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舌尖上的本土IC企业系列之三:“滚雪球者”的自述

2013/01/21
  • 3评论
阅读需 12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这次约谈的是一位风投,1998年清华毕业,之后去了日本,在日立做MCU设计,2001年加入苏州旺宏做Flash Memory设计,2006年到华亚微电子,2009年加入联发科,2011年成为一名专业风投,他就是Tallwood的投资经理孙海龙。
 

十几年的行业经验,经历过半导体研发、测试、销售、市场多个岗位,选择风投,海龙说他找到了自己真正享受的一份工作。在谈到本土IC企业的时候,海龙也分享了很多作为风投,自己比较独到的见解,有些观点还是相当犀利,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很多也是目前国内IC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面对的问题,简单摘录下来与大家共享之。

“IT与IC发展的差异:格局不同”——中国的IT和IC业差不多时间起步,但是现在的差距已经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是何原因?你也许会说,两个行业的情况不同,IC行业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基础建设、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和资历的积累都需要比较长的周期,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最大的差异是:格局不同。

腾讯每天在想的事情是如何把用户更多的时间吸引到它的QQ、微信上,阿里巴巴的目标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只要是商人,就使用阿里巴巴;而国内大部分IC企业考虑的更多是如何“进口替代”,如何从人家的蛋糕里面抢下一块。

IC行业聚集了一大批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大家把过多的精力盯在了人家的饭碗里。也许一个产品,欧美半导体厂商在做的时候有40%的利润,后来中国台湾的一些半导体厂进来了,他们利用价格的优势挤掉了欧美半导体厂商,差不多有30%的利润,日子过得还算过得去,再后来,大陆的半导体厂商也进来了,由于政策还有成本上其他优势,我们的价格可以做的更低,于是我们又把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厂商挤掉了,利润差不多20%,也许这样结果也还算可以,但是事情远没有结束,从众心理让更多的本土IC企业加入了竞争,为了这20%的利润不断低价竞争,不断想办法cost down。对于消费者,这也许是件好事,因为我们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产品,cost down对于厂商来说无可厚非,但是把过多的精力和人力用在低价竞争上,对于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却无力去开发,新的市场却无力去拓展,只能在现有的营收规模下徘徊这却是目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现状。本来我们在各方面就不如国外的半导体厂商,陷入如此低价竞争的循环之后,我们将更加无力应对。

行业竞争的结果是强的公司淘汰劣的企业,或者是规模差不多的企业合并重组以整合优势资源。但是国内的IC企业这些年来倒下去了N批又起来了N批,反反复复,却很少有IC公司的并购案出现,何故?很大程度上,是对权力的追求。我们的CEO习惯了自己大笔一挥、大手一拍就把事情给定下了,也习惯了周围一口一个总、一口一个CEO的称谓了,合并后,CEO、VP就这么多位置,谁来当头?谁来主导?谁愿意品尝失去权力的滋味?怎么整合?谁也不服谁,怎么办?

有一个故事,说在桶里面的螃蟹是爬不上去的,因为周围的螃蟹会拉住往上爬的螃蟹一起在里面等死。低毛利的公司也是这样,只要他在你的旁边,就会不停地砍价,让你的利润往下掉,然后一起低毛利,陷入没有现金继续发展,等死的困境。

而合并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没有了低价竞争,可以保持毛利,现金收入可以更多;同时可以合并两家资源,挑战更高毛利的产品。打个比方,大家都在低端的市场,5家公司,每家投100个工程师,做毛利40%的产品,把市场规模是1亿美金的市场做成5000万,然后平均下来每家1000万,利润400万。如果我们站在局外看这件事情,5家公司,500个工程师,一起做了2000万美金毛利的利润。可是像ST,Broadcom这样的国外半导体厂商,在高端做着2亿美金,利润一亿多美金的生意,因为我们忙着cost down相互竞争,没有精力去争夺高端。

但是如果,只有一两家公司,毛利率更高60%,一亿美金的规模,同样500个工程师,我们能创造6000万美金的利润,现在活得不错,然后3000万投资于高端,未来也可以活得不错,不是更好?未来是一个沟通与合作的世纪,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家搭伙,一起爬,才有希望。

 

