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从消费电子到人工智能,高性价比是处理器市场的一把收割“利器”

2018/07/04
44
阅读需 42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如果一个公司在高端产品线和低端产品线之间又推出了一个中端产品,这是不是意味着公司不同 UB 之间产生了内部竞争?正常情况下,这款新产品会蚕食原有产品的生存空间,但是恩智浦i.MX RT 跨界处理器却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答卷,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负责人没有告诉笔者 i.MX RT 系列的具体出货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产品系列发布一年来已经收回了成本,而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合作伙伴达到 2500 家。恩智浦副总裁兼 LPC 和低功耗微控制器产品线总经理于修杰强调,“现在我们的 MCUMPU 都比市场成长率快,i.MX RT 成长更快。另外,DSC 的增长高达 50%。”

有了如此好的市场发展,恩智浦也在不断丰富这个产品线,近期又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恩智浦微控制器业务线全球资深产品经理曾劲涛介绍,“我们新推出的跨界处理器有 i.MX RT1050 的增强版 i.MX RT1060,同时 i.MX RT1050 推出了大封装,可以降低 PC 板的成本,i.MX RT1020 的性价比更高,比 i.MX RT1050 便宜 30%。未来 RT 系列产品会继续增加,我们在年底将推出“RT+DSP芯片,用于语音处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硬件加速等应用;“RT+连接”芯片会加上 Wifi、蓝牙等;“RT+闪存”将闪存封装在一个芯片里;以及 RT1010 处理器,比 RT1050 要便宜近一倍。”

“中国市场对性价比高的 Linux 的处理器有很大需求,因此除了 RT 产品,我们针对中国市场推出全世界性价比最高的一款 Linux 处理器 i.MX 6ULZ,而且是全操作系统的处理器。我们提供整套的 Linux 软件包,今年马上推出。” 曾劲涛补充。

高性价比是 i.MX RT 跨界处理器的市场收割“利器”
i.MX RT 系列推出一年就收回成本,合作伙伴达到 2500 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而且三个系列齐头并进增长,这里面秘诀是什么?答案就是高性价比。恩智浦资深副总裁兼微控制器业务线总经理 Geoff Lees 解释,“i.MX RT1050 有两个卖点:第一是性能,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去年推出的 1050 比竞争对手现在的产品性能还要高 50%,预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性能至少领先他们 2 倍;第二是价格优势,i.MX RT1020 单颗 2.98 美元,i.MX RT1020 单颗 2.18 美元,i.MX RT1060 的单颗售 3.48 美元,i.MX 6ULZ 的单颗售价更是低到了 1.99 美元。”

几乎所有厂商对中国市场的价格战都心有余悸,尤其是消费市场,几乎每一轮的血拼都会让人垂头丧气,这也使得很多手机处理器厂商忍痛割爱,将市场留给了高通联发科的原因。在处理器领域,恩智浦面对多变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似乎没有恐慌,而是利用自己在 MCU 和 MPU 领域的积累开发出了 i.MX RT 系列这款高性价比的处理器,然而这样低廉的价格并不是为价格战而准备的,虽然低价但却有利润空间,恩智浦更大的底气来自技术创新。

 

高性价比到底是如何实现的?估计所有人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从技术层面,于修杰分析,“RT 系列处理器的优势在于将价格昂贵的 Flash 进行了外置,Flash 非常贵,4MB 需要几美元,而一个 Quad SPI Flash 在国内大约 0.12-0.15 美元,相差很大。LPC 很多年前就开始做没有 Flash 的微控制器,并且已经销售了很多产品。我们几乎是唯一一家既做 MCU 又做 MPU 的公司。RT 处理器介于 MCU 和 MPU 中间,所以我们把一个 MPU 的产品拿出来,放到 MCU 的壳里去。正因为在 LPC 方面多年的积累,所以当处理器内部没有 Flash 时,我们知道会面临什么挑战?第一,运行内存(RAM)要大,第二是要安全,当客户把 Flash 外置,一定要能够加密,而且加密速度要快。我们的突破点是很快把所有东西搬进内存运行,还要有一个安全的执行地方,这都有加密。这样用户就不需要去考虑要不要有 Flash,Flash 不仅贵,而且要处理很多层,而逻辑制程不需要那么多层。RT 处理器没有 Flash,所以价格可以做很低。当然 RT 系列内部不是完全没有存储器,RT1060 片内有 1MB SRAM,一般其它厂商只有 256K 或者 512K,这在业界属于配置最大的片内 SRAM;RT1050 内部配有 512K SRAM,1020 配有 256K SRAM,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同时在外部配置合适大小的 Flash。关于低功耗的实现,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采用了 FD-SOI 制造工艺;二是选择了合适的 IP;三是有理想的架构。比如在 ARM 内核选择方面,没选配置最高的 A10、A15,而是选择了 A7,在功耗和性能之间实现了很好的权衡。”

从战略层面,于修杰解释,“我们的战略是着重边缘领域。从处理器到跨界处理器,到控制器,我们把成本和性能比较,更注重成本,低端、低价。我们更重视整个物联网的边缘。在边缘计算领域,对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但客户不愿意提高成本和功耗,同时对加密要求更高,这是我们现在主要的投资方向。尤其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应用中,我相信以后边缘是有很强的本地学习能力。在语音处理方面,RT 处理器有足够的能力把算法运营在本地,做语音识别,以及一部分 DSP 的功能。”

 

