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永远都是一级市场赖以生存的退出途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肯定也还是。必须承认,并购在国内一时半会儿很难成气候,这不光跟制度有关,还跟人性和文化有关,别羡慕老外,照猫画虎不一定行,我们水土不服的事情多了去了。
还记得不?注册制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很多人就担心,注册制采用市场化发行机制,供给上升,发行价格回落,估值回归理性,通过IPO套利的空间会被压缩,PE没法干了。
这是严重的误判,典型的用宏观战略来指导微观战术,严重低估了二级市场热情,一边蹭蹭蹭地发,一边呼呼呼地炒,然后嗷嗷嗷地跌……股民的生命力着实让我佩服,折腾了四五年才把家底儿熬干净,干净到一尘不染,才导致现在的局面,实在支棱不起来了。
IPO数量从2018年的105家,急剧上升到2021年的523家,那真是热血沸腾的一年。523这个数据,我估计会成为历史绝唱。相应的,注册制也会成为绝唱,除非再出现什么大的历史性飞跃进程。一朝被狗咬,十年舔伤口,未来几年别说IPO数量回到2018年水平,那都是乐观估计,暂停个一年半载也不是没有可能,以往也不是没有先例,年度个位数的IPO都发生过。
与之前IPO的低谷期不同的是,以往都是局部有雨,稍微吹个东南风就能消散,现在是大范围阴霾,把龙王换了都无力回天……
IPO肯定直接关系着一级市场的景气度指数,所以未来几年绑定着IPO的投资模式肯定要日渐式微。上一波周期的上行期间,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还挺瞧不上那些组专项搏IPO的机构,老觉得是投机,不屑于参与,后来发现在国内做任何生意,真正获利的都是起大早的投机模式,你不敢干的时候人家先干,你忍不住诱惑进场的时候人家一哄而散。
而且人家投机的节奏把控的是真准,回头看看,真正赚到钱的也只有第一波的专项基金了。就像2021年的那些当红炸子鸡一般的半导体IPO项目,真正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并不是那些老牌的半导体基金,熬了十几年,剔除风险因素,满打满算也就5倍收益率,而第一波半导体专项基金,3年5倍,基本稳赚不赔,哪个更香?
当然了,吃了肉也得挨揍,如果尝到了甜头没有及时收手,后面的专项基金估计日子很难过,当初跟LP承诺的有多花哨,现在的日子就有多煎熬。
IPO一收紧,这种模式肯定就裸泳了。现在如果还有人头铁去找LP募专项,不被骂就很给面子了。
跷跷板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投早投小,为什么不提投科技,投科技在当下其实也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不是说投科技不对,而是投科技的姿势不对。
市场对于投科技寄托了过高的期望,甚至进入到了一个偏执的极端——科技属性决定了项目的价值,越是看不懂的项目上会越容易;甚至用互联网的思路在评估科技项目,恨不得一个零部件立马就能一统市场形成生态;更别说用PE的逻辑来对待一个前途未卜的天使项目……
这一点,可能在未来几年都需要投资机构复盘反思,到底应该用什么逻辑,什么姿势去投科技项目。
我记得科技投资热潮刚开始那年,去拜访英诺天使周全总,闲聊中全总感慨了一句,“早些年的科技天使类项目,估值也就个两三千万,现在动不动融资额就两三千万,估值没有低于一个亿的……”直接就吃掉了投资机构三四倍的收益率……所以到底是早些年捡便宜了,还是现在泡沫了?
投资,不管投什么,肯定投的不是情怀,都是要赚钱的!而现实却是,大家走着走着就忘了赚钱这个最简单的逻辑了。
一级市场退回到原点,会是个什么状态?
答案很简单,十年前什么样子,未来几年可能也会什么样子,老的一级市场投资人应该都还有记忆。咱不提裁员、收缩、机构锐减之类的糟心事情,就看看整体的行业态势。
行业不会像现在这么热闹,甚至会有点儿沉寂,但是真的有耐心,至少可以形成接力赛,集合市场的力量推动一个项目上市。二级市场要热闹,但一级市场最怕的就是热闹,热闹就意味着一地鸡毛,前几年热闹的代价也都看到了,所有人不能承受之重。
PE、VC、天使,大家各司其职,形成一个正金字塔的格局。遍地开花的早期项目,低估值,有耐心,投的是百里挑一的概率;天选之子的成熟项目,卡着IPO标准、优中选优,投的是资源和人脉。
而不是像现在,不管投早投小,一股脑儿的PE逻辑,一个天使项目,拿着IPO的预期来倒推当前估值,你说科学不科学?估值早就透支了后续轮的融资……
还记得那个时代吗?天使项目估值3000万,PE项目按照10倍市盈率……
回归常态,调整心态,就是做好早期项目10年上市的打算,不管投资人还是创始人,谁也别盲目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