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壹  “国家安全”
    • 贰  产业链之变
    • 叁  遥远非洲的较量
    • 肆  摸着日本过河
    • 伍  输不起的竞赛
  • 推荐器件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围剿”中国电动汽车

2024/03/14
183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壹  “国家安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工会组织过一次活动:砸日本汽车。工会人手一把大铁锤,把一辆日本卡罗拉砸成了废铁,除了工会的人自己砸,还找路人砸,每砸一锤给1美元。

当时是日本制造走出国门,卖到全世界的时代,日本公司生产的录音机、游戏机、家电、汽车潮水般涌向美国,不仅质量过硬,价格还便宜。美国公司毫无招架之力,被日企冲击得七零八落,这其中又有两个产业最为受伤,一个是半导体,另一个是汽车。

当时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就连英特尔都被逼到墙角,差点关门大吉。英特尔创始人振臂一呼,成立美国半导体协会,游说美国政府对日本半导体发起反垄断调查。一开始游说没啥效果,直到后来举起“国家安全”的大旗,美国官方才重视起来,对日本半导体发起一连串调查,后来又扶持韩国这个日本的死对头,硬是把日本半导体产业压制了下去。

至于汽车,日本汽车公司抓住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机会,凭借便宜又省油的车型迅速崛起,攻下美国市场,严重挤压了底特律三巨头的市场份额。美国本土汽车工人大量失业,“铁锈带”就是那时候形成的,这才有了美国工人怒砸日本车的情景。

近四十年后,美国人再一次挥起了铁锤,只不过这次挥向的是中国汽车产业。而且,这次先动手的不是工会,而是美国政府。

前几天,拜登政府宣布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调查,理由是中国电动车的崛起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在采访中声称,如今的汽车如同装了轮子的苹果手机,“试想一下,假如有300万辆中国汽车行驶在美国道路上,而北京可以让它们同时熄火。”

这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倒也没啥奇怪,毕竟,之前TikTok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时,有议员提出过TikTok是否会自动连接 WIFI这种问题,令CEO周受资一脸懵逼。

记者紧接着问雷蒙多:“这不是伪装成国家安全的贸易制裁和保护主义?” 对此,雷蒙多赶紧否认三连,连说三个“No”,表示这事儿纯粹是为了“国家安全”以及“保护美国人”。

“国家安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先是华为,再是TikTok,现在终于轮到了汽车。

不过,80年代砸日本车时,好歹日本汽车已经涌入美国市场,确实严重冲击了美国本土汽车产业。而这次发起针对中国的威胁论,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市场上的存在感还基本为零,真可以说是未雨绸缪,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了。

另一个未雨绸缪,表示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行动的,是欧盟。

不过欧洲人打的牌不是国家安全,而是“反补贴反倾销”,和当年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调查一个套路。但问题是,现在中国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是多少呢?只有3%,甚至还不如韩国现代一家公司。

关键还是汽车工业实在太重要了。

拿德国举例,汽车工业是德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德国诞生了大众、奔驰、宝马、保时捷等举世闻名的品牌,这些公司生产的汽车80%卖到全世界,赚取全世界的利润。

2019年,光是大众公司一家,就在中国卖了260万辆车,从中国赚走了300亿,如果再加上奔驰、宝马、博世等,德国车企每年仅仅从中国赚的钱,就轻轻松松超过千亿。

要不说德国人不卷呢,有如此强大的制造业收割全球利润,德国人当然可以心安理得地每周工作35小时,不加班不内卷还能岁月静好。美国有底特律三巨头,日本有两田一产,法国有雷诺、标志,新兴的韩国也有现代、起亚,这些巨头瓜分全球汽车市场,攫取大量利润,养活了本国大量中产阶级。

回想十多年前研究生毕业时,车企在制造业中算是不错的选择,而车企中,当时最好的一档是一汽大众、上海通用等合资公司,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人记得,当年一汽大众甚至因发放27个月的年终奖而登上新闻头条;第二档是欧美汽车零部件厂商,比如博世、大陆、采埃孚等,它们是欧美汽车产业背后的隐形护城河;最后一档才是国内自主品牌车企如比亚迪、奇瑞、吉利,属于大家挑挑拣拣都不愿意去的公司。

现在的欧洲,有1400万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汽车工业,相当于欧盟就业人口的6.1%,欧洲人无法承受汽车产业被冲垮的后果。

