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波在电磁波谱中介于红外和微波之间,是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宏观状态与微观状态之间的过度区域,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其它电磁辐射的特殊性能。由于缺乏有效的太赫兹辐射产生和检测手段,对于该波段的了解一直比较有限,随着太赫兹辐射源和太赫兹探测器的相继问世,太赫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有了较快发展。国内研究太赫兹技术出于领先地位的单位当属第41研究所,本次成都电子展与非网记者对第41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姜万顺就太赫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专访。
太赫兹技术在2004年由美国提出,它在物体成像、环境监测、医疗诊断、射电天文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成为科学界的“热点”领域。姜万顺介绍,“41所从九五规划开始做毫米波研究,近几年发展较快,2013年做到了170GHz,2014年做到了325GHz,2015年会达到500GHz,2016年预计会达到750G。目前针对空间倍频器已经在国内申请了专利,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采用波导空间合成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避免为了加大二极管的输出功率而增加输入功率时对二极管造成的损害”
第四十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姜万顺
太赫兹技术再难,技术壁垒也要破
测试测量技术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太赫兹测试与测量仪器设备因技术难度大,发展相对缓慢,造成了太赫兹技术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做太赫兹技术应用的公司很多,但是做太赫兹测试测量仪器的公司41所是唯一的一家。”姜万顺强调,“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波长越来越短,对器件的工艺要求越来越高,而国内的工艺水平和国外还有着一定的差距,难点就在于二极管和电路设计以及加工。41所以前所用的二极管都是从美国VDI公司进口,但是自从41所开始研发太赫兹测试设备之后,VDI就停止提供二极管,因此在器件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41所正在与国内13所进行合作,13所负责研发二极管,41所负责电路设计及加工,目前的产品性能不亚于国外产品。”
在电路设计方面国内与国外的不同,姜万顺指出,“国外采用的是串联方式,但是串联方式对半导体水平要求很高,如果其中一个二极管出现问题整个电路都无法工作,为了避免这种劣势国内采用二极管并联的方式,这样当一个二极管出现问题也不影响其他器件工作。”
“在微波和红外技术领域,国内和国外的差距较大,但是在太赫兹领域国外和国内的技术水平不相上下,基础加工和基础工艺通过努力,我们都已经一步一步实现了,太赫兹的技术虽然很难,但是我们还是要在一个点上坚持做下去,一点一点实现突破,中国梦要靠中国人去实现,太赫兹技术的发展也一样。”
两个十年:“从无到有”+“性能完善”
目前41所的太赫兹产品有四大系列,包括太赫兹信号源,太赫兹信号接收器,太赫兹频谱分析仪,太赫兹网络分析仪,产品参数能够做到500GHz。国外的VDI公司能做到1.9THz,实际的产品是1.1THz。“41所发展了21年,在21年中受到了很多技术限制,当我们做到8mm国外放开8mm,我们做到67um国外放开67um,我们做到3mm国外放开3mm,以此限制国内技术的发展。前十年我们从无到有将技术进行了实现,做出了产品,后十年我们用来解决产品的稳定性,目前我们的产品质量已经得到很多客户的认可,而且维修成本大大降低,让国内客户不再受制于国外厂商。”姜万顺补充。
技术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提到人才的引进,姜万顺解释,“我们的工程师全部来自国内,一是国际上做太赫兹的人才比较少,二是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太赫兹团队从设计到加工有30人,太赫兹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工艺的研究属于加工的范畴,工人的技术水平都很高。”
与非网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成都电子展更多内容,请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