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中国芯势力》要介绍的是敦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敦泰”),在中国半导体协会发布的“2016 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十大企业”排行榜中排名第 9。
敦泰官网上介绍自己是一家致力于人机界面解决方案的研发,为移动电子设备提供最具竞争力的电容屏触控芯片、TFT LCD 显示驱动芯片、触控显示整合单芯片(支持内嵌式面板的 IDC)、指纹识别芯片及压力触控芯片等的公司。
这家企业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当属创始人的经历与对梦想的执着,今天就听与非网小编亚亚君为大伙慢慢道来。
53 岁很老吗?那是事业刚开始的年纪
在读过胡正大的相关成长经历文章,笔者了解到,胡正大的人生几次重大抉择很受父亲影响。读大学时,在父亲的建议下,胡正大选择了电机专业。毕业后,他服了两年兵役。此后,又源于父亲的影响远渡重洋,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电机专业,1980 年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从他的工作简历来看,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追求。胡正大第一份工作是在 IBM 总公司,在研发中心担任研究员。此后,他在美国多家半导体公司担任重要职位长达十余年,包括担任 Xerox 公司半导体元件计划主持人、Sierra 半导体公司元件部门主管、Cypress 半导体公司技术部门总监,以及 ISD 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等。
然而在 1996 年,胡正大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一切,回到中国台湾,担任工研院电子所所长。在任期间,他还身兼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的秘书长。四五年后,胡正大重回产业界,初入台积电时担任研发副总职位。
人生总是在一次次抉择中前进,当拥有令人羡慕的岗位时,继续坚守稳定还是去挑战自己?这个问题又困扰了胡正大,在 2005 年 53 岁的胡正大决定放手一搏,辞去台积电的工作,结合数名来自美国硅谷 IC 业界的资深华人专家,筹集 1400 万美元在美国注册成了敦泰科技公司。
这让笔者想到另一位 50 多岁创业的半导体人士——张忠谋,如今全球最大半导体制造代工公司台积电的创始人,在公司创立之初,张忠谋就给自己订下了目标“当我办一个半导体公司,当然要它长期繁荣。那只有一条路——世界级。”
虽说与张忠谋的“开挂”人生相比,胡正大的职业生涯略显“凡人”一些,但对于年过半百的创业者来说,骨子里那股冲劲让人敬佩。
厚积薄发
创业初期,敦泰承接了广东一家大公司 TFT-LCD 显示驱动芯片的开发任务。2006 年,敦泰迁回亚洲,在深圳及中国台湾设立了研发和工程服务中心,主要是为了接近市场。
2007 年敦泰开始投入电容式触摸屏控制芯片的设计研发。之所以切入到触控 IC 产业,是由于苹果所带动的一波触控商机。我们现在看来,觉着这是一个精明的选择,然而在当时的研发阶段,公司账目只出不进。
胡正大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是这么表述创业初期的窘境:“创业初期曾陷入经营困境,尤其在公司办理第 2 次增资时,当时帐上现金竟然只剩下 30 万美元(约 890 万台币),公司面临危急存亡之秋,如何寻找新的资金已是燃眉之急,他回忆,当时拿着产品密集拜访 44 家投资者,最后获得 4 家首肯投资,才让公司得已延续命脉。”
从官网的发展历程我们也看到了敦泰创业初期研发的样子。
2007 年,成功开发出 TFT-LCD QVGA 面板驱动 IC,并着手开发触摸屏控制 IC;2008 年,成功开发出 TFT-LCD WQVGA 及 HVGA 面板驱动 IC 通过客户认证;2009 年,继 Apple 之后,全球率先开发出互电容式触摸屏控制 IC。
几年研发过程像是一场赌注,然而厚积到底能不能薄发,还得看关键时候能不能 hold 摆在面前的机遇了,这个机遇就是 2009 年联想的 Lephone。
时近一年研发出符合联想要求的产品,也就是公司历程里面的那一行“2010 年,触控方案导入联想主打触摸屏的智能手机 LePhone,正式进军中国品牌智能终端市场。”拿下联想大单,这一仗让敦泰瞬间成名。2011 年做到千万美元规模,2012 年产品市场达到上亿美元规模。
2013 年,敦泰于中国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一年,敦泰打入了小米手机供应链,意气风发的小米当时直接将手机目标定位 4000 万台,比 2013 年大增 114%。做为供应商,敦泰可谓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一年,敦泰触控芯片出货量已逾两亿颗,中国市占率稳守 50%,全年营收达到 48.53 亿新台币(约合 9.82 亿元人民币)。
在 2014 年 4 月 7 日,敦泰宣布将以换股的方式并购中国台湾的驱动 IC 厂旭曜。并购价值约为 18 亿人民币。敦泰科技与旭曜科技于 2015 年 1 月 2 日合并生效,并于 1 月 5 日召开临时股东会正式更名为敦泰电子。胡正大表示,显示与触摸两大产业整合的趋势明确,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上游零部件整合也是指日可待。当时也有分析师表示:“敦泰并购后更加奠定了在触控和驱动芯片上的领先地位,在国内的触控和驱动市场跨速发展的时候,迅速卡位,值得称赞。”
