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一、成都“芯”梦圆
    • 二、绵阳“芯”贵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四川“造芯梦”跌宕起伏,紫光青睐成都梦圆

2019/10/29
113
  • 1评论
阅读需 15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今天要谈的是四川省。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四川第一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四川正把集成电路作为高质量发展“进阶”路径,目标是到 2020 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形成“设计业引领、制造业提升、封测业支撑、材料装备等配套产业基本健全”的发展格局。
 
四川也曾有属于自己的“造芯梦”,其芯梦起于 2005 年,但随着成芯半导体在 2010 年出售,四川的“造芯梦”第一次破碎。在《推进纲要》发布后,四川再次提出要重新发展晶圆制造业,于是引入了格芯半导体,然而格芯项目的停摆,使得四川“造芯梦”第二次破碎。随着紫光西进成都和诺思落户绵阳,四川的“造芯梦”又一次雄起。
 
下面让我们走近四川,去探究一下其造芯历程。

一、成都“芯”梦圆

成都是中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首批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 2300 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迁都城至此,取周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朝时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朝时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城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都的经济结构一直是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今天,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成都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成都市把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突出发展”的第一个层位发展,以构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智能终端、网络通信互联网、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物联网软件服务、行业电子、智能家居和军工电子 11 个重点产业集群。 
 
在经历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后,成都已经在半导体产业链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但是晶圆代工业的缺失一直是成都心中的痛。
 

1、成芯梦碎

我国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建成 10 条 8 英寸 0.13-0.11 微米、5 条 12 英寸 90 纳米晶圆生产线。于是中国掀起了一股晶圆制造厂建设高潮,2005 年和 2006 年成了晶圆制造厂的爆发年,包括中宁、纳米、德芯、泰隆、绿山、柏玛乖等,笔者对当时的项目都有所了解。到 2007 年,这些项目已经全部搁浅,有的彻底停工,有的投资方撤出,成为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甩也甩不出去。
 
四川当然也不例外,在 2005 年 9 月,由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 2.7 亿美元(约 18.3 亿元)创立成芯半导体(Cension),进入 8 英寸模拟晶圆代工领域,计划月产能 2 万片,2007 年 3 月开始投产。
 
作为当时我国中西部第一条 8 英寸晶圆代工线,首创了晶圆代工“代管模式”,委托中芯国际代管。根据当年双方协议,中芯国际除了向成芯半导体输送技术、人才、设备外,还承诺在产线建成后的若干年内优先对成芯半导体的股权进行回购。
 
“代管模式”看起来,这好像是个多赢的模式。企业不需要投入资金就可以迅速扩充产能,还把一些要淘汰的设备进行了转手;对政府来说,大型企业落户,即填满了当地园区的空地,又可以当地推动产业升级,还可以产生增加就业率等等许多边际的社会效益。所以,这一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当时非常让专家学者看好。
 
晶圆代工属于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成都市乃至四川省政府对此都估计不足,都认为晶圆制造厂是“印钞机”。由于成芯半导体自中芯国际接手运营三年来,产能没有填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成都方面迫于资金压力希望中芯国际能兑现承诺实施回购。
 
一方面当时中芯国际正处于调整期,时任 CEO 王宁国与张汝京在经营策略上的不同,前者是“做强做大”,后者是“做大做强”,虽然都是四个字,但是内涵却是不一样,“做强做大”的策略导致王宁国对武汉和成都的两个受托运营的厂有了偏差,8 英寸厂可以放弃,12 英寸厂不能放。中芯国际迟迟无法给出明确说法。
 
二方面当时成芯半导体的定位是模拟芯片代工,与中芯国际天津厂的业务存在竞争关系,成都方面认为中芯国际为了确保其天津厂的产能,没有全力运营成芯 8 英寸厂,导致成芯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这让成都方面的人员感到失望,从而使得双方的关系中的裂痕越来越大。再加上中芯国际有意接手武汉 12 英寸厂,放弃成芯 8 英寸厂,更让成都方面愤怒。加上成都方面的人员没有半导体运营的经验,玩不转这只“吞金兽”,所以只有走出售这条路。
 
不过成芯半导体的挂牌出售也招来不少非议。当年项目挂牌公告的条件包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内外企业;在模拟半导体行业至少有五年的生产、销售经验,且拥有自身品牌和终端客户;近 3 年每年营业额超过 100 亿美元或等值人民币(须提供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这些个人为设置的门槛,让国内的企业望而却步,只好便宜了德州仪器(TI)。
 
成芯半导体的出售,让成都在晶圆代工领域失去了先手,也间接让后来的武汉新芯保卫战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武汉新芯的 10 载坚守,在 2016 年为武汉赢得了国家存储战略基地的地位。如果成芯半导体当年能够坚守下来,是否会为成都赢得了国家功率半导体和模拟芯片战略基地的地位,实在无法预测。

2、格芯格命 

成芯半导体的出售,让成都乃至四川的第一次造芯之梦破灭。但成都乃至四川的造芯梦一直没有放下。
 
2017 年,成都再次启动造芯梦。这次是引入格芯半导体(Globalfoundries),宣布投资 90 亿美元建设一条 12 英寸晶圆代工线,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将从新加坡厂引入 0.18/0.13um 工艺,月产 20000 片,预估 2018 年投产;二期为 22nm SOI 工艺,月产 65000 片,2018 年开始从德国进行技术转移,计划 2019 年投产。
 
