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如何定义AI/AR眼镜?
    • 早期AI/AR眼镜市场起不来,为什么?
    • 今天,AI/AR眼镜市场正在爆发
    • 双屏趋势下,AI/AR眼镜光学方案现状
    • 供应链厂商已开始合纵连横
    • 写在最后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Omdia林麟:AI/AR眼镜即将进入价格战,供应链厂商已开始合纵连横

原创
04/16 15:20
886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AI/AR的快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眼镜作为AI/AR的最佳载体之一,受到产业链及资本的双重关注,也步入高速发展通道,Meta的RayBan眼镜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点。

不过现阶段,AI/AR眼镜仍有瓶颈待克服,尤其是部分核心零组件,其供应链仍然不够完善,成本仍然居高。

如何定义AI/AR眼镜?

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表示:“当前,业界对于AI/AR眼镜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比如一些二级市场会把AI和AR眼镜称归类到AI眼镜端。”

图 | Omdia高级分析师林麟在“芯原可穿戴专题技术研讨会”上分享对AI/AR眼镜技术、市场的观察

Omdia对AI/AR眼镜产品线的划分标准是:无屏幕的归为AI眼镜,配备显示光学模组的则定义为AR眼镜。这两类产品的共同基础是都必须具备AI智能功能,其实现方式可以是终端本地计算或云端协同处理。

“所以,像早期的纯粹用来替代TWS的那种蓝牙眼镜,并不在AI/AR眼镜之列。” 林麟补充道。

早期AI/AR眼镜市场起不来,为什么?

AR眼镜比AI眼镜起步要早几年,在早期,品牌方们对AR眼镜的期望非常高,希望它去替代手机、电脑等,但最终市场没并有向他们预期的走势发展。

回过头来复盘,回顾当前市场,许多厂商在开发AI/AR眼镜时陷入了一个根本性误区——他们优先考虑的是"AI"或"AR"的技术炫技,而非"眼镜"本身的本质。而消费者真正的需求顺序恰恰相反:首先这必须是一副值得佩戴的眼镜,其次才是智能功能。

对此,林麟解释道:“如何判断一款眼镜是否成功?一个简单的标准:当电量耗尽,所有电子功能失效时,用户是否仍然愿意将它戴在脸上?Meta与雷朋合作的产品之所以领先,正是把握住了这个核心——他们大胆砍掉尚未成熟的显示模块,将重量控制在45克以内,同时保持了时尚外观。这种"先眼镜后智能"的思路,反而成就了目前市场上最成功的案例。”

随着"百镜大战"的开启,行业将面临两个关键分水岭:一是重量必须控制在50克以下这一生死线;二是大模型能力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硬件同质化不可避免,但搭载什么样的AI,将决定产品的最终高度。

今天,AI/AR眼镜市场正在爆发

Omdia通过供应链调研得出了对AI/AR眼镜市场的判断,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 | AI/AR眼镜市场规模评估

根据Omdia的数据,2024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预计为188万台,而2025年有望达到650-700万台。

对此,林麟表示:“虽然Meta官方喊出了千万级目标,但供应链反馈显示实际可能在550万台左右,其余份额将由中国厂商占据。”

同样,根据Omdia的数据,相比之下,AR眼镜市场增长乏力,年出货量长期徘徊在50万台左右,林麟认为这主要受限于光学显示技术的不成熟。

此外,林麟提到,目前观察到AR眼镜正从观影类向信息提示类转型,单滤光加光波导方案逐渐成为主流,但真正的突破可能要到2027-2028年,随着彩色LED等光学技术的成熟才会到来;长期来看,AI与AR的界限将逐渐模糊,最终走向融合。

双屏趋势下,AI/AR眼镜光学方案现状

在探讨AI/AR眼镜的零组件时,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平衡芯片的"性能、成本与续航"三角关系——提升任何两项都意味着第三项的妥协,这将成为未来芯片供应商的主要攻关方向。

林麟透露:“在显示技术方面,Micro LED凭借其高亮度特性正成为AR眼镜的主流选择,尤其适合户外信息提示类应用。虽然Micro OLED在中国市场已趋于成熟甚至产能过剩,但Micro LED的供应链正在逐步完善,除JBD外更多厂商开始提供可选方案。”

事实上,光学方案的缓慢演进是制约AR眼镜发展的主要瓶颈,与半导体行业的快速迭代不同,光学技术几十年来的进步极为有限。

当前在光波导方案中,几何光波导虽光学效率优异但良率低下,而中国厂商主要聚焦衍射光波导技术,其中表面浮雕衍射光波导通过紫外纳米压印工艺已相对成熟。这种技术发展的滞后性,直接导致了AR眼镜市场多年来的停滞不前。

供应链厂商已开始合纵连横

当前产业链正经历深刻整合,ODM厂商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与光学方案商深度绑定,这种"合纵连横"既体现了行业对技术协同的迫切需求,也折射出未来的残酷格局——在"百镜大战"背后。

对此,林麟预判,最终可能只有不超过5个品牌能够存活。

而在用户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多数购买AI/AR眼镜的消费者对其AI功能的使用仍停留在浅尝辄止阶段。

林麟举例道:“就像我个人使用手机AI的经验,更多时候只是将其作为高级搜索引擎,尚未真正融入工作生活核心场景。这反映出当前AI功能仍缺乏足够的用户黏性,还未能成为消费者购买的决定性因素。行业亟需通过更直观的价值示范,引导用户跨越从‘工具使用’到‘场景融合’的认知鸿沟。”

写在最后

在硬件逐渐同质化的背景下,AR眼镜需要依靠独特的光学引擎实现差异化,而AI眼镜的长期竞争力将取决于大模型的深度与功能创新。当前行业正在探索不同方向——有的强化搜索能力,有的专注私人助理,还有的深耕垂直场景的解题功能——这种差异化训练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分水岭。

交互体验的优化同样关键。缺乏显示的AI眼镜常让用户陷入"应答焦虑",不知系统是否仍在运行。简单的视觉反馈,如进度条或状态提示,就能显著提升使用体验。这也说明,显示功能终将成为智能眼镜的标配。

更深远来看,AI/AR眼镜很可能演变为新一代的小程序入口平台,其卡位价值不亚于当年的微信。这种生态位争夺,正是行业最终走向"赢家通吃"的根本原因——不仅要比技术,更要比谁能成为用户数字生活的核心枢纽。

芯原股份

芯原股份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688521.SH)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在芯原独有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 SiPaaS)经营模式下,通过基于公司自主半导体IP搭建的技术平台,芯原可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从定义到测试封装完成的半导体产品,为包含芯片设计公司、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商 (IDM)、系统厂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云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各种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半导体产品替代解决方案。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芯原股份,688521.SH)是一家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的企业。在芯原独有的芯片设计平台即服务(Silicon Platform as a Service, SiPaaS)经营模式下,通过基于公司自主半导体IP搭建的技术平台,芯原可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从定义到测试封装完成的半导体产品,为包含芯片设计公司、半导体垂直整合制造商 (IDM)、系统厂商、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云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各种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半导体产品替代解决方案。收起

查看更多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加入交流群
举报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