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兴事件”前夕,75岁清华老教授周祖成开始奔走,发起了一个专门针对芯片的赛事——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希望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共同承担,来弥补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之间的差距。2018年“中兴事件”爆发,使得全国人民意识到了芯片的重要性。在中国芯急需人才的当下,“创芯大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教育部对大赛高度重视和支持。
到了现在,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2023年8月1日,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指导,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武汉市人才工作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中国光谷·华为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在武汉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00余名专家学者、各龙头企业代表、国内高校近500名芯片相关专业优秀研究生齐聚武汉,开启创“芯”征程。
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建华,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督学王文森,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淑林,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钱德平,湖北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处长史新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和大赛组委会、专委会、执委会领导,以及各高校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赛师生等参加开幕式。
决赛自8月1日开幕历时三天,全国顶尖集成电路相关专业青年学子同台竞技,角逐创“芯”之星。今天在华中科技大学,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总决赛获奖名单揭晓。
01总决赛获奖名单揭晓:优秀学子绽放光芒”
在经过激烈角逐、汇聚着创新之力的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总决赛中,众多优秀参赛队伍终于脱颖而出,创“芯”之星也正式揭晓。
从这里出发,期待优秀的学子持续发光,为半导体领域的未来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创芯大赛获奖证书被正式写入上海市落户加分政策、杭州市人才政策名录中,获奖团队成员满足条件即可享受对应人才政策。获得大赛创芯之星、一等奖 (前 16 名队伍)的选手中,毕业 1年内到武汉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经大赛执委会名誉顾问(一般为院士级别)推荐,并满足相应人才类别认定基本条件的,直接认定为“3551光谷人才计划”优秀青年人才,给予30 万元无偿资金资助。此外,团队一等奖前三名队伍除了获得5万元奖金、获奖证书、奖杯外,还有华为MPW流片支持。
大赛期间,半导体产业纵横记者进行了参与及采访,接下来对这个重磅赛事的几大亮点做一做盘点:
02亮点一,参与之广:142所高校参赛,51所有高校的171支队伍进入决赛
本届大赛共有全国142所高校、889支队伍、3352名师生参赛,实现全国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全覆盖,此次决赛共有51所高校的171支队伍入围,决赛由上机设计、现场笔试、分组答辩、决赛路演等环节构成。
半导体产业纵横记者采访到浙江大学的“三电练习生”团队,作品名称为片上高一致性温度传感器。
他谈到,项目过程遇到的困难时,陈颜烨回忆道:“一开始的时候指标比较难实现,题目要求的精度在±0.5℃,我们最初的测试精度只有±0.74℃左右,达不到赛题要求指标。我们连夜改进方案,其中的ADC替换成了一个混合架构的Zoom ADC,然后重新开始电路设计,从版图还有PCB还有测试,最后的结果才可以满足赛题要求。”
施政学表示,流片回来测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一开始接口接错,导致芯片没有功能。后来通过问题排查逐渐排查出问题,最后通过调整时钟,并考虑PCB板的效应后,得到了比较稳定的输出。
对于参赛经历的感受上,张啸蔚感叹:“每年这个环节都非常的刺激,有时候觉得是“完了”,后来发现还“有救”,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大赛其实是一个交流盛会,也看到外面同学的作品。这种机会非常的难得,甚至比参加一些国际会议的经历更难得。”
03亮点二,规格之高:28所示范性微电子相关学院院长纵论产教融合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同期,举办了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论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28所示范性微电子相关学院院长齐聚一堂,就推动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院长尹首一教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关于人才的培养。他表示高校与产业的发展定位不同,决定了在产学研用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产业的合作思路存在“夹角”。因此,为产业发展注入高校科技创新力量,需要更强有力的牵引,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的深度长效融合。