偏偏这两年中国电动车卷的飞起。一方面产业链日益成熟,技术迭代飞快,国内车企硬是把汽车做出了消费电子的节奏;另一方面价格战打得腥风血雨,惨烈无比,去年的硝烟还没散去,今年一开头,比亚迪、吉利等又已纷纷甩出王炸级别的大降价,宁可自己难受,也要卷死对手。

这样一个修罗场里会卷出来什么样的怪物,自然可想而知,一旦进入海外市场,对竞争对手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最早看清这一点的是马斯克,几年前他就说过,很奇怪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中国电动汽车崛起的速度,前几天他再一次在财报会议上表示:“如果不是贸易壁垒,中国车企会摧毁世界上大多数其他汽车公司。

前几天《纽约时报》发表文章《中国电动汽车会摧毁美国的汽车工业吗》,记者惊讶地发现,三年前,比亚迪销量才只有40多万辆,而2023年卖了300多万辆,翻了几倍,超过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而且它还在巴西、泰国、匈牙利建厂,美国隔壁的墨西哥也在选址中。

贰  产业链之变

这两年中国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电动车渗透率已经高达40%,达到了所谓技术扩散拐点;不过假如将视野放大到全球范围,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中国之外,欧美汽车市场的电动化转型正在退潮。

从去年开始,欧美汽车公司一个接一个地打起了退堂鼓:福特推迟了自家电池工厂的开工,通用汽车决定推迟启动新一代电池平台,美国最大的租车公司Herts取消了采购电动汽车的计划;在欧洲,奔驰放弃 2030年前全面转向电动车的计划,决定未来十年继续研发内燃机一一而且,资本市场很认可奔驰的决定,消息一公布,奔驰的股价立刻大涨了一波。

要知道,仅仅三年前,面对新能源浪潮,这些汽车巨头还一个个争先恐后,欧美多国政府还推出“2030年燃油车禁售令”,对车企大力补贴扶持,生怕被这波产业变革抛下,如今却来了个急转弯。

为什么会这样?大致有几方面因素。

第一个原因,对传统汽车公司来说,目前还是燃油车赚钱容易,它们根本没有转型的动力。去年美国福特、通用都挣了几十亿美元利润,德国的大众、奔驰、宝马,法国的stellantis,也都业绩上涨,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第二个原因,是欧美市场对电动车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去年美国市场上卖了1560万辆车,但电车只有140万辆,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因为在美国,电车不但比油车贵,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也严重不足,进展缓慢,消费者纷纷用脚投票。

这些还原本不算大事儿,电动化转型放缓就放缓吧,碳中和目标就先搁置不提吧,慢慢来就是了。唯一的问题是,技术日益成熟,价格还便宜的电动汽车,现在已经被中国车企率先造了出来,不但造了出来,而且正准备涌向世界。

对欧美汽车工业来说,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他们忽然发现,与以往不同,新能源汽车从上到下几乎整条产业链几乎都不在自己手中。

回顾汽车史,1853年,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燃油车,从那时起,欧洲便一直是世界汽车工业的中心;1905年,福特发明流水线,凭借一款T型车打遍天下无敌手,底特律三巨头先后崛起。

而在这些整车厂背后,还有一群不太为大众所知的零部件公司:比如德系车背后有博世、大陆、采埃孚,美系背后站着德尔福、天纳克、博格华纳等,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功臣,为欧美汽车产业建立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但是来到新能源时代,大家同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这一次,中国汽车产业跑得远远快于国外对手。

2023年全球电池装机量份额

燃油车的核心是发动机,而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在燃油车时代,汽车最核心的三大件,国内车企与国外巨头差距极大,追赶起来步步维艰,一直徘徊在低端。

但如今,锂电池领域,中国诞生了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整个电池产业链,从锂矿开发到电芯技术,都有布局。要制造电动汽车,很难离开全球份额占6成的中国电池企业。

实际上,这几年,中外车企已在不知不觉间开启了一波反向合资潮,中国车企开始对外反向输出技术。欧美巨头中对电动化转型最积极的大众,先后投资地平线、小鹏等,在电池方面则越来越依赖国轩高科。

欧美国家常常将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归因于政府补贴,但BBC采访汽车产业研究机构时曾问: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是否主要来自政府补贴?结果得到的回答是:“我不肯定有必要去调查。我们都知道,中国自2009年起就大力投资在电池工业、电动汽车工业之上,中国汽车的优势是长远投资的结果。

这种长远布局的投资,可以有多远?

