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 1968-1982年:萌芽阶段
    • █ 1983-1998年:起步阶段
    • █ 1999-2008年:第一次浪潮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国产操作系统的沉浮往事(上)

2024/10/15
167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最近这几年,在信创浪潮的带动下,国产操作系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成果。以麒麟、统信、鸿蒙等为代表的国产操作系统品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那么,国内是什么时候开始启动操作系统研究的呢?这些年,国产操作系统到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目前,我们的国产操作系统又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

接下来,请大家跟随小枣君的文字,一起回顾一下国产操作系统的沉浮往事。

█ 1968-1982年:萌芽阶段

1946年代,世界上最早的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诞生,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但是,当时的计算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只能靠人工通过穿孔纸带进行交互操作。

到了195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才开始出现了“批处理系统”。1956年,IBM 704搭载的GM-NAAI/O单道批处理系统,被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

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研究,起步于1950年代。

1952年,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当时,国内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仿造。

1958年8月和1959年9月,中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计算机)和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4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计算机事业正式起步。但是,此时我们的操作系统仍是一片空白。

进入1960年代,以IBM System/360为代表的商用大型计算机,在美国各个行业全面普及,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国内观察到了这一趋势,并加快了计算机的研制步伐。

1968年,国家为了勘探石油的需要,由石油部、四机部共同设立了150工程,决定研制一台大型计算机。

1973年8月26日,150工程获得重大突破。在北京大学和738厂的联合努力下,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11机(即150机)研制成功,顺利出厂。

这台150机上,搭载了中国第一套操作系统。我们姑且称它为150机系统吧。

150机系统是一个多道批处理系统(IBM System/360系统也是)。它的开发者,是来自北大的杨芙清、俞士汶、徐联舫、陈成森等专家。杨芙清后来担任了北大计算机系主任,1991年还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

150机开发成功后,交付石油部使用,为国家石油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它还被应用于地质、气象等领域(一共造了4台),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杨芙清等人继续牵头了240机等后续机型操作系统的研发,主要用于国防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240机的系统,全部是由高级语言进行编写的(叫做XCY语言,X表示南大徐家福,Y代表北大杨芙清,C可能代表中科院计算所仲萃豪)。

1970年代,国外的计算机技术仍在高速发展。就在150机诞生的197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肯·汤普森和丹尼斯.里奇共同开发出了Unix操作系统,将操作系统技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79年,国内引进了Unix操作系统,并进行了一些分析研究,但成果有限。

 1983-1998年:起步阶段

进入198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1981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了IBM PC,掀起了计算机小型化、普及化的浪潮。IBM PC使用的操作系统,是来自微软的MS-DOS。

1983年2月,电子工业部国家计算机工业管理局在酒仙桥召开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准备参考IBM PC,研制国产化的PC,并将其定名为长城PC。

当时,负责给长城PC开发操作系统的,是电子部六所的严援朝。

在短期内写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是不太现实的。严援朝所采用的方式,是基于DOS的内核,对输入输出模块进行汉化。

他带着三个大学生和一个中专生,经过几个月的奋战(据说每天只吃1顿晚饭,只睡3-4个小时),终于在1983年8月底,拿出了国内第一套PC兼容机的中文操作系统——CCDOS

CC是"长城"拼音字母ChangCheng的缩写,也可以理解为“汉字(Chinese Characters)”的缩写。因为它对DOS的BIOS部分功能进行了扩充,所以也被叫做CC-BIOS。

1983年12月,电子部六所成功开发了微型计算机——长城100(DJS-0520微机,具体来说,是0520B型机和A型机)。

1985年6月,电子部六所的卢明等人,又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具有字符发生器汉字显示能力、具备完整中文信息处理功能的国产微机——长城0520CH。长城0520CH在中国IT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被业界评为全球10大功勋计算机。后来体制化

改革,六所很多骨干离开,成立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也就是后来的长城集团。

1985年11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联想式汉字微型机LX-PC系统。该系统可以在IBM-PC以及兼容机的基础上,通过安装联想式汉卡和汉化操作系统,实现对中文的支持。后来,销售联想汉卡为主的计算所公司,成为了联想集团的前身。

以上是后话,我们回到CCDOS。

CCDOS推出之后,掀起了软件汉化的热潮。国际上很多流行软件,例如BASIC、DBase、AutoCAD、WordStar等,也纷纷被汉化。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PC在国内的普及。

后来,北京化工三厂的吴晓军对CCDOS进行了改造,推出了著名的CCDOS 2.13。北京希望集团的鲍岳桥,则在1990年代开发了UCDOS。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文版DOS,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也对PC规模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对DOS进行汉化,虽然方便了使用,但从版权的角度来说,是存在问题的。那一时期,国内也在探索,如何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真正国产操作系统。

