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星计划,您可以享受以下权益:

  • 创作内容快速变现
  • 行业影响力扩散
  • 作品版权保护
  • 300W+ 专业用户
  • 1.5W+ 优质创作者
  • 5000+ 长期合作伙伴
立即加入
  • 正文
    • 冷暖皆不宜?
    • 突围:跟跑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相关推荐
  • 电子产业图谱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小型芯片公司,生死一念间

2023/05/04
1572
阅读需 11 分钟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外媒写到,投资小型芯片公司是一种信仰的飞跃。虽然橡树确实是从橡子长出来的,但它们长得很慢,而且没有哪棵树真的如此强大。

同时一位国产CPU行业的高管认为:“在产业链里,绝大多数芯片公司都会死掉,被并购是最好的命运。”半导体行业尽管投资热持续了好几年,但是好像真的只集中在头部芯片公司。有统计称中国5700家芯片公司倒闭,那小芯片公司,是不是真的无处可容了?

冷暖皆不宜?

2022年下半年之前,半导体处于明显的供不应求缺货潮中。当时英特尔新任CEO Pat Gelsinger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需求飙升和生产能力有限,重创汽车行业和其他制造商的全球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将需要“几年”时间来缓解。“我们相信我们有能力提供帮助,但我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几年时间,毕竟增加产能需要时间。”增加产能成为大厂关键词,小的芯片公司会跟着有肉吃吗?

半导体制造商要求的是有保证的长期订单。半导体制造商们表示,他们愿意投资扩大生产,以避免再次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车企也在面临棘手问题。福特汽车的Farley说,他现在正绕过传统的汽车供应商,直接与芯片制造商谈判合同,同时增加关键零件的库存,甚至重新设计了流程以适应半导体公司。“我们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了很多教训,这些教训可以应用到许多关键零部件上。”

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Fiorani说:“ 与芯片制造商组建合资企业,以利用他们的专长,并锁定可靠的供应来源,会更好地服务汽车制造商。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绕过大陆公司和博世公司等传统供应商,让时间倒退到更昂贵的时代,那时像福特这样的公司不得不与原材料供应商打交道。”

与此同时,零件供应商博世也已经在采取措施,确保自己不会被淘汰。他们在德累斯顿开设了一家新的芯片工厂,该公司称,这是第一家专门生产汽车用半导体的芯片工厂。但尽管如此,一些汽车制造商已经公开谈论削减这些中间商,以跟上缺货变化的速度。汽车半导体供应链模式改变已成既定事实。

汽车领域的一来二回,大公司跟大公司的连接更加紧密了,好像没有小公司什么事了。

突围:跟跑

魏少军教授曾经表示,在中国2810家芯片设计企业中,仅有32家企业的人数超过1000人,51家企业人员规模为500-1000人,人员规模100-500人的有376家。此外,更是有2351家企业是人数少于100人的小微企业,占比高达83.7%。可见,国内芯片设计企业体量规模差异较大,大部分初创企业规模较小。国内芯片市场,诞生于浪潮之下的芯片初创公司们,正打得火热。

受限于规模体量,中小芯片公司专业管理能力不足,自建的技术和运营团队也难以长久维持,几款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很难摊薄芯片成本,同时还要持续的投入研发,两者难以兼顾。

因此,不少公司为了摊薄投入,盲目拓展产品线,希望通过低价快速去其他芯片细分领域探寻市场机会,但这种策略容易使其他企业也来自己的主战场杀低价,导致国内芯片行业的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内卷化的惨烈竞争。

在2810家芯片设计公司当中,预计有413家企业的销售超过1亿元,这413家销售过亿元的企业销售总和达到3288.3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总和的比例为71.7%。这意味着剩下的2397家企业销售额仅为1298.6亿元,85%的企业仅贡献了28.3%的销售额,足以见得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芯片公司的过度竞争导致芯片基本上都是采用竞争定价。一旦竞争定价开始,价格就没有底线,直至杀到成本价,甚至低于成本价。国内芯片公司的同款芯片成本不会相差很大,一般在20%以内,除非取得工艺上的突破,否则光靠成本取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10%的价差是客户选用的前提,留给国内中小芯片公司发挥价格竞争力的空间几乎没有。