谈到产业融合人才培养探索体会,他提到产教融合培养过程关键是要做细、做实培养方案,要有新的培养体系。聚焦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牵引、多环节深度合作、注重过程管理、要改革评价体系。
山东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孙丕恕教授透露,目前山大RISC-V团队已经与算能、浪潮等成立了RISC-V研究院,正在建设申报项目。并且和算能合作研发RISC-V 64核服务器CPU,SG2042芯片流片成功。
孙丕恕教授曾在浪潮任职25年,担任过浪潮董事长,有多年在产业工作的丰富经验,针对产教融合现状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呼吁国家加大对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条件建设的支持;第二, 根据集成电路工程化的特点,改革研究生毕业要求;第三,协同发展RISC-V生态;第四,携手晶谷研究院进行成果转化。
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张万里教授说到,目前电子科技大学的产教融合的主要措施有五个方面。第一,构建1+N产教融合协同生态,培养高层次工程型人才,加速突破“卡脖子”技术,立足成渝,服务西南、辐射全国。第二,建立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三个一工程教育”实践。第三,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创新链、技术链。第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第五,成立行业校友会,用好校友资源。
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缪向水教授认为,高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打造一个品牌,构建两大体系,贯彻三项举措。1. 打造“中国芯”课程思政品牌:国家使命驱动型全链式“中国芯”为标志的课程思政体系;2. 根植理科思维于集成电路工科教育体系:开展面向工科教育的理科思维培养;通过自拓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不一样的自己;3. 构建“一生一芯”实践体系:产教融合、科教协同,让每一个学生经历芯片诞生全过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玉明教授针对国内目前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情况,提出了四项建议。第一,进一步解决好人才数量,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拓宽集成电路人才源。第二,提升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质量,深化科教融融汇、产教融合,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增加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国家示范性集成电路学院数量,持续提升人才产出质量和规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强作用发挥,在校完成集成电路高质量训练;人才培养专项多形式开展,促进学术交流及合作。第三,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坚持高校的第要务是培养人才,进一步强调将高校科研、优势平台资源 (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广泛用于课程教学、工程实践、前沿创新,加强一流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融合发展。进一步鼓励企业在高校建立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金,国家应该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税收减免和上市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创新人才培养应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第四,进一步加大集成电路等领域人才计划支持力度,在国家各类人才计划评审中加大支持。
此外,在圆桌会议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微电子相关学院院长教授均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按单位代码排序,不分先后)
04亮点三,协同之深:华为等龙头企业一路相伴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的成功离不开参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在大赛的舞台上,知名半导体企业们积极拥抱创新,为学子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称为“华为杯”,正是因为大赛最初也是在华为的支持下开始的。今年,华为海思产业生态首席专家王志敏也发表了对于共建IC产业新生态的看法。中国处于集成电路蓬勃发展的时间点,产教从互不了解,甚至相互鄙视走向了深度互信,密切协作。从学术到技术,共建理念,共推产学研合作;IC集成的不只是电路,还有学术、教育、研究、技术、人力、资金、制造……不论是企业还是高校,都要以十年为基准的创新周期,全局思考创新格局及模式。
格科微同样是自大赛创办以来就一路相随的企业,在谈到当初为什么会参与大赛时,格科微副总裁乔劲轩坦言:“格科微选择创芯大赛的时候是在2017年左右,那个时候集成电路行业在国内的受重视度还没有现在这么高,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他提到:“当时,创新大赛的发起人——清华大学的周祖成教授,一直在为赛事奔波,在赛事不受关注的成情况下,需要一些公司来支撑整个赛事的发展,同时把产业的需求能够带到学术界。”
对比去年的大赛,乔劲轩感受到,今年整个行业和高校的参与度更高,参赛队伍数量大幅增加,在赛事的规模和水平上有长足进步和发展。
