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传武汉新芯将与紫光集团携手,并有望获得美光(Micron)的支持,双方如果能够成功整合,在资金资源、技术力量与市场容量方面,新企业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有媒体称“中国存储器有望复制面板产业的成功,在技术更新交替的阶段,弯道超车赶上国际一线厂商。”
在存储领域,无论是武汉新芯还是紫光集团,都已经布局了很长时间。相对而言,紫光声势更大,武汉新芯步子更快。2015 年曾传出紫光收购美光的新闻,但是最后不了了之;此后紫光宣布入股西部数据,从而促成了西部数据收购闪迪的交易;之后紫光又入股力成并把前华亚科董事长招致麾下,都是为了存储器布局;但今年 2 月份,由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此交易展开调查,紫光主动终止了入股西部数据的交易。武汉新芯在今年 3 月已经启动了武汉存储器基地的建设,总投资 240 亿美元,该基地 2018 年投产,计划在 2020 年形成月产能 30 万片的生产规模。
赵伟国前不久也喊出口号,要在存储器制造上投资 300 亿美元。这两家如果要真的携手,既减少了重复建设,540 亿美元分 5 年投出去,也勉强能与三星每年的资本支出相比。如果双方精诚合作,以武汉新芯现在的晶圆制造人力基础,加上紫光的市场运作能力,看起来也许真能书写“大存储制造中国力量新篇章。”
半导体资深专家莫大康认为,如果双方合并,紫光的存储器项目便可顺利落地,对于大基金和紫光来说,都是有利的。
不过在半导体制造这样一个非常讲求效率与执行力的行业,团队的执行力与投资方向的把握比规模更重要,对于从零起步的中国存储器产业尤其如此。台积电中国区副总经理罗镇球在接受与非网采访时曾说:“就我的观察,从全世界半导体行业这么多年来看,合资的公司都走不久,只有独资的公司越做越强。这是这个行业的特色,特别是制造业。你看最强的几个公司,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甚至包括后面几个,都是独资公司。半导体行业特色就是执行力与决策要很集中,半导体是智力密集、资本密集的行业,资本支出非常重,事权与决定权要非常统一才能做得好。”
武汉新芯此前就吃过决定权不统一的亏,这要从武汉新芯和中芯国际的复杂关系说起。武汉新芯在成立之初由中芯国际代为管理;2010 年中芯国际注资,双方关系改为合资;但多年合作既没有给中芯国际带来有效收益,武汉新芯的发展也一直不顺利,最终双方于 2013 年撇清关系,武汉新芯从此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武汉新芯已经不是一家新公司,紫光集团更是枝繁叶茂、盘根错节,这样的两家公司合起来做存储器,即使没有人故意拆台,整合完成打算开工的时候,我们知道三星和海力士跑到哪里了?即使如坊间传言,合并以后由紫光主导,而杨士宁出局,那么此前武汉新芯的布局是否要全部改弦易辙?
毕竟在半导体行业里面,账面上看起来不错的大规模合并,最后做好几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