“企业发展的目标不是进口替代,而是为老百姓服务”——“进口替代”一直是本土IC企业的口号,我们热衷于开发与国外半导体厂商pin-to-pin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开发风险可以更低,而在价格上我们也更具优势。这是企业发展的目标吗?听到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很多企业会说我们的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与国外半导体厂商的差距还很大,我们的底子还很薄,做“进口替代”是我们的必经阶段。

于是乎十几年来我们不停的一直在做“进口替代”,我们已经习惯了让人家去开辟一条路,路人家走出来了再跟着人家的脚步前行,利润虽然低一点但是风险也低。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对,海龙对MBTI(职业性格测试)研究多年,用他的话讲,大多数搞IC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都是SJ (传统型)人,这种人的特点就是太不自我,缺乏创新意识,但是外国人,特别是以色列人,大多数是SP(开拓创新型)人。性格的差异导致我们缺乏创新,太过传统,虽然勤奋,努力,但是太顾及他人感受,条条框框很多,眼光太短,总在思考公司怎么活下去,而太少思考活着的意义。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SP型)进入IC行业和具有海外经历的人(SP,NF(理想主义者))回到国内,国内IC企业的创新动力会不断增加。

而技术的创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简化我们的生活,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我们的性格让我们习惯于趋从,去做me-too的产品,即使有所创新也是侧重在技术本身,而对于为什么创新却不管不顾,所以创新需要走出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你的创新能为人们带来什么,需要考虑更多的人文关怀。乔布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苹果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给人们的沟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google如此,facebook如此,任何伟大的企业皆是如此。

所以中国的IC企业如果要能成为卓越,则必须要有全球的视野,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好的为老百姓服务而努力创新。

 

 “我们更关注于投资未来”——用海龙自己的话讲,目前业绩不错的企业不需要风投去投钱,业绩不行的则更不需要去投钱,风投所关注的,是投资未来。根据80/20原理,风投不需要在80%的公司上面花太多时间,只需寻找那20%的有成长潜力的公司,看着他们长大。而如何去寻找那20%的企业,我首先想到的是大家说的很多的细分市场,海龙对细分市场又做了区分,一种是市场份额很小以至于很多人都不愿进的市场,这并不是风投所关注的;另一种是市场份额很大或者说潜力巨大,但是还有一些限制,或者是技术,或者是成本,或者是政策。。。这才是风投所关注的地方。而风投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企业,克服这些问题,成为下一个赢家。

在被问到目前国内这样的企业多吗这个问题时,海龙苦笑道,“也有一些有亮点的公司,我们已经在持续关注中了。”

的确,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问题还很多,但是我们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比起十几年前我们的半导体产业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们半导体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政府更加强有效的支持,还有越来越多像海龙这样的专业投资经理带着风险资本进入半导体领域,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迅猛。中国半导体这颗雪球,随着越来越多 “滚雪球者”的加入,也在积聚势能,越滚越大。

浏览了本文的读者大多还阅读了以下文章:

系列之一:占空比 我们只关注LED

摘要:占空比成为记者走入的第一家企业。除了同样是取自专业术语,占空比和与非网还有着名字之外的相似之处。占空比的目标是成为国内LED芯片企业的领头羊,而与非网的理念是要做专业网络传媒的代名词……

系列之二:敏芯微 全产业链本土化整合的先锋

摘要:通 常我们习惯把这种行业称为朝阳产业,但比起国外企业,国内的MEMS产业还只是刚刚起步,比起销售额动辄上亿的其他半导体产业来说还是差距巨大,但是整体 的发展还是非常喜人的。这次就请到了苏州敏芯微的首席运营官张辰良先生,请他来聊一聊目前国内MEMS产业的现状……

系列之四:京微雅格 FPGA领域的中国“芯”

摘要:在 本人的印象中,全球范围内能做FPGA的,除了Altera和Xilinx,似乎只剩那么一到两家,用屈指可数形容绝不为过,而且基本都是美国企业。但是 当听说这个以高门槛、高投入著称的行业也有了中国企业的身影,本人多少有些吃惊,但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它就是京微雅格……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与非网记者。8年研发工程师背景,常驻苏州,喜交友。闲时喝喝茶,侃大山;忙时到处跑,找新闻。希望我们的努力对您有所帮助! 邮箱:yuehao@eefocus.com 欢迎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