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RC Snubber
    • 基于双脉冲测试对比
    • 小结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车规模块系列(十):模块内部集成RC-snubber

2024/09/05
17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好久不见!断更了快五个月了,每每想写点什么,都只是反复提笔,毫无进展。反复之间就好似这时光,流逝的背后似乎并没有留给我们太多的东西。

上周的PCIM展,见到了之前很多朋友,寒暄之间都流露出了半导体竞争的激烈和不易。再看看各家的展台,进口的依旧有着那份隐藏的傲气,而国产依旧有着虚心求学的谦逊。在我看来,当下并不是优胜劣汰,更多的是适者生存!

当下

从风光储到新能源汽车,给到我更多的感觉是,前者相对而言看到的更多在拓扑的配置和优化(不同三电平拓扑),后者更多的是封装的优化(两电平而言,封装的“细枝末节”会更多)。所以汽车中见到的属封装变动最多,之前我们也聊过好几款封装类型,而风光储更多的还在基于62mm,ED3,Easy系列等封装基础上优化芯片配置。

众所周知,400V到800V平台的演变在新能源汽车而言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800V只是一个广义上的电压,具体的电池电压或者说母线电压可能会比它高很多,这样就意味着越来越压榨半导体器件的耐压上限(虽然实际上的耐压值会比Datasheet上的高一些),但为了可靠性而言都会要求在额定电压之内。从电压的维度而言,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减小尽可能降低系统杂散电感。再加上碳化硅的“快”,电压尖峰一直备受关注,不管是关断尖峰还是二极管反向恢复尖峰。

除了想方设法地降低杂散电感(越来越难,或者相对性价比较低),或者是从芯片角度优化其特性(都会伴随着取舍),那么还有一种在风光储很常见的抑制措施--RC Snubber

那为什么这么常见还拿出来说事呢,那就说到今天写这篇文章的契机了,是因为周末晚上看到了一篇欧洲PCIM展的文章,把RC snubber集成到模块内部

RC Snubber

与良好稳定的Si-IGBT解决方案相比,碳化硅提供了更快的切换和更低的静态和动态损耗。然而,快速的碳化硅开关可能会出现振铃和明显的电压超调现象,这主要是由高电流瞬变和电路寄生参数引起的。所以改变寄生参数会给振荡带来一些改善,相对于常见的电阻电容串联的RC电路而言,IFX基于硅基材料制成的RC芯片如下,

电容利用蚀刻在硅晶片表面的深沟槽阵列,随后填充电介质和高掺杂多晶硅形成。

面积为= 0.25 cm²的RC-snubber芯片电阻和电容值与尺寸相关的函数关系。

基于IFX750V SiC MOSFET的HPD模块,上下半桥分别布置RC-snubber芯片,基板Layout如下,

RC-snubber芯片的参数为ESR=3.8Ω,ESC=4.6nF。

基于双脉冲测试对比

基于双脉冲测试,母线电压VDC=400V下,得到了正向开通电流和二极管反向恢复的电压波形,如下

可以明显地看到,增加RC-snubber有效地抑制了阵地和电压尖峰。电流尖峰幅值的增加是由于snubber电容放电而产生。

相同的尖峰电压限制下,带有RC-snubber的开通电阻能够选得更小,开关速度可以做得更快,相应IGBT的开通损耗能够得到降低,但对应的二极管反向恢复损耗将会增大。

同样的,也监控了相同关断电阻下,关断尖峰并没有明显减小,可能是电容容值取得较小。

相同电压尖峰限制下,有无RC的损耗对比,由于带RC的开通电阻可以取得更小,所以开关损耗能够得到降低,

相同的驱动参数下,带RC的由于电流尖峰幅值较高,能量相对有所增加,

所以,为了提高RC-snubber的效率,必须降低RC-snubber的峰值电流。

同时针对逆变器级别也进行了测试,由于增加了RC-snubber芯片,emi振幅降低了30 dB,对于二极管恢复可以观察到显著的vmax降低。因此,可以使用较低的RG,on,从而导致较低的总动态损失(26%)。这种节约效果是显著的,表现在8%的rms电流或12%的结温度。这些发现有助于增加rms输出电流或减少有源芯片面积,以节省成本。

小结

今天只是想借着英飞凌关于在模块内部增加RC-snubber的文章,表达对于能够有新想法新思路的敬意,同时希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至少,在“内卷”的当下,我们好像弄丢了太对的“异想天开”。

今天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参考文献:

"HybridPACKTM Drive Power Module with SiC- MOSFET’s and  Monolithic RC- Snubber Chips for Optimized Power Density"--Andre Uhlemann, Nikolaj Gorte, Andreas Groove, Thomas Hunger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Germany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1792863 1 Phoenix Contact Strip Terminal Block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0.55 查看
MMCX-J-P-H-ST-TH1 1 Samtec Inc RF MCX Connector, 1 Contact(s), Female, Board Mount, Solder Terminal, Locking, Jack, ROHS COMPLIANT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6.78 查看
43031-0002 1 Molex Wire Terminal,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0.08 查看
英飞凌

英飞凌

英飞凌科技公司于1999年4月1日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其前身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于1999年独立,2000年上市。其中文名称为亿恒科技,2002年后更名为英飞凌科技。总部位于德国Neubiberg的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为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领域--高能效、移动性和安全性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 英飞凌专注于迎接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 高能效、 移动性和 安全性,为汽车和工业功率器件、芯片卡和安全应用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英飞凌的产品素以高可靠性、卓越质量和创新性著称,并在模拟和混合信号、射频、功率以及嵌入式控制装置领域掌握尖端技术。英飞凌的业务遍及全球,在美国加州苗必达、亚太地区的新加坡和日本东京等地拥有分支机构。

英飞凌科技公司于1999年4月1日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之一。其前身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于1999年独立,2000年上市。其中文名称为亿恒科技,2002年后更名为英飞凌科技。总部位于德国Neubiberg的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为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领域--高能效、移动性和安全性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 英飞凌专注于迎接现代社会的三大科技挑战: 高能效、 移动性和 安全性,为汽车和工业功率器件、芯片卡和安全应用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英飞凌的产品素以高可靠性、卓越质量和创新性著称,并在模拟和混合信号、射频、功率以及嵌入式控制装置领域掌握尖端技术。英飞凌的业务遍及全球,在美国加州苗必达、亚太地区的新加坡和日本东京等地拥有分支机构。收起

查看更多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加入交流群
举报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公众号“功率半导体那些事儿”主笔,热衷于功率半导体行业,并且从事相关工作,喜欢关于相关行业的各种信息,知识和应用。珍惜时光,自由在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