当年成都相关人士表示,格芯半导体成都项目的开工契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 12 英寸先进工艺晶圆生产项目的空白,将进一步壮大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有效提升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生态,助推成都市打造全球知名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推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谁知好景不长,2018 年 10 月 26 日,格芯半导体与成都合作伙伴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修正案。基于市场条件变化、格芯半导体于近期宣布的重新专注于差异化解决方案,以及与潜在客户的商议,将取消对成熟工艺技术(180nm/130nm)的原项目一期投资。同时,将修订项目时间表,以更好地调整产能,满足基于中国的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包括格芯业界领先的 22FDX 技术。
 
2019 年,格芯半导体成都项目已经事实停摆。
 
事实上,四川成都并非是当年格芯半导体的首选,格芯半导体之前试图在中国数个城市(包括南京、重庆)合资设厂但均没有谈成,最后辗转来到成都。
 
芯思想研究院认为,格芯半导体到中国设立晶圆加工厂实属迫不得已。一方面虽然集合了 AMD、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和 IBM 的基因,集合但没有融合,而且格芯半导体成立以年来的经营状况确实令人堪忧,公司持续亏损,让股东方叫苦不迭;二方面中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在国际市场中担当起更大的作用,加上《推进纲要》的发布为集成电路产业创造积极的大环境。担心未来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全球各大代工厂都积极前往中国投资建厂,希望瓜分这个大饼,格芯半导体当然无法免俗。
 
3、紫光西进
在抢得格芯半导体后,四川和成都还不满足,期望有更大的制造项目落户。于是成都获得了紫光的青睐。
 
2017 年 4 月 23 日,双方签署紫光 IC 国际城项目合作协议。据悉项目总投资不低于 2000 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
 
2018 年 1 月,赵伟国在紫光 IC 国际城项目启动致辞中表示,紫光 IC 国际城项目是紫光集团在芯片制造领域的三大布局之一(武汉、南京、成都),也是中国集成电路崛起的关键战役之一,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实现月产 30 万片 12 英寸三维闪存晶圆。
 
2018 年 10 月 12 日,紫光成都 12 英寸 3D NAND 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 1600 亿元(约 240 亿美元),预计在 2022 年实现一期 10 万片 / 月的达产目标。
 
2019 年 9 月 27 日,“成都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设立,基金总规模 580.02 亿元,一期规模 280.02 亿元,采用“双 GP”模式实施管理,将主要投资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用于支持芯片工厂一期的建设及运营,为紫光成都存储器制造基地项目发展按下“快进键”。
 
据悉,紫光为了全力建设成都工厂,已经将南京工厂的建设延后。目前紫光成都工厂将于年底封顶,成都“芯”梦圆。

二、绵阳“芯”贵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是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得益于国家“三线建设”,绵阳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早。在当年布局绵阳的近 40 个项目中,电子工业达到 8 家,长虹、九洲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就是从中走出的佼佼者。2017 年绵阳电子信息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总产值 1067 亿元,力争 2025 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 3000 亿元。
 
在产业体系上,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强项”在数字家庭产业、通信设备产业等方面,以长虹为代表的数字家庭产业总规模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集成电路非常薄弱,只有包括虹微、艾博、雷迪创微等少数几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于是从 2015 年起,绵阳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其中明确加大对集成电路等领域项目的招商强度。
 
2018 年 7 月 9 日,诺思(天津)微系统有限公司与绵阳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 128 亿元人民币,在绵阳兴建一条年产 110 亿颗 FBAR(薄膜腔声波谐振器,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的 8 英寸 FBAR 芯片生产线。项目于 2019 年 1 月 30 日开工。
 
诺思致力于 FBAR 研究、生产,FBAR 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无线射频滤波器双工器和多工器解决方案,第一款用于手机的 FBAR 于 1993 年左右在惠普(Avago,现在的 Broadcom)诞生,2001 年 Avago 推出了第一款独立 FBAR 双工器,采用硅衬底和微机电系统MEMS)制造技术的 FBAR 射频滤波器以卓越的性能和微小的器件尺寸在无线通讯中的应用受到广泛青睐。
 
诺思于 2014 年在天津建成中国首条 6 英寸 FBAR 生产线,号称是亚洲首座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FBAR 晶圆厂;2017 年在江西南昌投资 20 亿元,建设 6 英寸 FBAR 生产线,号称于 2018 年第 4 季度交付性能优异的 FBAR 射频滤波芯片。
 
从诺思官网信息可知,2018 年天津工厂交付能力达到 3 亿颗;南昌工厂已经完成调试,2019 年产能达 12 亿颗;一旦绵阳工投产,其年交付能力将达 110 亿颗。诺思合计总产能将达 125 亿颗。
 
目前旗舰手机配置了超过 60 个滤波器,未来有可能超过 100 个,这也许会给诺思带来无限机会。
 
希望绵阳成为我国“芯”贵。
 
三、结语

不管是紫光还是诺思,都是 IDM 企业。IDM 的一条龙能力,向来是检验一个国家半导体产业水准的标杆。我们也希望紫光和诺思两家企业助力四川“芯”雄起。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芯思想semi-news”微信公众号主笔。非211非985非半导体专业非电子专业毕业,混迹半导体产业圈20余载,熟悉产业链各环节情况,创办过半导体专业网站,参与中国第一家IC设计专业孵化器的运营,担任《全球半导体晶圆制造业版图》一书主编,现供职于北京时代民芯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邮箱:zhao_vincent@126.com;微信号:门中马/zhaoyuanc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