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的中国之路,与无锡这座"东方硅谷"紧密相连。无锡工厂不仅是英飞凌在中国最大的制造基地,更是其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支点。这座拥有30年历史的工厂,见证了英飞凌从技术引进到创新输出的蜕变过程。
英飞凌无锡成长之路
作为最早一批的见证者,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英飞凌无锡总经理范永新给我们介绍了英飞凌无锡的成长之路。
图 | 英飞凌无锡历史墙;来源:与非网摄制
- 1995年,英飞凌(原西门子半导体事业部)进入中国,在无锡建立了第一家工厂,开启在华发展的篇章。
- 1999年,西门子将半导体业务剥离成立英飞凌科技(以下简称“英飞凌”),彼时这家公司仅拥有5 万名员工,主要生产消费电子芯片,无锡工厂也因此同步更名为英飞凌无锡。
- 2001年,英飞凌无锡工厂率先引入分立器件和智能卡芯片生产线,奠定了领先制造工艺的基础。
- 2013年,启动智能工厂建设,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
- 2015年,英飞凌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加速在华智能制造步伐。
- 从2018年至今,英飞凌无锡工厂不断丰富本土生产的产品组合,同时提升相关制造能力和工艺水平。
回首过往,1995年,当英飞凌在无锡建立首家中国工厂时,已悄然开启了一段与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共同成长的历程。
三十年后,这座最初仅有一栋厂房的基地已发展为英飞凌全球最大的IGBT生产基地之一,其生产的功率模块驱动着中国市场上众多的新能源汽车,更在绿色制造与数字化转型中树立起行业标杆。
打造智能工厂,需要"德国方案+本土智慧"
当前,英飞凌无锡工厂主要生产分立器件、智能卡芯片、功率模块这三大类产品。作为全球功率系统和物联网领域的半导体领导者,英飞凌始终将“质量第一”视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
图 | 英飞凌科技高级副总裁、英飞凌无锡总经理范永新;来源:英飞凌
“英飞凌无锡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建立了严格的质量品控体系,工厂每十亿颗产品的缺陷率仅为2.9个,不仅领跑英飞凌全球体系,更成为德国工艺与中国制造融合的典范。” 范永新在介绍时特别强调了这一数据的行业领先性。
而在这闪耀成绩的背后,是本地化团队高效运营的支撑。其中,工厂的数字化与自动化是实现高效运营的重要助力手段。
在参观工厂的过程中,与非网记者发现,在智能制造领域,英飞凌无锡工厂作为工业4.0示范标杆,采用了先进的制造执行系统和智能决策技术,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和实时追踪,具备异常检测、问题预测和自主决策能力。
图 | 英飞凌无锡智能制造工厂;来源:英飞凌
据悉,凭借这一创新模式,工厂先后荣获中国智能制造行业信息化最佳应用奖、江苏省智能示范车间和无锡市智能工厂等多项殊荣,并通过智能制造成熟度三级认证。
此外,范永新透露,无锡工厂目前正着力打造基于智能设备互联和自动化物流系统的高效人机协同生产环境。
对于此次智能制造工厂的升级迭代,范永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效率最高、质量最好、成本最低的工厂。英飞凌拥有非常完善的体系,工厂之间常常互相学习,这个过程是非常充分的,我们会引进其他工厂的先进经验来提高智能工厂的落地效率,但方案是方案,实际在做硬件、软件的过程中,有可能需要更多考虑,比如在哪里采购更具性价比;此外,在做自动化的过程中,欧美人力成本很高,而中国相对较低,在用设备替换人工的过程中,需要衡量的标准和对应的回报不同,因此我们将基于中国市场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团队的智慧,采取多快好省的方法来实现。我相信随着英飞凌无锡的各种方案落地,未来国外的工厂也可以从无锡的方案里面受益。”
英飞凌无锡,全方位展现绿色基因
面对碳中和命题,英飞凌无锡的这座楼宇式工厂展现了惊人的创新弹性。屋顶光伏全覆盖、电动班车全员接驳、沸石滚轮蓄热燃烧技术应用,并将在2025年实现100%使用绿电,这些举措使其成为英飞凌全球制造基地的示范标杆。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飞凌的产品本身也是在践行“绿色使命”。从新能源发电到电力传输、配送、储能到最后新能源绿电的使用,英飞凌的产品在整个绿色能源全链条中所有的应用都涵盖到了。
其中,范永新提到了AI服务器电源,他表示:“给一排排独立的AI服务器机柜供电,需要将输入进来的电压较高的电流逐步转换成电压非常低的电流,最后直接输送给GPU(图形处理器)、CPU(中央处理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转换都需要耗电,而每一步都还有节能的空间。”
“英飞凌在帮助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降低能耗方面是领先的,我们的产品能够帮助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显著降低能耗,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很重要,对运营商的降本也非常重要。” 范永新补充道。
站在新的起点,英飞凌正将绿色理念延伸至更前沿领域。正如英飞凌CEO所言:"我们的使命是用芯片技术让世界更绿色。"从一颗功率器件的能效提升,到整个制造体系的碳中和实践,英飞凌正在证明:半导体产业不仅可以减少自身对环境的影响,更能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使能者。这种"绿色芯生态"的构建,或许正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具科技含量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