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Ben对台积电创始人、92岁的张忠谋进行了90分钟的视频采访。视频那一端,白发苍苍的张忠谋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坐在办公桌前边喝着健怡可乐,边告诉Ben当年为什么决心创办台积电。
与硅谷那些年纪轻轻就在车库、餐馆、宿舍中创业成功的科技新贵的故事不同,张忠谋在服务了半导体行业30年、即将走向退休的55岁才缓缓开启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在采访中,张忠谋关于工作的观点引发网友热议。张忠谋说,台积电在美国的一些年轻员工的工作态度令他费解,他们口口声声说着生活与工作要平衡。他提到自己在那个年纪根本不知道“工作与生活平衡”这个词,“我那个时候,没有工作就没有生活”。
张忠谋关于工作与生活的观点,本文不作置评。但回看张忠谋的过往人生,他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人。
01、年少时想当作家 后求出路转读理工科
张忠谋的英文名字Morris,是初中时他的外籍英文补习老师根据他名字“谋”的中文发音给取的。
1941年,13岁的张忠谋和他父母,历时50多天,冒着生命危险,从上海跨越前线,辗转到大后方重庆定居。随后张忠谋就读于重庆当时最为出名的南开中学。
抗战胜利后,张忠谋一家回到上海,后又迁往香港。18岁时,在他父亲的主张和支持下,张忠谋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求学。张忠谋从小饱读先秦诸子经典(小学便读过《论语》、《孟子》),对中文的热爱驱使他最初想成为一名作家。但这个梦想被父亲一句“会饿肚子的”打消了。
当时时局不安,父亲坚决认为张忠谋必须读理工科,毕业后才能谋生。又考虑到具体的就业情况,张忠谋最终择定了机械专业作为自己大学的主修方向,并在大二时转学到理工科更强的麻省理工学院。
他希望在21岁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因为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早在张忠谋远渡重洋求学之前,父亲便告诉他,自己的积蓄仅能供他一年的学费生活费,剩下几年的费用需要张忠谋靠奖学金以及半工半读筹措。
为了尽早修满大学学分毕业,张忠谋每学期都承担学校所允许的最大课业负担,把最主要的精力都花费在功课上。但由于每门功课的课业压力都很大(学校建议每门功课每周的花费时间为9个小时,麻省理工学院学生普遍花费时间更长),张忠谋不得不以绩点下滑为代价兼顾五门功课。
个人自传中,张忠谋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大失策,因为损害了学习和生活品质。但即便如此,本科毕业时张忠谋的成绩排名仍为全年级前三分之一,硕士阶段为前四分之一。
此外,张忠谋在课余时间还陆续接过打字员、实验室助理的工作,时薪分别为约60美分、90美分。后来当研究助理,时薪逐渐涨到125美分(几乎够点中国城中等餐馆的一道虾仁炒蛋)。张忠谋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五年,最后拿到机械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
当时中国人在美国,拿到博士最高学位然后留校是比较顺畅的职业路径。但张忠谋两度参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资格考试都没有通过,再一次出于现实考量,张忠谋决定找工作。
博士落第一事曾让张忠谋耿耿于怀,年轻时他称之为人生的耻辱以及有生以来最大打击。不过,当耳顺之年回望成长之路时,他感慨那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幸运。
02、德州仪器时期勤奋工作
除了台积电,张忠谋一生之中还供职过另外三家半导体企业:希凡尼亚、德州仪器、通用仪器。
其中张忠谋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5年,从一条生产线的工程主管一路升迁至公司的资深副总裁兼半导体集团总经理,负责整个半导体业务。
张忠谋本硕学的都是机械专业,虽然物理、数学基础扎实,但是此前对半导体知识并无过多涉猎。幸而在张忠谋入行的1955年,半导体产业刚起步,理论、工艺远不似今日复杂高深,因此天资聪颖的张忠谋依靠勤奋很快自学出师。
他给自己找来的教材是诺贝尔奖得主的半导体经典之作《半导体之电子与洞》。每晚下班之后,张忠谋就在暂住的旅馆一字一行钻研。内容很艰深,有时候苦熬一个晚上,张忠谋才读了两页。不过,边读边想边请教,两个月之后,他发现能理解书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内容了。
