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1、低端产品+高端架构 = ?
    • 2、边缘AI+FPGA=?
    • 3、FPGA的未来=?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AMD 又看到了一个新机会

2024/04/13
2132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作为一个FPGA博主、作为一个写了一本FPGA畅销书的博主,老粉应该都发现了我好久没讲FPGA了。不是我不想讲,明明是FPGA行业已经太久没有新动态了啊~

不过就在整个FPGA行业近乎沉寂了好长时间之后,三月份我们熟悉的AMD又搞了一波事情。他们发布了一个新的产品系列Spartan UltraScale+,专门面向物联网边缘计算嵌入式这些成本敏感的应用领域

说白了,其实是一类小芯片,但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性能其实并不弱,主打一个小而强大。不仅如此,我得给这类芯片上一波价值,这次推出的新产品其实意义也很重大:它将高端FPGA架构放在了「低端」走量的FPGA中。看似下沉,但其实是技术和应用的双向奔赴,也代表了FPGA对自身定位的重塑。

今天这篇文章就以这颗小而强大的芯片为例,聊聊FPGA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到底路在何方。

1、低端产品+高端架构 = ?

这次AMD发布的新产品叫Spartan UltraScale+,对FPGA不太熟悉的朋友可能有点晕。这里就先给大家简单科普一下AMD FPGA的命名规则,其实hin简单,和英文名字一样,前面的Spartan是名、后面的UltraScale+是姓。它们其实代表了衡量一个FPGA芯片的两个维度,姓代表工艺制程和架构,相当于一个代;名代表了每代里的不同系列,有高中低各种档次,也代表了不同的性能。

比如,这次新品的姓是UltraScale+,这其实就代表着它是一颗用16纳米工艺制造的芯片,这也是AMD现在的次顶级。比他还厉害的就只有7纳米工艺的Versal,比他弱一点的有20纳米的UltraScale、以及再古老一点的28纳米的7系列、40纳米的6系列。除了工艺,每代产品在架构上也会有区别。比如UltraScale+就集成了新的UltraRAM和片间集成技术,UltraScale相比前一代集成了3D封装等。

再来说名字,高情商的说法,这次的Spartan其实是整个AMD FPGA里的「成本优化型」产品,面向低成本和边缘端应用的场景;低情商的说法,其实Spartan就走量的应用。比他更高的还有Kintex和Virtex,硬件资源更多、性能也更强,比如像Virtex UltraScale+就是我们组日常开发在用的主力产品类型。

Spartan这个产品系列首发于1998年,可能比很多看文章的朋友年龄还大。事实上,像这种「成本优化型」FPGA的应用场景已经非常广泛了。比如医疗领域的自动除颤器和手术机器人数据中心里用来做服务器板卡的控制和管理,甚至火星探测器和CERN的粒子加速器里也用到了这颗芯片。四舍五入的说,很多突破性的研究都是靠Spartan才完成的啊!

那么像Spartan这样的FPGA到底有什么独特优势、能用在这么多领域呢?就拿自动除颤器举例,我发现最近几年很多公共场所都配备了这个救命的机器。既然是医疗设备,稳定可靠是首要考虑因素,这也是FPGA的主要优势。功能方面,这些领域的应用功能比较明确,本身也不需要特别大的算力,用不上高端的CPU/GPU甚至高级的FPGA。此外,这种手提移动设备体积小、功耗不能太大,成本肯定也不能太高。综合考虑起来,像Spartan这样的「成本优化型」FPGA是最合适的,因为它们兼顾了高效、高稳定性、低功耗、低成本的因素。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云端、终端和边缘端三者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云端主打算力性能,PC这样的终端主打通用和灵活性,而边缘端计算更讲究多个传感器的深度融合,对实时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传统的嵌入式MCU或者嵌入式GPU主打灵活性和性能,但可编程的I/O引脚有限,很难同时连接多个传感器或网络设备,此外计算的确定性和事实性都不足。

相比之下,FPGA其实是这类应用的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它有很多个可编程I/O,通过灵活配置可以连接很多外设和传感器,而FPGA自己就作为结合了控制和计算的核心单元。此外,FPGA上的逻辑结构可以根据算法或应用来调整,并且可以实现很高的并行性,端到端的延时很低,能够保证边缘端应用的实时性,所以FPGA在边缘端的应用非常广泛。

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不是只有大模型才是AI唯一的应用,物联网边缘计算其实也有非常大的机会。有数据显示,到2028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将增加一倍以上。这不仅带来了更多边缘端算力的需求,也对各种物联网设备之间的互联、扩展还有安全性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这也是AMD继续加码成本优化型FPGA背后的本质逻辑。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这次发布的Spartan Ultrascale+ FPGA是如何把高端架构下沉到走量的产品中、从而更好的满足了边缘端的新需求。这些架构的变革应该也代表了未来FPGA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总结了四点,咱们一个一个来看。

2、边缘AI+FPGA=?

