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这家曾因债务缠身、股权纷争而沉寂多年的中国老牌车企,过去几年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宣告归来:海外销量连续22年称霸中国品牌出口榜;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突破113亿元,甚至单季度利润已超越上汽与长安之和。最近,奇瑞汽车终于开启上市了,中金公司预测,奇瑞上市后估值或达1200-1500亿元。
那么奇瑞从地方国企到上市估值千亿,他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本文通过奇瑞IPO招股说明书以及行业相关信息,整理如下内容:
- 股权结构:从地方国企到混合所有再到上市
- 产品技术:多品牌,双线战略与垂直整合能力
- 市场销售:唯一做到海外国内均衡的车企
- 危机挑战:新能源占比偏低,竞争激烈
希望,能帮大家全面的了解奇瑞,理解奇瑞走到今天,他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有什么危机?
一、股权结构:
从地方国企到混合所有再到上市奇瑞汽车作为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代表,其股权架构的演变堪称一部中国车企深化改革的典型案例。
1997年,这家从安徽芜湖起步的汽车零部件厂,用23年时间完成了从地方国企到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蜕变,到了2025年开始寻求上市。2010年的股份制改革堪称关键的转折点——芜湖国资委通过「两步走」棋局开启市场化进程:首先联合员工持股平台打造奇瑞控股集团,后者以32.13%持股成为最大股东,既保留了国资主导地位,又让员工持有9.5%股权,形成早期版本的「国资+团队」架构。
在2019年后。引入青岛五道口等战略投资者时,奇瑞真正的资本版图重构前者注资68亿获得控股权,但巧妙设计了「增资扩股不控股」的模式,国资、产业资本、员工股的比例调整为29%:21%:27%,既引入了新鲜血液又避免话语权旁落。2022年与立讯精密的联姻,这家消费电子巨头持股其7.87%的股份。2025年初奇瑞通过「Push-down」操作为上市前准备。将奇瑞控股原有的42.32%股权「打散」分配给各股东,股权层级从「控股集团-奇瑞汽车」简化为股东直投模式,于是奇瑞汽车其股权前五大股东构成如下:(按持股比例排序)
股东名称 | 性质 | 持股比例 |
---|---|---|
芜湖建投 | 地方国资平台 | 21.17% |
瑞创等员工持股平台 | 员工激励主体 | 18.25% |
立讯精密 | 消费电子产业资本 | 16.83% |
安徽信用担保 | 省级国有金融机构 | 9.97% |
安徽投资控股 | 省级产业投资平台 | 5.20% |
另外,其他15家中小股东(含青岛火眼、国轩高科等产业资本)合计持股约28.58%,形成多元化制衡架构。
二、产品技术:
多品牌,双线战略与垂直整合能力奇瑞汽车,目前有五大品牌,采取如同快消品的多品牌策略,覆盖从10万级刚需市场到30万+高端领域,避免内部竞争。
品牌 | 消费群体画像 | 价格区间(万元) | 核心技术亮点 |
---|---|---|---|
CHERY奇瑞 | 家庭用户/首购群体 | 5.8-20.4 | 成熟的燃油+插混技术 |
JETOUR捷途 | 户外旅行爱好者 | 8.9-22.5 | 智能四驱+超强通过性 |
EXEED星途 | 追求科技体验的中产 | 10.9-33.9 | 增程式超长续航 |
iCAR爱咖 | 年轻极客/都市通勤族 | 9.9-17.0 | 纯电平台+个性化改装空间 |
LUXEED智界 | 商务精英/高端用户 | 22.9-34.0 | 华为ADS高阶智驾+豪华配置 |
在动力技术方面,奇瑞由于市场布局广泛,所以一直采用兼顾燃油发动机和新能源技术的双线战略。
燃油发动机:逆向研发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从1999年仿制福特发动机起步,奇瑞成功突破涡轮增压技术的国产化瓶颈。
ACTECO系列发动机已迭代至第三代,特别是在竞技层面:1.6TGDI发动机热效率达40%(主流合资品牌约为38%),满油实际续航可比同级车型多跑80-100公里,搭配国产首个自主8AT变速箱(传动效率92%),油耗表现比同排量6AT降低12%。
新能源技术的多维覆盖布局PHEV(插混)、REEV(增程)和BEV(纯电)多条新能源路径:例如iCAR V23这类纯电车型采用业界少见的「电池包蜂窝铝框架」,发生碰撞时能延迟热失控30分钟以上(国标要求5分钟)。 插混领域通过双电机DHT混联架构,让发动机更多工作在高效区间。例如Fulwin T9满油满电综合续航1200公里,即便亏电状态下油耗也能控制在5L/百公里。
整车平台架构方面,奇瑞开发了火星架构(Mars Architecture)此平台,轴距扩展范围(2600-3000mm)、车身刚度(≥26000N·m/°),支持ICE/PHEV/BEV/REEV全动力形式搭载。开发周期缩短至18个月(传统平台约30个月),单车研发成本降低25%。
智能化技术布局方面:智舱智驾双线突破Lion智能座舱:硬件采用高通8155/8295芯片组合,部署HarmonyOS车机系统实现子线程响应速率<300ms,人机交互误触发率<1.5%。 Z-Drive智能驾驶系统:2024年实现高速领航覆盖率达95%路段(中国高精地图已开放区域),传感器融合算法通过ISO 26262 ASIL-B认证。当然,奇瑞的平台化,智能化只能从账面上看,他有,但是到底如何优秀和拔尖,其实有待商榷。
三、市场销售:
唯一做到海外国内均衡的车企在汽车出海方面,奇瑞汽车连续22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量第一(2003-2024年),在中东/北非、南美市场占据中国品牌销量第一;在北美、亚洲(除中国外)市场中国品牌销量排名第二。
在收入方面,奇瑞汽车有将近一半的收入来自于海外,其中2023年54.1%的营收来自于海外,2024年由于国内市场增速更快(同比+61.9% vs 海外+37.0%),占比微降至44.0%。
奇瑞是中国车企中唯一一个做到海外国内均衡的车企,那么奇瑞是如何做到汽车出海的呢?