实际上,参与大赛的团队不断增多,如何评价一个优秀的项目是关键的问题。对于格科微来说,主要关注的是项目的可落地性。乔劲轩说到:“我们会更加关注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有一些项目创新度是够的,但它与真正的实践问题并不一样。”
除了华为和格科微外,可以注意到本次大赛还举办了EDA产业高峰论坛。邀请了华大九天、概伦电子、新思科技、Cadence、九同方、芯华章、珂晶达等企业进行主题报告。
此外,为了进一步产教融合,本次大赛举办了人才集市活动。在承办方精心设计及筹备下,光谷体育馆主馆直接从全体参赛选手的考场变成了线下招聘会。累计邀请近40家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为入围决赛的近500位硕博研究生提供多种技术岗位的实习、笔面试优待、优先录用等招聘优待政策。参与企业涵盖EDA、芯片设计等领域,其中包括:东方微、概伦电子、高德红外、格科微、华大九天、华为、杰华特、久好电子、聚芯微、楷登电子、芯原微、新思、兆易创新、武汉新芯等。据初步统计,本场招聘会34家企业共收到2400余份简历。
在人才集市上,不少学生对参与企业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上海交通大学邵琳分享到:“今年人才集市相较去年更加火热,开始挤都挤不进去,人员也明显更多。”
同时,相关企业也是收获颇丰,楷登电子高级招聘经理凌燕表示:“从赛题命题、参赛队伍的沟通、招聘会和校企交流中我们都会有收获。非常高兴能和创芯大赛一起走过这么多年,希望以后越办越好。”
久好电子李晨波在接受采访时说到:“创芯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都能来武汉参加比赛。久好电子也是借助这个机会看看人才集市上有没有合适的同学,彼此交流。”
05亮点四,能级之高,组织之强
今年的研究生创芯大赛共有889支队伍,3352名师生参赛,参赛队伍对比去年大概增长来79%,最后一共是171支队伍进入决赛。大赛会从171名里面,通过上机设计和笔试,筛选出56组进入二等奖,再从其中筛选16名进入一等奖,最后在一等奖中决出前三。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组委会执行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王志华教授表示,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是相当不一样的大赛,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在三个方面。
他谈到:首先,大赛有一个很明确的基础知识的考试,这样的一个考试就避免了某些其他的赛事里一个团队拿着师兄甚至已经毕业了很多年的师兄,甚至全团队的成果,在这做一个PPT,演示的好就可以获得不错分数的情况。
其次,大赛有一个实际的设计过程,进行基本技能的考察和基本技能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到工业界所使用的工具,设计工业界期望解决的物理问题的解。
第三,通常我们说一个学生或者一个学者,他如果做了一个好的成果,有了一个好的技术发明,有了一个好的科学发现,他应该有能力给别人讲清楚,或者是给别人写清楚,他如果也写不清楚也讲不清楚,大致是他糊涂。对于经过赛事筛选出来的人,我们试图给他们一个讲清楚的机会。
王志华表达了对未来研究生创芯大赛的期许,他说到:“第一个期望是赛事办得越来越好,学生和老师才愿意参与,才愿意指导学生来参与。我期望研究生创芯大赛能够在未来的数年里能够发挥长处,避免短处,让我们的学生更愿意来。第二个期望是希望赛事办得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指的是不能使赛事在同一个水平上重复同样的技术内容,要让学生每年都能够表现自己的成果。”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的常务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盖伟新教授,在谈到大赛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时,盖伟新表示:“产学研指的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创芯大赛将产业、学习和科研三个方面结合了起来。研究生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一名学生,也是一名研究人员,需要承担科学问题的探索与研究。通过大赛,能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之间同台竞技又相互学习,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在谈到专家委员会对于未来创芯大赛对成果产业化方面的规划时,盖伟新说到:“今后我们有可能会设立一个新的赛道,就是创业赛道。对于一部分研究生,如果他们的科研成果有明确市场需求,技术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我们想给他们提供这样的一个舞台。会邀请投资机构能够来参与他们的科研作品的答辩,从中发掘出一些好的项目,通过孵化、产业落地,再经过发展壮大,成长为伟大的企业。”
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本次大赛评委浙江大学韩雁教授,对于参赛项目的评估标准,她表示:“首先是看从头到尾是不是完整的设计。比如集成电路设计赛道,先看电路有没有仿真结果,有没有版图设计,有没有流片,有没有经过测试,测试结果的指标高低情况。另一个是根据项目的难度进行打分。进入决赛的名额是有限的,所以就只能根据项目难度如何,从高到低打分。”
当提到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的宗旨,大赛秘书长涂丛慧博士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创芯、选星、育芯。”研究生创芯大赛做事的关键在于面对的对象,一个是学生,另外一个是业界,赛事积极的鼓励学界老师和企业界专家互相交流。涂丛慧说到:“哪怕是赛程中看起来“简单”的企业命题,也是融合了企业专家和学界老师沟通的成果。”研究生创芯大赛始终坚持决赛流程由上机设计、现场笔试、分组答辩、决赛路演等环节构成。