1989年,时任机电部副部长曾培炎前往巴西访问。在访问期间,他偶然了解到,巴西投资了3000万美元,开发出一款基于Unix的操作系统,名为COBRA。

“既然巴西能做,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回国后,曾培炎立刻申请立项了我国自主版权操作系统的研究项目,并列入了八五科学技术攻关计划。

承担这一研究项目的,是机电部下属的中国计算机服务总公司与中国软件技术公司(后来合并为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他们购买了Unix System V R4.0的内核源码,做了汉化,加上了增强版的安全机制,改造推出了COSIX V1.0

COSIX,“C”代表中文(Chinese),OS代表开放系统或操作系统(Open System,Operating System),IX代表基于UNIX。综合一下,就是基于UNIX的中文开放式操作系统。

1993年4月,COSIX V1.0通过了电子工业部以及中科院组织的中期评估。专家认为该系统:“符合国际标准的商品化的通用多用户操作系统”,“具有我国自主版权的66条操作系统命令”,“部分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

1994-95年,COSIX V1.1和COSIX V2.0也相继推出,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COSIX的技术在不断完善。可惜的是,在生态端,COSIX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软硬件支持,因此并未被市场所接受,销量和使用量低迷。

更关键的是,进入1990年代,微软的Windows图形化操作系统逐渐开始流行,蚕食了汉化版DOS和COSIX的市场。

1991年,毕业于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就职于北大方正的王志东(后来创办了新浪网),经过一年多的闭关开发,做出了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s3.0中文环境——BDWin3.0。

1994年4月,微软公司针对中国市场,专门推出了中文版Windows 3.2。1995年,微软更是推出了经典的Windows 95操作系统(支持中文)。这一系列变化,基本宣告汉化版DOS和COSIX命运终结。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

1999-2008年:第一次浪潮

1999年,科索沃战争爆发。北约在战争中采用网络攻击等信息战手段,对南联盟军用及民用系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带给国内极大的震撼。北约轰炸中国大使馆事件,更是彻底激怒了国人,也将中美关系降至冰点。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IT软硬件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说不给你用,就不给你用,而且可能在里面藏了木马、后门、病毒。

除了安全之外,垄断所带来的高昂价格,也是国内开始考虑自主研发的原因之一。以Windows为例,微软给政府的系统预装报价,是4000元一套,且拒绝降价。

当时,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的科技产业“缺芯少魂”。芯是芯片,魂即是操作系统。

倪光南院士也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作为十二亿人口的大国,自主操作系统不可不搞,不可慢搞,应拿出当年发展‘两弹一星’的气概来做这件事”。

国人对操作系统自主研发的热情,彻底被点燃了。相关单位纷纷行动起来,投入到自主研发的道路之中。

这次浪潮,几乎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当时正处于高速崛起阶段的Linux路线。

1991年,芬兰赫尔辛基的21岁大学生林纳斯·托瓦兹,开发了拥有10000行代码的Linux内核。后来,全球开发者对内核代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加入图形界面、应用等部分,形成了大量的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

1994年,在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读博士的宫敏回国休假,人肉背回了20张磁盘,存储了80GB的自由软件。这其中,就包括了Linux。这是Linux第一次来到中国。

Linux内核是开源的,遵循GPL(通用公共许可证)协议和自由软件体系GNU宗旨,所有内容开放,可以自由拷贝、修改和销售。所以,在国内看来,它代码透明,有基本的生态,且没有版权费用,也不受美国控制,是最好的二次开发平台。

1999年,国产操作系统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爆发。以Xteam Linux、蓝点Linux、红旗Linux、中软Linux为代表的众多国产操作系统,走上了历史舞台。

接下来,小枣君就分别介绍一下这几个系统(姑且把它们称为“国产Linux”吧,以下按发布时间排序)。

Xteam Linux(冲浪Linux)

1999年4月8日,中国第一款基于Linux/Fedora的国产操作系统Xteam Linux 1.0正式发布,单套售价48元,引发市场关注。

Xteam Linux由民营企业北京冲浪平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2000年底,北京冲浪软件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并在24个交易日内上涨265.79%。

红旗Linux

红旗Linux的大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它的推动人之一,正是前面提到的倪光南院士。

1999年,倪光南离开联想,回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当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仍希望能够建立中国自己的软硬件产业体系。

不久后,一个叫李德磊的人找上门来谈合作。李德磊在加拿大留过学,也曾经在摩托罗拉和日立半导体工作过,当时创办了一家叫方舟科技的企业,拥有一定的芯片技术和人才储备。

沟通后,倪光南有了初步想法——通过研发“方舟CPU+Linux系统”,以此来对抗Wintel架构。

1999年8月,在倪光南等专家的指导和推动下,在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孙玉芳等支持下,软件所成功研发了基于Linux的自主操作系统——红旗Linux 1.0版。