海外市场的三大杀招早期布局的复利效应,奇瑞的海外布局比较早,自2001年出口叙利亚起步,坚持「农村包围城市」:在俄罗斯、巴西等关税壁垒高的市场建设KD散件工厂,规避整车进口税;截至2023年,海外经销商数量达2541家,同期另外一个出海大户长城汽车不到2000家。
本地化研发的降维打击,可能由于奇瑞海外布局早,而汽车又是一个注重本土使用体验的产品,所以,奇瑞非常重视本土产品需求以及研发。例如奇瑞俄罗斯研发中心根据当地需求调整产品:针对中东高温环境强化空调系统,46℃暴晒后车内降温速度比竞品快3分钟;为南美市场开发乙醇燃料专用发动机,成本比当地竞品低15%。价格梯队的精准分层,奇瑞由于全球布局广泛,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采取不同的分层策略,例如在发达国家主打性价比:德国市场瑞虎7售价比大众T-ROC低30%;在发展中国家强调高端形象:沙特Arabia市场推出豪华套件版,配24K金标。
那奇瑞在国内是如何运作的呢?国内,渠道「双线作战」+ 用户运营根据奇瑞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奇瑞在国内经销商网点3,218家,覆盖310个城市。要知道中国汽车销量大王比亚迪2025年的经销商数量也才接近5000家。所以,奇瑞的渠道布局跟上了销量的步伐。大家都知道,在三四线城市,可以看到的车非常多,这得益于奇瑞的燃油车渠道下沉:奇瑞采取卫星店+流动展车的模式,在三四线城市采用「一县一店」模式,县域经销商单店年均销售142台,库存周转周期仅21天;通过流动展车搭载AR技术,消费者扫码即可体验车辆拆解视图,弥补低线市场体验店不足。所以奇瑞牢牢抓住三四线城市的市场。
在新新能源方面,奇瑞尝试直营体系:体验店即社区中心,例如iCAR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体验店每月举办「改装工作坊」,用户可亲手参与车辆外观定制;数据表明,参与活动的用户转化率比传统进店客户高出47%。在用户运营方面,奇瑞其实也花了心思,学习互联网的社群裂变机制,建立车友会积分体系:老车主推荐购车可兑换免费保养,裂变贡献26%的新客来源;捷途品牌「旅行路书共创计划」,用户上传自驾路线被采纳可获得5000元旅行基金。通过数据驱动来精准营销,奇瑞通过其后台系统实时分析400万+用户画像,例如:关注续航的用户自动推送电池预热功能演示视频;短期内频繁搜索「7座SUV」的潜客触发销售48小时上门试驾服务,转化效率提升65%。
四、危机挑战:
新能源占比偏低,竞争激烈2024年,奇瑞全年共计销售新车2603916辆,同比增长38.4%,创年销量历史新高。但是奇瑞2024年销售新能源车583569辆,新能源车占比仅为22.4%。纵观中国汽车市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的渗透率已经超过40%,而2024年的比亚迪销量新能源占比超90%;2024年吉利汽车新能源占比超40%,2024年12月吉利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50%。
可想而知,奇瑞的新能源占比仍偏低,对比国内Top 10车企算是垫底,需加速转型。而国内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首先,新能源带头大哥比亚迪DM-i家族的全品类围攻;其次,各家的增程式乱拳出击;最后,吉利,长城,长安等混动。已经占据各个细分市场,竞争激烈。奇瑞通过中低价位燃油车基本盘稳固+新能源加速渗透的“双轨并行”策略,在激烈的中国市场实现增长突围。但其新能源占比与头部车企仍有差距,需持续强化纯电/插混技术和差异化产品。
此外,当前中国汽车蜂拥出海,虽然奇瑞占据先发优势,但是未来面对同胞们的竞争,似乎也存在变数。最后,奇瑞被诟病的“奋斗者”加班文化,都可能成为奇瑞的危机挑战。
*未经准许严禁转载和摘录-参考资料:
奇瑞汽车招股说明书pdf
【中汽协】2024年12月及全年中国汽车产销报告pdf
加入我们的知识星球可以下载包含以上参考资料的汽车行业海量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