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资本市场,最火的领域,莫过于半导体行业了。
半导体行业中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大硅片,更是投资者关注焦点,以科创板市值逼近千亿的华润微和沪硅产业为代表。
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如此之火,盖过了原来证监核准制下芸芸排队企业的锋芒。而在众多排队企业中,有一家冲刺上交所主板的申报企业,是半导体功率器件和大硅片两个概念的集大成者——立昂微电子。
这是一家有故事的公司。
立昂微电子的招股说明书中,出现了这么一家企业的名字——立立电子,后更名为浙江金瑞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而“浙江金瑞泓科”是立昂微电子的控股子公司,合计持股比例为 88.53%。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三日不炒股,乃不知有汉,三月不炒股,无论魏晋。
立立电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 12 年,股海浮浮沉沉,早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鲜有人还记得当年的大事件。
这个故事如此久远,就连当时网易财经为这个事件专门设立的专栏,具体文章都已经失联打不开了……
早在 2008 年 3 月 5 日,立立电子的首发申请就已经过会,并完成发行和资金的募集,预计 7 月 8 日挂牌上市。然而却由于被媒体质疑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二次上市”,导致上市之路戛然而止。
直到 2009 年 4 月 3 日,中国证监会通过“会后事项发审委会议”,否决了立立电子的上市申请。
立立电子成为中国证券史上首例“募集资金到位、但 IPO 最终被否”的公司,募集的资金也都附上利息原路返还给投资人。
注:中国证券史上,除了立立电子,还有后来的苏州恒久、胜景山河出现类似情况,募集资金到位,最后却被取消上市资格,募集资金返还给了投资者。不过 2010 年冲刺创业板的苏州恒久,却又在 2016 年重新中小板上市成功。
立立电子当年被否的具体原因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当时媒体报道“立立电子掏空浙大海纳,二次上市”,指的是立立电子核心业务硅抛光片和外延片业务,剥离自上市公司浙大海纳。而剥离掉该部分业务的浙大海纳,业务每况愈下,连年亏损,成为很多人指责掏空上市公司、二次上市的主要原因。
二次上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毕竟 2016 年重新上市的苏州恒久成功案例摆在这里,关键就要看之前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否清理干净了。
从证监会审核问询情况来看,围绕着浙大海纳、立立电子、立昂微电子之间错综复杂的股权变动,历史规范问题,依旧是关注的重点。
创始股东浙大海纳、宁波海纳将其持有的立昂有限股权转让给立立电子的原因,股权转让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监管的相关规定,是否侵犯上市公司权益,相关程序瑕疵是否被监管部门采取措施……
发行人换股收购浙江金瑞泓股权是否履行公司决策程序、审批程序,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
历史遗留问题是否清理干净了不得而知,但从立昂微电子“一顿操作猛如虎”的股权变更路径来看,确实是在这个问题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
首先,本来为立立电子全资控股子公司的立昂微电子,2011 年被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剥离出去,转让给了 49 名法人及自然人。
-
其次,2011 年 11 月 8 日,立立电子更名成了浙江金瑞泓,立立电子从此消失于江湖。
-
最后,2015 年,立昂微电子通过换股的方式,收购浙江金瑞泓(原立立电子)全部股份。
至此,短短几年时间,立昂微电子和立立电子(浙江金瑞泓),从母子公司的关系,实现了乾坤大挪移,身份完全做了一个调换。
至于如此的折腾一番,是否能够绕开监管机构的关注,不得而知。毕竟历史的瑕疵已经形成,想要完全抹的不留痕迹,已经不可能,这次证监会的审核问询问题,细究一下,还是 12 年前问题的延续。
这种历史上的污点,只能通过各种操作来圆一下,直接问题变间接问题,清晰问题变模糊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重要的是,还要看监管机构的心情了,毕竟谁家祖上成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贫农不是?要多往前看。
不过此次立昂微电子赶上了好时候,半导体终于从小媳妇熬成了辣婆婆,成了资本市场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这可能是二度冲刺 IPO 的加分项。
立昂微电子的主营业务,一部分来自于自身的半导体分立器件芯片,包括肖特基二极管芯片、 MOSFET 芯片等;另一部分来自于 2015 年收购的浙江金瑞泓,涵盖半导体硅片,包括硅研磨片、硅抛光片、硅外延片等。
因此说,立昂微电子是半导体功率器件和硅片两个热门领域的集大成者。
从产品维度的收入构成来看,半导体硅片业务占比为 65.62%,半导体功率器件和芯片占比为 34.38%。
但也必须要看到的是,虽然半导体功率器件和硅片这两个概念都很火,但立昂微电子的产品都是偏低端,半导体器件芯片的 MOSFET 占比只有 5.79%,而在硅片方面,还是以 4-8 英寸硅抛光片及硅外延片为主,12 英寸半导体硅片项目还在规划当中,离着产业化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