目前中国半导体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受中美贸易等因素影响,中国半导体行业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在此期间,虽然有不少中小企业生存艰难,但是仍然有大量的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这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的。如果半导体的核心技术只掌握在一家或两家巨无霸手里面,会导致整个行业抗打压能力较弱,现在有成千上万的有潜力的企业共同成长,共同承担,这样行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我们不必恐惧薄弱和微小,因为大树都是由一粒种子成长破土长大而成的。当今首屈一指的我代工龙头台积电成立于1987年,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新竹。台积电在全球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达52%(排名第二的三星仅占14%),是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

1987年,55岁的张忠谋创立台积电,首创晶圆代工商业模式。可惜在当时集芯片设计、生产和测试封装于一身的英特尔、摩托罗拉、三星等巨头面前就是“小芝麻”,没有客户、被人看不起,也没有被看好的资本。1988年,张忠谋穷则思变,通过私人交情,拿到英特尔资质认证和产品代工订单,自此台积电才算有了立身之地。

台积电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台湾当局的支持。中国台湾当局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仿照硅谷模式对电子产业进行扶持。在中国台湾地区工研院建立的第一个晶圆厂产品良率取得成功后,台当局出资1亿美元参与创建台积电,并推动迁入中国台湾省工研院的部分人员和技术。因此,台积电的诞生与台当局的扶持密不可分。

人才是第一发展力

要在半导体研究、设计和制造方面赢得未来,公司就需要拥有顶尖的高科技人才。但是,全球人才争夺战非常激烈。以中国为例,据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中国芯片专业人才缺口将超过25万人,而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至30万人。面对当前半导体行业的高景气周期,人才供给却明显不足,尤其是在这波全球芯片角力战之下,人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一没有丰厚的薪资,二也没有大厂光环,在争夺有限的人才资源方面举步维艰。

如今的老大哥华为也是从寂寂无名的“小店”发展起来的。华为成立以后的几年内,做的其实都是贸易的生意,这个时候他是典型的投机公司,没什么主业,什么赚钱做什么,主要是从香港公司手里买一些简单的电子元器件,然后再卖给内地的企业。后来偶然的机会,华为开始从事跟半导体相关的研发,华为在技术、资金、政府支持等各个方面都比别人落后很多,华为程控交换机,最早的开发人员是来自西安邮电十所,也就是西安大唐电信的前身。除了十所以外,华为还积极地从其他相关企业挖人,当时有一个部委叫邮电部,现在已经没有了,邮电部在西安举办一个程控交换机的学习班,全国从事交换机开发的单位,都派技术骨干来参加。

正如华为在初期的人才战略,小型芯片公司也应该高度重视人才的引入和培养。国内是以自主培育的方式为主,例如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卓越工程师薪火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计划,以加快培养本土具有国际水平的半导体产业人才。半导体人才储备和竞争将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抓住变化的机会

在半导体国产化推进的过程中,有着许多令人欣喜的变化。一方面是国产企业对于国产设备的认可度。在面对国产设备在落地时是否会出现“国产歧视”的问题,海外设备一再延长的交货期已经让客户难以接受,许多国内的客户也迫切的需要增加国产设备进行平衡。对于客户来讲,非常欢迎中国企业能够进入到他们的现场。这无疑也给了国内所有的初创企业很。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与关注到了中国半导体。中国半导体的投/融资也是分外火热。然而,目前的资本市场,不管是一级投资市场有些机构对半导体投资热情不如前两年了,还是在二级市场,有个别新登创业板的芯片公司的业绩和市值可能也不达预期,有的甚至破发。

作者:米乐

 

相关推荐

电子产业图谱

公众号:半导体产业纵横。立足产业视角,提供及时、专业、深度的前沿洞见、技术速递、趋势解析,链接产业资源,构建IC生态圈,赋能中国半导体产业,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