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思汽研发布《2024年中国乘用车手机无线充电研究报告》。
《2024年中国乘用车手机无线充电研究报告》,分析了乘用车无线充电原理、标准、Qi2.0协议;乘用车手机无线充电模块销量及标配车型数据、产业链、竞争格局;NXP,MPS,南芯科技等核心零部件厂商的产品方案,华阳多媒体、有感科技、莱尔德等模组厂商模块方案及构成,特斯拉、问界、比亚迪等主机厂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应用案例等等。
2024年6月乘用车手机无线充电标配率已达44%
当很多人还在讨论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是否有应用场景,是否有必要前装标配手机无线充电模块时,主机厂和供应商们已经悄然给予了回应。
2020-2024年间,新车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标配率从2020年1月的6.9%,增长至2024年6月的44.1%。
如果考虑到选配车型以及后装带无线充电模块的手机支架,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的实际装车率已经超过50%。
估计2024年装配量有望超过1000万套,2027年突破1800万套。
2020-2024上半年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标配量、标配率)
来源:佐思汽研数据库
从装配量车型来看,特斯拉的Model Y, 比亚迪的元Plus,问界的M7是2024年上半年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装配量的前三车型,其手机无线充电标配率均为100%。前15车型里7款车型100%标配手机无线充电模块,另外8款车型的手机无线充电平均标配率为70.5%。
2021-2024年中国乘用车手机无线充电模块装配量TOP15车型
来源:佐思汽研数据库
乘用车手机无线充电模块厂商主要以国内企业为主,头部企业包括华阳多媒体、有感科技、立讯精密、浙江泰米等等,传统的元器件领域,尽管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国际大厂的方案,比如NXP的主控芯片、德州仪器的稳压芯片、AOS万代半导体的MOS管等。但国内企业如易冲半导体、伏达半导体、美芯晟、南芯科技等厂商的方案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中。
2023-2024年主要供应商市场份额
来源:佐思汽研数据库
2024年,超过八成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的Qi认证已经是Qi 2.0版本
市场上有各种价位和设计形式的Qi认证无线充电产品,足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要求。但对主机厂和Tier1而言,统一的Qi标准可以打造出更理想的车载无线充电解决方案。Qi 2.0就承载了统一的手机无线充电协议的职能,尤其是引入了基于苹果MagSafe磁吸充电技术的MPP(Magnetic Power Profile)技术,通过优化磁场分布和软件校正,MPP可以提高充电效率,使得设备在无线充电时更加稳定、可靠,Qi2.0 的MPP技术极大改善了无线充电的使用体验。
-
- Qi2于2023年10月发布测试标准,2023年10月30日认证软启动,2023年12月7日认证全面开放。截止2024年7月,有78款车载无线充电产品通过Qi认证,已经超过2023全年的54款,2024年全年预计有130-150款车载产品通过Qi认证。Qi 1.2.4版本是所有车载产品认证最多的版本,占比近85%,但2024年开始厂商已经全面转向Qi 2.0版本。
2024年通过Qi认证的78款产品中,63款为Qi 2.0认证,占比超过80%。
2016-2024年车载手机无线充电产品Qi认证数量统计(按Qi版本)
Qi2无疑是为应对消费者对于中高功率无线充电需求而生,其工作在360kHz频率上,并在Qi1.3的基础上新增了55种数据包,可支持功率传输前的异物检测,同时还加入了对反向充电的支持。Qi2.0技术与标准未来会朝着更高功率的方向发展,预计2025年会推出25W无线快充标准,2026年会推出兼容性广泛、适用性强的50W无线快充标准。
当然,从市场的产品来看,Qi2.0的15W功率已经落后于私有协议的50W功率,随着手机在汽车座舱内的充电场景需求增加,需要更高功率的充电方案支持,比如智界M7支持9个设备同时充电,其中包括2个50W私有协议无线快充和2个66W有线超充,Qi2.x的快充协议还需要加快速度。
精准、效率、散热:车载手机无线充电三大痛点的解决方案
痛点一、精准:通过磁吸确保设备对齐
无线充电依赖于电磁线圈,充电器中的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产生磁场并传输能量,手机或其他设备中的较小线圈会收集能量。线圈必须对齐,能量才能在它们之间传递。
Qi2最大的升级就是加入了苹果MagSafe 一样的磁吸功能,作为WPC主席成员单位的苹果公司,将其 MagSafe 技术贡献给了拥有370多家成员单位的WPC。Qi2标准的磁吸方案可确保完美对齐,从而减少能量损失,确保充电效率。
车载手机无线充电模块主要安装在中央储物盒、扶手箱位置,通过空间形状固定位置、通过花纹和材质增加摩擦力,也能够提高设备的定位精准性,但考虑到行驶过程中,车辆可能会遇到颠簸、转弯等复杂路况而导致设备位置偏移,磁吸就能够更好地提升设备的稳定性。如果考虑到后装市场的支架式无线充电设备,磁吸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痛点二 、效率:私有协议及新政策加速快充设备发布
Qi标准最初充电功率为5W,后续提升至7.5W、10W,而Qi2.0标准将充电功率提升到15W。2025~2026年,规划推出更快充电效率的25W、50W版本。
但目前很多车型都已经提供50W的无线充电方案,这主要是通过私有协议的方式,如华为、小米、OPPO等安卓手机私有协议能够让车载无线充电功率达到40-50W。但这些车型对于苹果手机,仍然只能提供支持MagSafe协议的15W充电方案。
2021年,问界 M5 首次将车载无线充电的功率提升至40W,这个时候 Qi 协议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标准了,于是车载无线充电上也开始采用私有协议。2024年的新车型,如智己L6、领克07、问界新M5、小米SU7、极氪001、智界S7、理想L6等等,已经普遍支持50W手机无线充电,不过各家的私有协议也容易被打通,目前大多数50W车载无线充电私有协议方案,已经能够支持主流的的安卓手机品牌。
工信部将于2024年9月1日起执行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其中显示,“移动、便携式无线充电设备,其工作频率范围为100-148.5kHz、6765-6795kHz、13553-13567kHz频段,且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80W”。而早前在2021年2月,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起草的《无线充电(电力传输)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就曾强调无线充电额定传输功率不超过50W,这也是为什么目前无线充电产品的最高功率都没有超过50W的原因,尽管相关厂商早已经把技术卷到100W以上。或许在2024年9月以后,很快就能在市场上看到80W私有协议的无线充电产品了。
痛点三 、散热:永恒的难题,物理降温仍然是主流策略
大多数车载手机无线充电解决方案采用的是全桥内置MCU,内置功率管的SOC方案,该类方案会很容易出现发热问题。
导热硅胶片、导热凝胶、散热孔、冷风散热装置是目前主要的车载无线充电模块散热策略。问界系列的无线充电仓设置在中控台(分单/双侧)下凹的空间,开设散热孔,对手机与无线充电模块进行主动散热。理想24款无线充电板(50w),内部金属材质更多,且采用的风冷电扇,散热效果更好。
也有一些厂商在尝试通过新材料的方式来应对散热问题。中科毕普拉斯的研究显示,在相同的无线充电工作条件下,纳米晶的温升要比铁氧体低7~8℃。当然纳米晶材料也是一种主要的吸波材料,云路股份作为国内主要的纳米晶材料供应商,为苹果、小米和华为的部分无线充电产品接收端提供纳米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