池成本占了电动车成本的 40%左右,电动车降本需要依靠电池成本下降,去解决新能源无法实现“平价”之痛。
目前动力电池降本主要有三大路径:原材料成本、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动力电池成本从 2009 年起已经下降 85%[7]。这就引出了另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电池成本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否还能大规模下降?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对这个问题就不看好,他认为目前电池成本的优化来自于工艺和封装方式的优化,而不是原材料价格下降所致。而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例如锂、镍、钴这些都是些大宗商品,价格很难再下探,甚至由于强需求原因,还会继续上涨。
剩下两个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对尚未进入这个行业的苹果来说,唯一一个可行性的突破其实就是靠技术。
这也是为什么此次苹果在电池上的消息一出来,业内观测态度是高开低走的原因。苹果此次的消息,其实很接近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的 CTP 技术,本质上还是在电池设计这一块搞事情,而业内此次也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黑科技出来,只是一两则新闻,水花太小。
而在外界最关心的供应链方面,中国台湾经济日报称苹果向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中国台湾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8]。和全球汽车电子供应商展开初步合作洽谈,可能引入外部雷达供应商或使用自己制造的激光雷达,另外还与台积电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芯片[9]。
在台媒的表述中,因为苹果的强需求,这些公司已经全面爆单,忙得不可开交。苹果到底想干嘛,从整车调整到软件,现在又开始关注整车了?未来怎么观测这个事情的进展?
苹果一直是一家战略极其清楚且成功的公司。把有限的资源专注在正确的产品品类上,通过不断的迭代,确保自己有王牌的单品,然后迅速培养生态,形成独特的护城河。
当年最成功的战略,就是当年看出手机的便携性比电脑好,一定是未来的信息中心。苹果的成功,打败了诺基亚是个现象,进化了微软才是本质,把 PC 迁移到手机上,这是这场产业革命的本质。
但汽车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信息中心吗?严格一点说,是不是下一个移动信息终端?或者说,这个问题直接可以转化成,按照电脑的进化逻辑,“PC 电脑——智能手机——?”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判断将来苹果在造车上会使多大劲儿,把劲儿使在哪,是硬件还是软件,哪些软 / 硬件为重,哪些软 / 硬件为轻。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在来看,汽车很难充当这个角色。理由如下,下一代信息终端要满足几个特征:
必须离人的眼睛越来越近
必须物理体积越来越小
必须是移动的,便携度高
从电脑的形态的历史规律上去看看,大型机,小型机、电脑、笔记本、手机…其中在物理外形上的规律是越来越小。
同时还有一层规律是,因为它们的本质是计算,而计算的本质是信息,那人类获取的信息 83%来自视觉,这是最重要的信息获取途径,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 94%。所以从外形上看,它们一定离人的眼睛越来越近。
以上两点推出了第三点,下一代智能信息中介所以必须越来越小,越来越移动,越来越低功耗,才能越来越接近眼睛。违背这个规律,就不可能。
所以从这个逻辑上智能手机很难变成汽车,但其实有一类却是比汽车更接近的,就是可穿戴设备,比如智能眼镜。2012 年谷歌推出的实验性产品 Google Glass 虽然饱受争议,但从逻辑上来讲,这个进化方向是 make sense 的,Google Glass 的商业化有问题,不代表探索路径错了,可能只是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时代里。
再举一个正面例子,最近两年大火的 Air pods,其实也可以侧面印证这个 PC 进化逻辑,就是越来越向人体的感官靠近。Air pods 砍掉耳机线后,等于是跟人耳融合了,几乎感觉是长在耳朵上的,所以用户体验特别好,那试想下,如果有一天,手机屏幕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了“长在“眼镜上甚至是人眼,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现在的手机已经足够智能,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非要在汽车内完成,可以编程、打游戏、看电影、订外卖的汽车,听起来很性感吗?
并没有,这些靠手机就可以解决。手机的本质是信息,汽车的本质是交通。汽车不是一个智能终端,智能车应该是汽车+无人驾驶。所以无人驾驶才是下一波产业浪潮的核心。
所以,硬件只是苹果进入这个行业的敲门砖,软件是重心,但苹果又不愿意像华为一样只做一个软件提供商(即便如华为,也只保证了三年有效期)。
总结下,苹果造车的新闻现在传出来,蹭蹭新能源车的热度涨涨股价是可以的,但长期来看,要看苹果是不是真的想造车,不如把这个问题转化成,看苹果在自动驾驶上投入多少心血,而不是电池也不是其他硬件。自动驾驶是一个具有网络效应、正向自我增强的行业,有希望出现平台级的大公司。
只要苹果能坚持在大的产业战略上不要出现误判和回调,苹果造车就值得期待。战略不变,战术可以阶段性调整。
而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期待智能手机的下一代形态可能会是什么,不如多去研究研究苹果在 VR 上的动作。
这两个问题,分开看,两个产业机会,两种观察视角,切勿混为一谈。
参考资料:
[1] 腾讯网,苹果造车的冲击波:连 PPT 都没有 就有人喊狼来了
[2] 搜狐网,苹果造车?车企:不知真假,但转型必须加快
[3] IT 之家,iPod 之父:苹果前 CEO 乔布斯在 2008 年就想造车
[4] 量子位,马斯克自曝:至暗时刻求苹果收购,库克连瞧都没瞧一眼
[5] 钛媒体,造车模式大相径庭,苹果与华为谁才是“正道”?
[6] 腾讯网,苹果版“刀片电池”要出鞘?马斯克却质疑:“电化学意义上不可能”
[7] 中泰证券,动力电池降本之道 ——动力电池系列专题
[8] 经济日报,Apple Car 加速台鏈總動員
[9] Apple, TSMC rumored to be working on chips for a Tesla-like 'Apple C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