2000年6月,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和上海联创共同出资96万美元,组建北京中科红旗,发布桌面版、工作站版、数据中心服务器版、HA集群版和嵌入式的红旗Linux。

BluePoint Linux(蓝点Linux)

1999年9月7日,行业知名内核黑客小组OpenUnix Network Studio的几个成员,发起成立了深圳信科思公司(蓝点)。10月1日,该公司发布了基于红帽Linux的蓝点Linux 1.0。

蓝点选择的是OEM路线,也就是给PC厂家提供预装。他们的合作对象,包括TCL等大企业。

成立后,他们很快拿下了三个OEM大单,每月出货量突破15万套,一跃成为中文Linux最大的供应商,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

2000年3月7日,BluePoint Linux Software(BLPT)通过借壳方式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第一天股价就上涨400%,市值超过4亿美元。

中软Linux

中软Linux出自于中国软件总公司。没错,就是前面搞COSIX的中国计算机软件与技术服务总公司。

中国软件总公司原本隶属电子工业部,1994年划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COSIX搞不下去之后,他们也盯上了Linux,开始转向研究基于Linux的COSIX。1999年,中软总公司推出基于Linux内核的“中软Linux”(COSIX Linux) V1.0版本。

2002年,中软发布了中软Linux 4.0版本,支持首款国产CPU芯片——龙芯1号。

以上四家,是当时国产Linux操作系统的代表。事实上,类似的产品多达几十种。这些国产Linux,构成了一个空前热闹的场面,似乎一夜之间,国产操作系统就“雄起”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政府层面也比较兴奋和激动。

2001年,在中国政府首轮正版化采购中,北京市科委主任俞慈声带头干了一件轰动的事情:将微软踢出局,选择了中软Linux、红旗Linux、永中Office、金山WPS等在内的国产化软件。(不久后,微软中国总裁高群耀辞职,据说就和这件事有关。

还有说法,说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都为这件事,专门打了电话求情。)

在民用市场层面,对国产及国外Linux发行版,PC厂商们(不管是国内厂商还是国外厂商)也非常欢迎。因为Windows的预装成本太高,预装Linux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出厂价格。

国产Linux浪潮愈演愈烈。根据当时中科红旗总裁刘博的说法,2000年国内Linux的使用量比1999年增加3~4倍,达到100万套。

然而,后面发生的故事,却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国产Linux不仅没有崛起,反而迅速下滑,走向衰退。

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国产Linux操作系统实在做得太糟糕(推出时间那么快,想想也不会太好),卡顿严重,且不符合传统Windows使用习惯,用户体验很差。

二是国产Linux的生态完全没有建设起来,很多软件都装不了,硬件也用不了,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

于是,很多用户卸载了国产Linux,装回了盗版Windows。国产Linux的使用量大幅下降,且口碑迅速崩塌。

上面提到的四大国产Linux,结局都不太好。

首先是Xteam Linux。

2003年,Xteam Linux宣布停止更新,股价应声暴跌90%。后来,该公司退出操作系统领域,且股价长期低于0.10元。

红旗Linux这边。

2001年,在倪光南的带领和支持下,方舟科技制造出了第一片嵌入式芯片——方舟一号。后来,因为经营理念不合,倪光南很快退出了方舟科技。(关于这段往事,2018年倪光南当年的助理梁宁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还引起了轰动。)

中科红旗继续坚持了好几年。2013年年底,中科红旗爆出资金链断裂问题和工人“讨薪”事件。2014年,公司进行解散清算。随后,在8月份,公司被五甲万京信息产业集团收购。

庆幸的是,红旗未倒。收购方保留了红旗Linux品牌,继续承担红旗Linux相关的产品研发、销售以及服务等工作。

蓝点Linux失败最早,也最彻底。

2001年底,蓝点公司总裁邓煜将公司股份低价出售。不久后,公司其他创始人也把自己的股份出售。公司开始转型,做汽车行业相关应用设备与系统的开发。

2002年,在互联网泡沫破碎的冲击下,蓝点股价跌至0.08美分,黯然退出美国市场。

中软Linux的命运比较特别。2003年,中软Linux操作系统研发事业部独立出来,成立了中标软件。后面,我们会再讲到它的故事。

国产操作系统的第一次浪潮,就此失败了。那么,接下来该何去何从?第二次浪潮,会什么时候到达呢?能够成功吗?

敬请期待:《国产操作系统的沉浮往事(下)》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通信行业知名新媒体鲜枣课堂创始人,通信行业资深专家、行业分析师、自媒体作者,《智联天下:移动通信改变中国》丛书作者。通信行业13年工作经验,曾长期任职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从事2/3/4G及5G相关技术领域方面的研究,曾担任中兴通讯核心网产品线产品经理、能力提升总监、中兴通讯学院二级讲师、中兴通讯高级主任工程师,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