不过好话说尽却也不能掩盖背后的挑战,旭曜遗留的库存、债务和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使得敦泰在接下来的两年走的并不是很顺,收购中国台湾旭曜后,股票不但没有涨,而且还受它的拖累,利润率掉到 15%,股票下跌。并且,遭遇核心员工带队离职,影响了指纹芯片出货,推迟一年多,错失大好市场。
然而胡正大自己却表示:“尽管受到很大的挑战,但是我现在仍然认为当初收购旭曜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有了旭曜的技术团队,才能做出今天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全集成 incell,挑战美国那家最大的竞争对手的混合式 incell,让我们在市场上成为一个新趋势的领导者。它会带领敦泰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手中的利器
今年的智能手机市场,全面屏可谓是一股科技“妖风”,许多智能手机上的供应链厂商投入到这股趋势之中。在今年 4 月份,敦泰在深圳一口气推出了 incell、AMOLED 和指纹三条产品线的芯片方案,为的就是布局这突如其来的全面屏市场。
敦泰在触控芯片的地位可以说是处于龙头地位,2016 年敦泰的 IDC(Integrated Driver Controller)芯片出货 17.5KK,市场份额高达 45%。同时,而触控芯片的去年出货量更是超过 4 亿颗,致使敦泰 2016 年全年营收达到 3.5 亿美元的新高度。
AMOLED 市场,敦泰最新推出 FT2201 显示驱动芯片方案,布局可穿戴式设备市场。目前来看,该公司的 AMOLED 产品线已形成针对穿戴式 AMOLED2D Touch 的 FT3X6X 系列、针对 AMOLED 2D Touch 的 FT34XX 及 FT35XX 系列、针对穿戴式 AMOLED Driver 的 FT2X0X 系列和针对刚性 AMOLED 3D Touch 的 FT3DXX 系列。
有媒体报道,敦泰的整合触控功能面板驱动 IC(TDDI)规格的 IDC 芯片下半年几乎吃下中国大陆及日韩厂商过半手机订单,并预估下半年 IDC 芯片出货量为 7,000 万套,较上半年出货量大增 3 倍。法人推估,敦泰今年 IDC 芯片出货量上看 9,000 万套,成为全球最大 TDDI 规格芯片最大供货商。
看上去顺风顺水,但市场并没有给予所有的好运。
就比如,指纹识别。
回望几年前,在 iPhone5s 抢先导入指纹识别功能,让指纹认识模组开始受到市场关注。国内外的各 IC 及模组厂商也早就盯住了这块肥肉,并且早早布局市场。继苹果收购 AuthenTec,新思收购 Validity,FPC 携手韩国 CT 进入中国,国内厂商 Goodix、思立微、迈瑞微等纷纷宣布进军指识 IC 产品,各 IC 厂家也纷纷与模组厂家联姻,形成了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敦泰在中国的触控 IC 强劲对手 Goodix 更是在 2014 年 5 月和 9 月两次举行了产品发布会,并发布了其三代指纹识别的产品。
而敦泰为啥动静来的有点慢?除了官方说辞,并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
好在 2014 年的最后一周敦泰亮出了它拼杀指纹识别这块肉锋利的牙齿 - 三款指纹识别芯片 FT9100/9200/9300。其中 FT9100 是支持双向滑擦的滑擦式指纹识别芯片,其它两款都是按压式的。FT9300 是面向高端市场,FT9200 是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可见敦泰在指纹识别市场的野心初现。
今年最新发布的指纹芯片新品,支持 26 级压力感应识别,并已经赢得了包括华硕、TCL、中兴等手机品牌厂商,以及欧菲光、合力泰、凯尔生物识别等指纹模组厂商在内大批合作伙伴的支持。敦泰表示将在穿透能力和算法方面持续努力,指纹芯片穿透能力将以 175 微米、300 微米、400 微米的阶段持续演进,算法则将逐步实现超小面积解锁、真假手指区分、防水体验等。
然而,目前全球指纹辨识芯片市场快速进入杀价战,2016 年报价已跌破 2 美元,2017 年上半不少业者报价更失守 1.5 美元大关,连龙头厂 FPC 业绩表现亦不如预期,指纹辨识芯片市场正上演第一波淘汰赛。
指纹识别芯片的后来者,刚要努力却要面临价格战,的确有些错失良机的味道在里面。
根据官网最近公布的一份月营收来看,2017 年 6 月份合并营业收入为新台币 9 亿 3 仟 6 佰万元,较上月增加 5.93%,并较去年同期减少 12%。累计 2017 年 1-6 月止营收为新台币 47 亿 5 仟 9 佰万元与 2016 年同期营收比较减少 9.68%。敦泰想要在未来科技创新潮中(比如全面屏)获胜,血脉里的那股子冲劲是万万要保持新鲜的。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往期经典回顾:
既生“中兴微”何生“海思”,还能见到迅龙芯与麒麟的 PK 吗?
士兰微电子大起底,IDM 模式是这家老牌 IC 设计公司“命脉”?
冲击高端 CMOS 市场被索尼 /OV 拦路,格科微只能玩低端货?
揭开华大半导体身世之谜,成立三年却能“hold”住这么多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