其中,上机题目是二三十位老师花费数月时间反复打磨,笔试题目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从设计、工艺、EDA、封测、材料等进行全面考察,路演答辩极大考验学生的临场发挥及演讲能力。涂丛慧感叹道:“如果比赛只是路演答辩,对我们组织者来说很轻松。但我们始终坚持如此全面的决赛流程,是希望可以使学生去反推自己的研究生培养阶段应该做什么样子的技术、工作,倒逼他们在研究生阶段,让自己的创新更贴近产业发展的需求。”实际上,大赛在准备的过程中命题是遇到的挑战之一。一方面,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的命题需要老师与企业都投入很高的精力。涂丛慧说到:“无论是企业的研发还是高校的老师往往背负着自己的KPI,谁能在业余时间来帮我们出题,这个是最难的。”另一方面是对命题的把握,命题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考察点要比较精准,不仅考察基础,还要紧跟业界发展。我们期待能有更多业界的老师能够认识大赛,认同大赛,并为大赛做好“出题人”。
涂丛慧在总结今年创芯大赛的亮点时提到:“第一个是院长论坛,28所学校的微电子学院院长在大赛的平台上形成了非常好的合作、互动、交流;第二个是国产EDA论坛,聚集了国内EDA行业比较知名的企业,与高校形成良好互动;第三个是本届参赛规模创新高,竞争激烈,进入决赛的学生不管是从专业技术还是解决设计方案的能力都获得很多老师的认可;第四是人才集市,对于企业来说今年人才集市收到的简历较去年也更多。这次人才集市的火爆,是前几年没有遇到过的。”
06总结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政策引领、学校支持、行业驱动、人才汇聚等各因素的同向发力作用下,以赛促科技创新、以赛促人才培养,以赛促教育改革、以赛促生态培育,成功搭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
一只蝴蝶翅膀的翻动,就能引发一阵海啸。自初始阶段的种子培育,到如今蝶变为翩翩蝴蝶,研究生创“芯”大赛再闪耀,在这个高层次高水平的平台上,知名企业、高等院校,年轻学子们汇聚其中,协同创新,攻坚突破。
今日创“芯”之风,正源自昔日的翅膀翻动。每一位参与者,无论是企业的坚守,还是高校的耕耘,亦或是学子的奋发,都铸就了大赛的璀璨光芒。
附: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获奖名单(最终名单以大赛官网为准)(后台回复“获奖名单”索取全部获奖名单)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闪耀创新征程
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前身为1996年发起的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简称“研电赛”),2017年从研电赛中设置“集成电路专业赛”。2018年,教育部为培养更多芯片高端人才,集成电路专业赛独立出来更名为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同年,首届“华为杯”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举办。研究生创“芯”大赛的历史可谓辉煌,自首届大赛起,就吸引着众多优秀的高校和企业的参与。大赛以创新和创业为核心,不断提升赛事水平与影响力,已经成为了我国半导体领域高校层面的顶级赛事。第一届
“华为杯”首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清华海峡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清华校友总会半导体行业协会承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电子学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协办的集成电路设计类赛事。于2018年5月11日开始参赛报名,2018年8月12日决赛结束。
“华为杯”首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共有254支队伍报名参赛,共有48所高校148支队伍的约426名学生进入决赛。
“华为杯”首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共评选出161项获奖作品,其中团体特等奖3项、团体一等奖10项、团体二等奖27项、团体三等奖105项、华为专项奖14项、新思专项奖2项;评定出优秀组织奖11所高校,优秀指导教师奖12项。
第二届大赛自2019年4月20日报名开始,共有来自93所高校的468支队伍报名参赛,同比首届上涨84.25%。参赛学生人数达1346人,指导老师391人,有效作品443件,其中自主命题336件,企业命题作品107件。最终有151支队伍晋级决赛。经笔试、机考、答辩以及现场路演,评出团队一等奖15名(前三名为“创芯之星”),团队二等奖35名,团队三等奖101名,优秀组织奖9名,优秀指导教师奖18名以及华为专项奖,新思科技专项奖,日月光专项奖、Cadence专项奖若干名。
第三届来自86所高校的480支队伍报名,初赛参赛学生1368人,指导教师545人,其中有290支队伍来自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20年10月10-11日,华为杯”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决赛于上海临港新片区成功举办。经过两天的紧张角逐,最受关注的创“芯”之星三个大奖,终于名“花”有主,分别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三年创芯梦”、电子科技大学“达立缘”以及上海交通大学“TRIPLE-L”三支研究生团队。
第四届大赛有来自全国101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499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学生1439人,指导教师427人。经笔试、机考、答辩以及现场路演,评出团队一等奖15名(前3名为创“芯”之星)、团队二等奖34名、团队三等奖98名、优秀组织奖20名、优秀指导教师奖18名。
第五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96所高校的503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学生1469人,指导教师638人。经笔试、机考、答辩以及现场路演环节选拔,评出团队一等奖15名(前3名为创“芯”之星)、团队二等奖36名、团队三等奖103名、优秀组织奖20名、优秀指导教师奖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