叁  遥远非洲的较量

2016年,美国国务部门突然收到一封,由美国驻非洲首席外交官佩里略发来的“警示信”:美国麦克莫兰自由港公司由于决策失误,亏损严重,被迫抛售位于刚果(金)的全球最大铜钴矿腾科-丰谷鲁美(TFM),而买家,是来自中国的洛阳钼业

一辆电动汽车中,锂、镍、钴三种金属是三元锂电池的核心材料,钴又是里面最贵的一个。一部智能手机电池会用到5-10克钴,而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则至少需要包含4.5公斤的钴。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在中东,但最大的钴矿是在非洲。刚果这个极不发达的中非国家,绝大多数人可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却集中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钴矿,因而成为大国博弈的角斗场。

当美国驻非洲大使的警示信息传到时,当政的正好是特朗普。一心想着振兴美国传统制造业的特朗普,对新能源毫无兴趣,这封警示信自然也石沉大海。

TPM矿石资源量达3.65亿吨,其中含钴金属里约310万吨。中企洛阳钼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火速出击,以26.5亿美元达成交易,用美国人的话说:“他们的行动比任何人都要敏捷、迅速。”

美国曾在非洲经营多年,二战时美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用的关键元素铀,就是来自刚果。冷战时期,为防止苏联掌握染指那里的铀矿,CIA在刚果展开行动,秘密资助成立了一支小型军队,帮助镇压苏联支持的叛军。1970年,尼克松还曾亲自站在白宫外,迎接刚果总统蒙博托的来访。在之后多年里,美国的采矿企业控制了刚果最重要的矿产开采。

但这几年,中资企业在刚果的总投资额逾百亿美元,控制的资源量已超越许多在此扎根多年的外资企业。不必说,美国人对此是相当不爽的,《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美国如何在清洁能源竞赛中输给中国》的文章,对全球最大钴钻矿所有权落入中国痛心疾首。

与石油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不同,美国的锂、镍、钴资源非常贫乏,只能依靠澳大利亚、加拿大、菲律宾这些家里有矿的盟友们帮助,相比之下,中国就未雨绸缪多了,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锂辉石矿山、锂盐湖、钴矿、红土镍矿,都有中国的投资。

《纽约时报》的文章发表两个月之后,拜登派了一个代表团去和刚果总统会面,讨论美国如何获得这种稀有金属,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辛格,话里话外地批评中国和刚果签订的采矿合同“不透明”,并暗示对方对合同重新审查。

过去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多条战线发力,光伏、特高压输电等都已占有一定先机。这场新能源的战争,将比百年石油争夺更加复杂。上游的矿藏还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这条战线将拉得非常长:战场会在南美的锂矿、非洲的钴矿,会在研发新材料的顶级实验室,会在新能源汽车的流水线,会在日益精密而昂贵的半导体晶圆厂等等。

不过对于眼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更大的难题在于,欧美市场已隐然若现的贸易壁垒。如何敲开它们的大门,将是中国汽车面临的最大考验。

肆  摸着日本过河

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湾海面,逼迫日本签下不平等条约,一举打开日本国门,西方的产品和思想自此深入闭关锁国的日本。历史上,这件事被日本人称为“黑船来航”。

2024年2月下旬,比亚迪订购的第一艘滚装船“比亚迪开拓者1号”,从中国南部港口出发,船上装载看5000多辆中国电动汽车。这艘白色巨轮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一路向北航行,最后抵达德国港口,引起德国媒体轰动,有媒体称之为“白船来袭”,将之比作日本的黑船事件。

这件事更大的背景是,2023年中国的汽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第一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是来自中国制造的第二次冲击。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曾经历过一次中国制造带来的冲击。不过当时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家具、服装、玩具等廉价商品,对欧美主要产业谈不上威胁。直到最近十年,随着中国产业不断升级,消费电子领域自主品牌异军突起,像小米、华为开始走向世界。不过消费电子体量不大,而其核心的半导体芯片,目前也仍然掌控在欧美企业手中。

但汽车不一样,这次汽车产业变革带来的冲击,将动摇欧美制造业的根本。在所有产业分类中,汽车工业是最复杂、产业链最长、提供就业最多的一个,因此也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严防死守的产业。

