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半导体零部件的“国产替代”

09/13 16:20
1540
阅读需 5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近期活动主题将会涵盖“并购案例分析”、“中企出海”、“低空经济”、“创业视角的对赌和回购”、“算力中心建设”,欢迎大家加入社群,随时获取活动信息。

这几天的北京IC World会议,非常热闹,各个分论坛基本都是满员状态,还有很多站着听的观众,足以看出大家的热情。半导体行业革命尚未成功,大家保持信心继续努力。

今天闲聊一下“国产替代”这个话题。

要说科技创业投资领域,中国和美国最大的差异点,非“国产替代”莫属了。纵观古今,国际贸易中历来都是区域保护主义,防止外面的产业来抢生意,什么关税啊补贴啊进口配额啊,统统都是这个目的。从来没听说过为了限制他国产业,大范围限制出口,不卖东西给别人的。

这算是众多国家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礼遇吧。

这次参加IC World,主要目的不是听会和看展,而是约了两家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厂商,现场学习和取经:一家精密测量激光器,可用于半导体设备高精度位移测量和控制;一家半导体自动化装备和零部件,实现了EFEM和Sorter的全部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

这两家企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做了十几年了,都是当年“02专项”配套支持的项目,且都没怎么融过资。

虽然做的是上游零部件,表面看上去没有下游设备那么复杂,但几乎都是十几年磨一剑的,非常低调地在研发,一边是寂寞,一边是繁花,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

也正是因为低调,所以基本缺席了过去几年的资本盛宴。祸兮福兮,虽然大浪来的时候没有水涨船高,但也保证了大浪急速撤退的时候稳如磐石。

昨天的文章也说了,白垩纪大灭绝事件之后,我们也许应该更过地去关注这些幸存下来的有生力量。

不约而同的,大家都聊到了“国产替代”。

因为这两家企业都没有拿到大跃进式的资本助推,也少了很多浮夸的科技成果突破,一直在按照“日积跬步”的模式发展——今天在这个厂验证了,明天到那个厂做调试,后天又有了新的需求……

但这似乎更符合“国产替代”的逻辑。

最近见了好几家“国产替代”的上游零部件厂商,真的体会到半导体设备的各个环节,国产替代逻辑不一样。

比如设备整机,只要供应商是国内企业,我们就默认为实现了国产替代,但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和分系统,照样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核心部件一旦断供,供应链安全也是个问题。

而且设备并不是买来了就一劳永逸了,还涉及到部件的更换、维修服务……特别是一些零部件具备耗材属性,比如量检测设备里的光源,一旦原厂受限,停止了服务,设备就等同于一堆废铁。

零部件兼具耐用品和消耗品的双重属性。所以,零部件的“国产替代”,不光在设备层面,就连下游的Fab厂,都需要从耗材和备件的角度进行“国产替代”。

与主设备不同的是,零部件国产化,不光要实现功能和性能,还要实现与设备的一致性,某种程度上,这些国产替代的零部件厂商,承担了更多的“逆向”功能——不但技术要达到国外水平,还要实现对国外零部件的无缝“平替”。

零部件国产替代难的另一个角度,之前文章里提到了,为什么看上去很简单的AMHS(天车)系统,进入到产线实现“国产替代”那么难,不就是天花板上吊几个轨道,装几个晶圆传输盒嘛……

几乎所有半导体设备都面临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芯片制造属于流程工业,每个生产环节环环相扣,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得考虑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问题,否则cei了一片晶圆,动辄上万美金的损失,谁的责任?

没有在自己测试车间马拉松式的长期可靠性测试验证数据,谁敢把一台“横空出世”设备和零部件应用于量产产线……

说出来容易,做出来难;做出来难,用起来更难。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公众号科创之道主笔,标准的EE、CS专业理工男。从事研发、咨询、投资工作15年,主要关注领域为半导体、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目前专注于风险投资和企业服务领域,平时喜欢把一些工作上的感悟随手记下来,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融合IT产业和投融资行业知识,为跨行业沟通搭建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