首先,Spartan Ultrascale+根据边缘端应用的特点,深度优化了I/O密度和性能。高I/O密度指的是,不仅I/O接口的数量要多,而且对于同样FPGA逻辑单元来说,I/O的比例也要高。行业有个衡量方法,叫I/O逻辑单元比。用这个量化标准,Spartan UltraScale+是前一代产品Spartan7的3.5倍。绝对数量上,它也提供了最高572个、三种不同类型的I/O,支持3.3V电压,也支持MIPI D-PHY协议、实现3.2G MIPI D-PHY。多说一句,MIPI(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是一个面向移动设备和边缘应用的接口协议标准,能帮助处理器和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摄像头这些外设更快的连接。

此外,I/O多还不够,还需要更高的连接性能。这主要得益于Ultrascale+的加持,新产品的收发器带宽也得到大幅提升,比如能以16.3Gb/s的速度运行高达8个GTH收发器。和同样面向嵌入式和边缘端的另外一个产品线Artix 7相比,Spartan Ultrascale+的收发器带宽提升2.5倍、MIPI带宽提升4倍,这对于体积功耗有限的I/O密集型应用非常重要。

比如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里,可以让一颗FPGA芯片连接多个电机、传感器、摄像头、工业网络等等,很好的支持这些边缘应用的扩展和互联。所以说,Spartan Ultrascale+之所以在I/O上下这么大功夫,本质上就是通过FPGA连接更多设备,也让更多原本独立的应用,快速进入到边缘AI的时代。

对于边缘计算的场景来说,低功耗也至关重要。这也是AMD把Ultrascale+架构下放到Spartan上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个直观的优势,就是16纳米这个工艺节点已经优化的非常透彻成熟了,所以整体性能和功耗都已经趋于最好的平衡。比如和28纳米的芯片相比,新产品的总功耗能降低达30%,同时性能提升高达1.9倍,一上一下,性能功耗比就拉满了。逻辑单元数量方面,从11000到218000逻辑单元,一共九款产品,不管是嵌入式应用、服务器板卡管理,还是边缘计算场景来说,总有一款适合你。同时,新架构上还硬化了LPDDR、PCIeGen4等等这些常见外设控制器IP,不用耗费宝贵的逻辑资源去实现、而且性能更高,让接口部分的能效提升达60%。可能原来需要更高端(也就更贵)的芯片才能完成的设计,现在用Spartan就能做了

面对边缘端应用的特殊需求,这次Spartan Ultrascale+ FPGA还集成了很多专用IP,比如面向安全保护的专用单元。这一方面是保护边缘计算系统不受威胁,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知识产权。万一别有用心的黑衣人把除颤仪给偷了、芯片取下来做反向工程,破解了FPGA上的关键IP,然后自己去做;或者把上面的功能给改了,本来应该救人的功能变成了害人,那后果就严重了。

在Spartan Ultrascale+ FPGA里集成了非常多安全功能,主要分成三类,一个是保护FPGA上的设计和IP,比如使用后量子密码技术抵御网络攻击和威胁,以及物理不可克隆功能避免反向工程和盗用;第二是防止篡改,比如可定制的篡改响应、秘钥管理和针对测信道攻击的DPA对策;第三就是使用增强的单事件干扰性能,最大限度延长运行时间,提升可靠性。

别问我上面这些是啥意思,做安全的朋友可以来给我们科普下,总之我就是觉得很安全就对了。

此外,AMD还特别提升了对开发工具易用性的优化。软件和开发工具,其实是FPGA厂商很深厚的护城河。看过我的书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FPGA芯片刚出现的时候,FPGA厂商就决定要自己做完整的工具链和开发流程,现在回头看,这其实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在边缘应用里面,很多开发者可能是软件或算法背景,对FPGA或者硬件开发并不熟悉。如果让他们去学大量EDA工具,就有点事倍功半的意思了。一个重要的需求,其实就是在统一的开发环境里进行全流程的开发。就拿Spartan Ultrascale+ 来说,开发这个FPGA只需要学习掌握AMD的Vivado工具就OK了,这里面集成了仿真综合布局布线优化调试等等FPGA开发全流程,能够实现所谓的端到端的设计,不用再去学第三方的工具

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极大提升开发效率、降低复杂性,加速产品上市,特别是对于那些应用侧的开发人员来说尤其重要。我之前做过两期FPGA的学习路线,分别是入门版和进阶版(点击前面链接查看),之后我也会介绍更多FPGA开发的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技巧,也会带大家用开发板来做一些项目的实操,所以一定要记得点一下关注。

3、FPGA的未来=?