中国车企出海面临的所有问题,日本汽车在四十年前几乎都遇到过。

上世纪80年代,当日本汽车刚刚走出国门,在欧美市场遭遇重重障碍时,日本车企采用了两步关键策略,才一步步冲破包围,最终成为今天的全球巨头。

首先,当地建厂,合作生产,尽量缓和与美国本土汽车工业的冲突。

1983年,日产在田纳西州建立了第一家工厂,紧接着,丰田与通用合作,在加州成立合资公司NUMMI,本田也在俄亥俄州建了组装厂。总之,在美国生产,卖给美国人,赚钱的同时也给老美解决下就业问题,减少日本车对美国人的刺激。

当时欧洲各国也在绞尽脑汁限制日本汽车,像法国规定日本汽车份额不能超过3%,意大利限制日本汽车进口不能超过3000辆,西班牙把日本汽车关税提高到30%——总之一句话,打不过就设置各种贸易壁垒。但日本汽车采用在美国相同的策略,还是一步步瓦解了欧洲各国的封锁。

接着,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后,日本汽车并没有止步,而是开始了品牌向上探索的阶段。

比如丰田,1989年在美国精心打造出全新品牌雷克萨斯,短短几年内就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豪华车品牌之一,与奔驰、宝马等老牌豪华车打得有来有回。

而90年代开发的普锐斯,则迎合当时的绿色环保潮流,使丰田成为混动科技引领者,占据了美国混动车50%以上的市场份额,奥巴马、施瓦辛格、汤姆·汉克斯等众多名流都曾是其忠实拥趸,极大提升了丰田的品牌形象。

对初出茅庐的中国汽车来说,像四十年前的日本车企一样,走出国门,开启全球化运营,是发展壮大的唯一道路;而日本汽车曾遭遇的重重壁垒,中国车企今天同样要面对,而且多半麻烦会更多。好在日本车企已经打过样,摸着日本过河,是中国车企目前不多的选择。

伍  输不起的竞赛

上世纪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寻求引进国外汽车公司合资建厂,一开始找的是通用汽车,但通用很傲慢,不仅要求高额转让费,条件还很苛刻,变相拒绝了中方的合资建议。美国人没有意识到,他们失去的是史上最大的商机,而这个机会被大众抓住了。

1978年,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队赴欧洲考察,促成大众来华合资建厂,中国汽车产业迎来“市场换技术”时代。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基本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大众的自动化设备运抵上海时,上海汽车厂的车间里,工人们还在用锤子敲敲打打,“作坊”式地生产“上海”牌轿车。大众的一间车间,每天下线的汽车就有1000辆,相当于当时中国一年的轿车产量。

市场换技术的前三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成,市场让了出去,技术却没换来。欧美日韩的汽车巨头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跑马圈地般将中国市场瓜分殆尽,过去30年对它们来说,实在是一场无与伦比的饕餮盛宴,中国的自主品牌反而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种结果,绝对无法让人满意。直到2013年,在时任科技部长万钢推动下,中国正式推出新能源汽车推广方案,拉开新能源汽车的时代帷幕,这才峰回路转。

面对中国电动汽车的飞速崛起,《纽约时报》有点无奈地写道:

“我们既想保留旧的化石能源时代的政治经济格局,又希望实现绿色转型,零碳经济。但讽刺的是,中国令人嫉恨地率先造出了又便直又好用的电动汽车,实现了环保主义的目标。”

对欧美国家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既要占据环保低碳的道德制高点,又不想被中国电动汽车的洪流淹没,现在只好掏出“国家安全”和贸易壁垒的传统手艺,暂时拖延中国汽车的全球化进程,为自家汽车产业争取更多时间。

而对中国车企来说,面对这场“围剿”,除了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别无选择。一个输不起,一个必须赢。这场向上攻坚的战役,将会空前艰难而漫长。

推荐器件

更多器件
器件型号 数量 器件厂商 器件描述 数据手册 ECAD模型 风险等级 参考价格 更多信息
PSS15S92F6-AG 1 Mitsubishi Electric AC Motor Controller, 30A, DIP-25/24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22.26 查看
L6206PD013TR 1 STMicroelectronics DMOS dual full bridge driver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7.05 查看
A4970SLBTR-T 1 Allegro MicroSystems LLC Brushless DC Motor Controller, 1A, PDSO24, LEAD FREE, MS-013AD, SOIC-24

ECAD模型

下载ECAD模型
$4.16 查看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