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的RISC-V有望搭乘“AI快车”,对芯片架构产生变革,当前很多AI芯片的底座都是基于RISC-V架构。“RISC-V有望成为AI时代计算架构变革的技术底座。”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全球IC企业家大会上,中电标协RISC-V工委会轮值会长、阿里达摩院首席科学家、知合计算CEO孟建熠分享了RISC-V在AI时代的机遇,并指出,RISC-V在AI时代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RISC-V有望成为AI时代计算架构变革的技术底座”
搭上AI时代快车的RISC-V计算架构,是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算力底座的优选,既能满足高能效、高性能的需求,又能兼备安全可靠、高性价比、可拓展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使用RISC-V架构,使其应用场景不断突破,从物联网设备、边缘计算逐渐迈向AI计算、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发展速度迅猛。
孟建熠表示,对比ARM架构、X86架构和RISC-V架构在GitHub上的开源项目的数量,RISC-V架构项目在过去几年里飞速增长,数量达到1万多个,与另外两家的差距持续拉近,极具潜力。从RISC-V基金会会员数量的角度来看,目前全球已有4400多家会员,预计到2030年,RISC-V架构产品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会达到40%以上,在整个产业的渗透率将进一步加深。标准制定方面,RISC-V基金会在过去的两年已经完成了40项标准制定的工作,包括123项RISC-V扩展,标准体系正在逐渐完善。
为什么RISC-V架构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孟建熠指出,是因为RISC-V正在改变“芯片架构”的生产关系。在半导体发展的历史中,类似的变革总是能推动产业效率的跃升。例如,代工模式改变了“芯片制造”的生产关系,让更多企业只需专注于自己的设计,不再需要兼顾复杂的生产制造环节;Arm授权模式改变了“芯片设计”的生产关系,企业只需要获得ARM一家公司提供的架构,就可以创作出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芯片。
RISC-V的变革力量来自其开源的特殊性,所有企业都可以根据它的开源标准进行创新,从而更自由地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开发出最具性价比和计算效率的产品,这点在AI时代尤为重要,所以,当前很多AI芯片的底座都是基于RISC-V架构。
“RISC-V有望成为AI时代计算架构变革的技术底座。”孟建熠表示,“行业最初只认为RISC-V是CPU的一种架构,但随着不断的探索,我们发现RISC-V可以实现多样化的计算形态。比如AI计算、图形计算、隐私计算和科学计算等等,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RISC-V需要一个标杆产品”
有机遇就有挑战,孟建熠认为RISC-V在AI时代主要面临三个挑战:已规模落地产品以中低性能为主、软件生态尚处于发展阶段以及高性能产品尚未形成迭代。
与ARM架构的发展历程相似,RISC-V想要在未来成为主流架构,就必须在算力上超越行业对它需要的阈值,才能被广泛使用。因此,孟建熠认为,RISC-V需要一个满足市场所需性能的标杆产品,并以此为中心完善软件生态。
目前,RISC-V在高性能通用计算领域,已经拥有了媲美X86、ARM高端产品的性能,在通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孟建熠表示,在不远的未来,RISC-V的标杆产品将突破通用计算算力阈值,真正成为主流。软件生态方面,2024年,RISC-V通用计算生态已经逐步成熟,正式进入商用软件移植阶段,商业化的迭代正式开始,标杆产品与生态发展将互相促进形成“正循环”。
此外,RISC-V在AI时代的“下半场”也即将开启。孟建熠表示,RISC-V将有四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是针对AI的架构创新,RISC-V具有计算架构的定制化能力,可以适配各种最新的应用需求;二是RISC-V处理器的产品性能将超过阈值,达到主流性能需求;三是RISC-V通用CPU的功能将更加完善;四是基于Vetor和Matrix,RISC-V在AI加速以及各类应用中的扩展将更加有力。
据孟建熠介绍,围绕上述发展方向,RISC-V工委会正在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标准体系建设。以RISC-V国际基金会的标准文档为基础,结合中国应用需求,建立国内统一的RISC-V标准体系,推进生态建设;二是推动应用图谱建设。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对不同应用的RISC-V参考产品进行图谱分类,并推动应用示范;三是软件社区的组建。RISC-V工委会联合软件所、国内企业构建完整的RISC-V软件生态平台。
据了解,2024年,RISC-V工委会在指令集、安全可信、基础软件、测试评估和产业链五个工作部推进团体标准立项工作。与此同时,RISC-V工委会正在推动RISC-V的落地应用。以城市级应用场景推广为主,打造RISC-V应用场景试验田、关键和共性技术孵化基地、应用人才培育基地;结合各地的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聚焦包括AI应用在内的具体方向,建立应用示范专项基地。
作者丨许子皓编辑丨张心怡美编丨马利亚监制丨连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