异构产品的出现,源于公司对创新的大力支持
大公司开展新项目,一般都要立项,规划好市场盈利预期,项目组的人才会拿到支持资源。这种方案开发者会为盈利担心,害怕做产品不被市场接受团队被砍掉,公司在看不到既定盈利市场也不会轻易开发新项目,这似乎是大公司创新的一个症结。但是我们看到恩智浦开发了集成 ARM Cortex-A7 和 ARM cortex-M 的双核处理器,更让笔者比较吃惊的是这并不是恩智浦的第一款双核产品,他们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双核开发合作。

那么,恩智浦在十几年前为什么做多核产品?有清晰的盈利市场吗?于修杰解释,“我们的第一个双核产品是“M3+M0”,当时市场上并没有双核的概念,我们内部认为会有用户需要这样的双核异构产品。于是找 Geoff 申请设计这样一款产品,并不像有些公司严格规定新产品要有明确的应用,公司允许我们去开发,公司认为这样可以学到新的东西。因此我们那时候就做 M3+M0,M4+M0 的产品,后来 LPC 很多客户采用了这种组合产品。现在干脆将 A 系列和 M 系列内核组合起来,一步步改良有了现在的产品。”

于修杰先生和 Geoff 有很长的合作经历,他两位与另一合作伙伴共同经历了从恩智浦加入飞思卡尔,当飞思卡尔被恩智浦收购后,三个人又一起回到了恩智浦,始终负责处理器产品。这个三人组合一直对新产品充满好奇,针对双核异构处理器做了十几年尝试。于修杰先生有些感慨,“正是有这么多年的积累,我们才有胆量将这个产品做出来,让客户去用。当时这个想法出来以后唯一的问题就是工艺,后来 FD-SOI 出来以后我们没有考虑客户和应用的问题,直接就开始做产品了。”

i.MX 7ULP 的改进就在于在增加 M4 内核的情况下还极大降低了功耗,差别可以用 Apple Watch 和小米手环的形容。原因就在于,当系统运行时,运行内核可以根据复杂程度自动在 A7 和 M4 之间切换,复杂的应用由 A7 完成,简单的应用由 M4 完成,可以在保证运行高速的情况下保证功耗也最低,现在已经开始陆续应用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领域。

以小搏大,让中低端处理器也能运行人工智能
几乎所有的处理器厂商都绕不开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因为传统的处理器已经无法满足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所需要的算力,所以市面上出现了专用 AI 芯片。我们看到传统厂商在大力进行产品改良,以进入人工智能市场。但是人工智能真的全部需要去云端实现吗?大家一直在追求云计算、大数据的时候,似乎忽略了这个问题。恩智浦队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应用提出了不太相同的看法。

Geoff Lees 解释,“中国很多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公司以大 GPU、处理器为主。与他们不同,我们不做大的 GPU、图形处理器、矢量算法,而是走低端产品路线,把经过优化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引擎固化,放到现有的产品平台上来。i.MX 7ULP、8M 这些平台上会带有机器学习的内核,再把这些小的核移到已有产品上来。现在市面上的人工智能第一是在 DSD 功能上,有的采用 GPU 架构,而很多中小型公司在开发一些 IT,有大核也有小核。我们要把不一样的、全范围的 AI,或者机器学习的核、以及大核、小核都有的构架加到已有的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的架构上来。该战略能真正让客户把现在的 AI,或者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用到最终的产品上。”

恩智浦和中国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支持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与中国的语音公司合作,把他们的操作系统、生态环境移植到恩智浦的处理器上,包括 i.MX 7ULP、i.MX 8M、i.MX RT 跨界处理器,甚至更低端的微处理器,并且不局限于单个产品,而是一整套方案。同时,恩智浦也会同中国云端厂商合作,将他们的系统移植到 RT 跨界处理器上。

第二阶段,优化。与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合作,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包括工具、语言算法)移植到恩智浦的产品上来。而且很多经过优化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都可以运行在比较小的处理器上进行本地处理,它们比没有优化过的算法性能高 10 倍以上。

第三阶段是将比较先进的机器学习、网络算法移植到低端的微控制器上,把中国当地比较便宜的算法移植进来。

中国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在飞速发展,中国市场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本土化服务能否做好关系到一个公司能否成功。恩智浦自 1986 年进入中国市场,如今在中国已经拥有 7000 名员工,在上海、苏州设立了设计中心,在天津设立了生产中心,其中苏州的设计中心有 15 年的历史,上海的设计中心主要负责 i.MX 应用处理器设计,包括芯片设计、软件设计和硬件设计。天津的生产部门承载了 90%的 MCU 产品的封装和测试。i.MX 7ULP 和 i.MX 8M 产品就是有中国团队研发的。现在恩智浦是中国最大的 ARM 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的供货商,是全中国最大的汽车娱乐系统的供货商。

一个公司是否能有大的发展,和领导者的决策和心态有着莫大的关系,从笔者对于修杰先生及团队成员的采访中发现,恩智浦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大,而且用宽容的心态看待产品的市场成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注重创新本身,而非功利面对市场。他们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做多核异构处理器,并应用到了用户的产品上,到如今面对算力需求庞大的人工智能、深度计算领域,别人可能在慌忙应对,恩智浦却能游刃有余。这就是中国人说的“胸中有丘壑”,也是很多其它创业者需要学习的。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恩智浦

恩智浦

恩智浦半导体创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53年成立的半导体事业部,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恩智浦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恩智浦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恩智浦半导体致力于打造全球化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生活,安全连结。

恩智浦半导体创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荷兰飞利浦公司于1953年成立的半导体事业部,总部位于荷兰埃因霍温。恩智浦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恩智浦2010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恩智浦半导体致力于打造全球化解决方案,实现智慧生活,安全连结。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