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数字芯片工程师,我觉得:好像真没啥关系。
前几天参加了德州仪器的「可再生能源半导体技术创新峰会」,有幸和很多行业大佬(包括储能、光伏、充电桩、电网等等)一起讨论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事实证明,是我冒昧了。
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讨论的三个问题:
1. 可再生能源的潜在痛点有哪些?
2. 半导体如何帮助解决这些痛点?
3. 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如何靠半导体技术继续推动?
一、可再生能源的潜在痛点有哪些?
聊到这个问题,几位嘉宾就开启了「吐槽」模式。比如,新能安储能研发总监苏志高表示,电化学储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存储的载体,它的长循环寿命、安全可靠性是最大的痛点。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希望储能产品的寿命达到15-20年,这就需要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安全可靠的问题。
另外,大家对储能产品(特别是电池)存在的最大担忧其实是安全。「安全」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既包含电池本身的材料安全,又包含电池管理系统的安全。是否能够设计更加可靠的故障预测算法,从而在电池失效甚至出事之前提前预警,也是储能产品的巨大挑战。
话筒传到光伏领域,古瑞瓦特储能产品线总监王飞飞表示,虽然现在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两个挑战:一个是成本、一个是电网接入。成本比较好理解,因为如果没有补贴的话,光伏的固定成本目前还是没办法和火电水电这些传统能用相比。电网接入则是指,如何能更好的把光伏发电接入传统电网、如何做这些新能源的管理和计费,这些都是之前大家很少考虑的问题。
主营充电桩业务的特来电副总经理黄建宾也表示,可再生能源有很强的间歇性,所以如何长时间稳定使用就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另外虽然现在大家给新能源车充电都还比较便宜,那是由于存在比较多补贴。一旦补贴降低,如何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也是这些新能源公司关注的痛点。
二、半导体如何帮助解决这些痛点?
之所以很多人觉得芯片和能源关系不大,可能主要是由于传统能源更多是劳动力密集和资金密集的行业。但进入光伏、储能和充电桩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其实对于半导体芯片和器件带来了井喷式的需求。拿光伏举例,现在光伏面板主要用多晶硅、单晶硅,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25%,并且使用光伏逆变器,最大化进行能源转换提升发电量。
作为模拟和功率芯片大厂,德州仪器也有大量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布局。比如,TI有进行实时控制的MCU C2000TM,这个也算是行业的明星产品了。电池安全和管理领域,TI也在重点布局电池实时检测、以及工业化领域的模拟前端方向。TI会持续投入更高精度、更高功率密度的技术和产品。第三代半导体领域,TI也有十几年的投入,并由自己的工厂和工艺进行生产制造,兼顾可靠性和低成本。
此外,TI也在布局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传统模拟器件和相关技术,比如隔离器、电流、电压采样、电流传感等等。而这些方向的重点,是开发更低的成本、更高可靠性的产品。新型半导体领域,包括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氮化镓等功率器件,以及针对电源产品的新型电源拓扑架构、创新算法,都会带来整体转换效率的提升。
当然,作为半导体厂商,也要和下游的可再生能源厂商密切配合与合作,不仅做半导体部件和材料的创新,也要做系统级的协同创新。
拿充电领域举例,其实就存在很多供需不平衡和损耗的情况。每个电动汽车都有一个70-100度的电池,但如果长期不使用,其实就可以看成一个小的储能,甚至可以考虑接入电网、把不用的电卖出去,实现「削峰填谷」。
三、可再生能源未来的发展,如何靠半导体技术继续推动?
先看光伏行业。作为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其实光伏未来仍然存在很多机会。比如对于光伏逆变器来说,主要是在提升转换效率,包括加入储能之后的循环效率等。这些都会为第三代半导体、高算力的芯片、高精度芯片带来更多需求。
对于储能产品来说,TI已经和不少行业头部玩家深度合作,把汽车级高可靠芯片应用到储能产品中,同时针对电池管理系统的高安全、高可靠性做特定的设计和优化。
对于充电桩来说,则需要半导体支持高功率、大电流、高温度的工作情况。此外,在充电桩的运维方面其实还存在很多智能化的需求。能否将AI技术结合到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维中,或许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语
新能源和芯片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重大。这也是我参加这次TI「可再生能源半导体技术创新峰会」的最大收获。
TI作为模拟器件和嵌入式芯片「扛把子」的存在,也在加快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布局和投资。在光伏领域,提供光伏逆变器的高效实现方案;在储能领域,TI的芯片为锂电池组提供完备的监控、保护和均衡的功能,提高系统的能量密度和稳定性,并利用电池管理和电源转换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的性能;在电动汽车充电桩领域,提供高性能实时控制器和无线连接产品,帮助构建快速、高效的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
在讨论的最后,几位大佬都异口同声的表示:未来已来,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了势不可挡的洪流。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传统技术也在向新技术转型。虽然挑战丛生,但其实都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机遇。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参与的人和公司其实都有很大的机会,就看谁的视野更广、执行力更强了。
(注:本文不代表老石任职单位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