在工作中,张忠谋同样表现很勤奋。在德州仪器的前半年,为了攻克产线的良率难题,他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八点出发到工厂上班,晚上七点回家吃晚饭,之后八点回工厂检查夜班的作业情况,直至午夜第三班开始后再返回家中。
由求学和工作的经历,不难看出勤勉坚韧是张忠谋性格的一大特点。但促使他成为一个工作狂的,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对半导体行业的热爱。张忠谋后来把博士落第看做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因为这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和人生所能取得成就的高度。
“假使我通过考试......以我对工程的平平兴趣,我相信这条路不会走得太远。”张忠谋在其自传中写道。而对于半导体行业,早在二十七岁,入行第三年,张忠谋就认定这将是他追随一身的事业。
二是环境使然。当时是半导体产业以及德州仪器的大激荡大发展的时代,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很容易被这种激情感染。德州仪器的工程师们的工作勤奋程度丝毫不亚于张忠谋。他们也常常在早上上班时提着帆布床来到办公室,准备晚上睡办公室。在周六上午,张忠谋也还常常见到他们的身影。
张忠谋是具有天赋的,在提高半导体生产良率上,他总有办法。无论是在希凡尼亚还是德州仪器,张忠谋都在入职短短半年之内,凭借着在产线上的“战功”给主管留下深刻印象。德州仪器的高管甚至给他开出了一个此前从未向任何人开放的机会:全薪支持张忠谋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公司并负担一切学杂费。唯一的要求是张忠谋学成之后,再为德州仪器效力五年。
张忠谋仅用了2年半时间便完成了博士学业。之后他继续在德州仪器工作了20年,一路晋升至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兼半导体集团总经理(德州仪器的第三号人物),并带领德州仪器成为美国最大的内存厂,手下在管员工4万人。
03、55岁才开始人生第一次创业
张忠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发生在1986年,他55岁的时候。而这个时间点,不可能再早,张忠谋在此前的采访中说道。
这里,不得不提到张忠谋性格中的另一大特点——务实。在德州仪器任职末期及从通用仪器辞职后,张忠谋收到的创业、加盟邀请并不少,其中有一个很不错的机会,是担任中国台湾工研院的院长。不过,张忠谋拒绝了,他说自己那时候还没有经济保障。
无论是创业还是去台湾,在追求另一个目标之前,张忠谋都想先寻得一份经济上的保障。虽然彼时的德州仪器令他失望,但公司的股票期权尚未达到归属个人的期限。“我从不追求大富大贵。我只追求经济保障。”张忠谋说。对于他来说,经济保障就等于每年税后20万美元。
所以,三年后,1985年,当工研院的橄榄枝再度伸向张忠谋时,已经拥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的张忠谋欣然接受。怀着有可能建立一家伟大的半导体公司的希望,张忠谋去了中国台湾。
不可能再早创业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没有前面几十年在半导体行业尤其是德州仪器的积淀,张忠谋不可能构想出并执行他为台积电制定的蓝图。
多年在美国半导体产业界的经验以及持续的产业观察,张忠谋深知硅谷无论在芯片设计、销售上都有着难以与之竞争的优势,而台湾的优势在于芯片生产:台湾的芯片良率几乎是美国的两倍。
如果要将这种优势放大,那么台积电就应该只造芯片,台积电由此走上了纯晶圆代工之路。这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全新尝试,毕竟当时半导体产业界流行的名言是“拥有晶圆厂的才是真男人”。但现在,英伟达、苹果的发展证明,未来属于将晶圆厂外包出去的人。而这些半导体公司都将需要晶圆代工厂。
张忠谋的经验成就了他的伟业。正是因为多年的经验、人脉和专业知识,张忠谋才有眼光以这种前瞻性、非传统的商业模式建立台积电,同时有能力颠覆半导体行业。
如今,台积电已成长为市值超7400亿美元的大型科技企业,在全球晶圆代工市场中独享六成份额。最顶尖的AI芯片设计无不仰赖台积电的生产。作为一家如此成功的半导体企业的创始人,张忠谋的人生故事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1、张忠谋自传(上)
2、55岁创办世界上最重要的公司,台积电“教父”张忠谋秘诀何在?,华尔街日报
作者:C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