Spartan Ultrascale+之所以是个小而强大的FPGA,就是因为它很好的满足了人工智能时代对FPGA的新需求,这个其实对于整个FPGA产业的发展也算是投石问路,有着挺好的借鉴意义。咱们最后也借着这个题目稍微发散一下。

首先,技术仍然是最硬的硬道理。FPGA本质还是芯片,芯片本质就是把沙子变成最尖端科技的「魔法」。所以如何能在越来越小的芯片上、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仍然是FPGA、甚至是整个芯片行业在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虽然我们表面上看起来,Spartan和Ultrascale+这一个名一个姓只是排列组合在一起,但它背后蕴含的技术突破还是非常硬核、没那么简单能实现的。与其说UltraScale+这种「高端」架构下沉到Spartan这样的低端产品上,不如说是技术和需求的双向奔赴,毕竟能解决问题的技术,才是有用的技术

第二,FPGA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然后虽然FPGA行业貌似蛰伏了很久,新消息也不是很多,很多人甚至认为现在GPU一统天下,FPGA已死。但其实事实远不是这样。FPGA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非常长的生命周期,短则五六年,长则十五六年。比如AMD去年还发过消息,说Spartan的上上代产品Spartan6的生命周期至少要延长到2030年。这说明这些FPGA的生产制造技术支持等等将继续延续,采用Spartan6的产品也不需要被强制更新,而是可以继续服役。这就很好的体现了FPGA极高的稳定性,也体现了了医疗工业这些FPGA应用领域的稳定性。所以FPGA在这些领域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在新的时代,FPGA厂商也好、其他芯片厂商也好,也要顺应时代,预判别人的预判,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我最近看了一个电影《年会不能停》里就有一句话,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关键的问题。虽然是大鹏在搞笑,但其实解决FPGA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就是新应用,比如人工智能的边缘端应用和推理应用,就是FPGA非常适合的领域。找到了方向,也需要提前布局。再用电影里的话,拉通上下环节,打组合拳~

最后,软件工具和IP仍然是王道。FPGA的硬件结构其实已经处于很开放的状态,里面长什么样已经固定了好多年。但它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还是来自软件工具和IP,比如前面说过的端到端的开发工具,以及各种高速接口和安全IP等等,这些才是FPGA的附加值,也是各个厂商的技术护城河和核心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你是否看好FPGA的未来发展?对Spartan这样的成本优化型FPGA未来又有怎样的期待?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聊聊。

(注:本文不代表老石任职单位的观点。)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EP3C16F256C8N 1 Intel Corporati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15408 CLBs, 472.5MHz, 15408-Cell, CMOS, PBGA256, 17 X 17 MM, 1.55 MM HEIGHT, 1 MM PITCH, LEAD FREE, FBGA-256
$356.96 查看
EP4CE10F17C8N 1 Altera Corporation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10320 CLBs, 472.5MHz, 10320-Cell, PBGA256, 17 X 17 MM, 1 MM PITCH, LEAD FREE, FBGA-256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暂无数据 查看
XC6SLX45-2CSG324I 1 AMD Xilinx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3411 CLBs, 667MHz, 43661-Cell, CMOS, PBGA324, 15 X 15 MM, 0.80 MM PITCH, LEAD FREE, BGA-324
$65.17 查看
AMD

AMD

AMD公司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AMD(NYSE: AMD)是一家创新的科技公司,致力于与客户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开发下一代面向商用、家用和游戏领域的计算和图形处理解决方案。

AMD公司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AMD(NYSE: AMD)是一家创新的科技公司,致力于与客户及合作伙伴紧密合作,开发下一代面向商用、家用和游戏领域的计算和图形处理解决方案。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微信公众号“老石谈芯”主理人,博士毕业于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某知名半导体公司高级FPGA研发工程师,从事基于FPGA的数据中心网络加速、网络功能虚拟化、高速有线网络通信等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工作。曾经针对FPGA、高性能与可重构计算等技术在学术界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