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集成电路而言,创新是行业的生命线,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都是如此。
近年来,集成电路行业在“卡脖子”问题和技术受制于人等严峻挑战中,直面困境的同时,也看到了机遇。而在这其中,应用创新与技术创新成为了我们抓住机遇、破局而出的核心。过去,集成电路行业往往聚焦于卡脖子问题要补短板,然而单纯的替代短板并非长久之计,真正的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国家要求自立自强,发展新的生产力,集成电路行业必须通过创新来弥补短板、锻造长板,并走出新的路径,摆脱对原有路径的依赖。
对于集成电路而言,创新是行业的生命线,无论在世界还是中国都是如此。具体而言,可以从应用创新开始,结合设计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和制造先进制程,同时关注三维集成等新技术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应用。在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暨IC WORLD大会上,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秘书长叶甜春表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由于起步较晚,行业内曾一度慌乱,急于补短板。
经过多年努力,虽取得一定成绩,但短板也逐渐清晰,如光刻机、检测设备及若干种材料等。最近,半导体行业联盟在讨论一个关键问题:短板补齐了就能发展吗?甚至提出一系列灵魂拷问,如 “光刻机解决了,中国集成电路就可以像以往那样发展了吗?”“就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了吗?”“还要继续跟在别人后面追赶吗?”“能够有未来和发展吗?” 这时从业者才意识到,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最大卡点可能是路径依赖。
回顾历史,行业中的路径依赖是长期形成的。全球集成电路几十年发展,自摩尔定律提出后,形成了全球化体系,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较为单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虽有最全的产业布局,但高度依赖国际大循环,每个环节都加入到国际循环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考虑开辟新路径,探索技术路径和产业模式的创新,这并非抛弃现有任务,而是开辟第二战线,像抗日战争开辟敌后战场般打造完整生态。创新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北京是全国的榜样,从 2001 年开始在集成电路领域努力,在 863 重大专项时制造刻蚀机、注入机。2008 年,北京和上海一起作为 02 专项的牵头组织部门组织全国产业布局。北京在刻蚀机、注入机、PVC 等方面取得成绩,打造了北方华创等龙头企业,还有其他一系列装备企业和材料。
中国第一条 12 英寸线就在北京,02 专项从 65 纳米开始的研发也从北京中芯北方开始。在高校研究所如微电子所、北大、清华的支持下,完成了 22 纳米、14 纳米的先导技术研发。北京敢为人先、持之以恒。在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希望北京在应用创新和设计创新方面发挥优势,减少对制造的依赖,为中国集成电路特色创新开辟新路,在先进制程新路径及成熟制程产品方面有所作为,引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