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数据库行业出了一个大新闻。
根据权威机构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TPC,Transaction Processing Performance Council)的官网消息,腾讯云数据库TDSQL成功通过TPC-C基准测试,性能达到每分钟8.14亿笔交易(tpmC),打破了世界纪录。
TPC-C官网截图
众所周知,TPC-C就是数据库领域的“华山论剑”。
它是TPC组织的一场跑分(benchmark)大赛,测的是数据库系统的实时在线事务处理(OLTP)能力与稳定性。像咱们经常用到的银行交易、机票预订,还有电商下单,都属于OLTP应用。
说白了,TPC-C打榜第一,就证明你的数据库产品性能和稳定性是最牛的,是No.1。
腾讯云TDSQL拿到了这个No.1,当然值得庆贺。这是咱们国产数据库的又一次高光时刻,也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展现。
其实,对于腾讯云TDSQL来说,这次打榜也就是一次检验产品能力的“随堂考”。这几年,国产数据库飞速崛起,实力早已今非昔比。TPC-C这样的测试,已经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了。
那么,国产数据库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朝着这个目标挺进的?
接下来,大家不妨和我一起,从头回顾一下国产数据库的那段沧桑往事。
█ 1960-2006:国际巨头崛起,国内力量萌芽
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诞生于美国。
1961年,通用电气公司的查尔斯·巴赫曼(Charles Bachman),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IDS。
查尔斯·巴赫曼
后来,1970年,IBM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弗兰克·科德(Edgar Frank Codd),通过一篇名为《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的论文,开启了关系数据库时代。关系数据库的出现,为后来数据库应用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70年代中后期,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美国的IT产业开始腾飞。这一时期,大量的科技创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例如微软(1975年)、苹果(1976年)、甲骨文(1977年)等。
良好的发展氛围,也为优秀产品的问世奠定了基础。数据库领域的很多经典产品,都是诞生于那个黄金时代,例如Oracle(1979)、Informix (1981)、DB2(1983)、Sybase(1988)等。
中国对数据库的研究,其实也是起步于70年代末。
当时,有一位中国学者,关注到了国外数据库的发展。他敏锐地认识到数据库技术的重要价值,认为中国也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
这个人,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数据库之父的萨师煊。
萨师煊
1978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的首任系主任,萨师煊第一次将“数据库”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标志着这项技术在国内正式萌芽。
进入80年代后,在萨师煊等前辈的不懈努力下,国内数据库领域已经初步积累了一批人才,技术研究体系也逐渐成型。
到了8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效仿海外,进行信息化建设,助力经济发展。
当时,国内的信息技术水平极为落后,我们既没有像样的IT企业,也没有成熟的IT产品(包括数据库),所以,只能全盘从国外引进。
1987年,IBM公司专门给中国定制的第一版SAFEII系统,在中国工商银行网点大量上线。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信息化的起步。
一年后,1988年,华中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冯玉才,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自主版权的数据库管理系统——CRDS,轰动全国。
CRDS的诞生,没有能改变国内引进海外数据库产品和技术的局面。在对手面前,我们的技术还是太稚嫩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当时,银行、邮电、电力等系统,出于对稳定性和性能要求,纷纷采用国外成熟方案,并形成了基础体系。
Oracle、Sybase、IBM、微软等海外巨头公司的产品,进入到我们国民经济的各个重要领域,虽然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的信息化建设,但也逐步形成了垄断。以数据库为例,国外商业数据库产品(像ORACLE、DB2等)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最高能达到90%以上。
为了扶持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国家863计划设立了“数据库重大专项”、“核高基”重大科研专项、以及“973”等计划,为高校的数据库研究提供经费支持。而正是这些支持,给国内数据库研究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珊教授(萨师煊的学生)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数据库公司——人大金仓。2000年,冯玉才成立了武汉达梦。这两家公司与后来成立的神舟通用、南大通用一起,并称为本世纪初国产数据库的四朵金花。
第一代国产数据库的代表企业
█ 2007-2012:互联网蓬勃发展,新生力量崛起
进入21世纪后,国外数据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仍然维持在高位。国内数据库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但仍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地位,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对于行业用户来说,虽然国外数据库产品运行稳定可靠,但用起来却十分“不爽”。一方面,这些产品的价格十分高昂,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经费,另一方面,厂商的服务响应速度太慢,一旦出现问题,总需要等很久才能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大部分用户选择了忍气吞声,毕竟没有别的选择。但是,有一批用户,决定采取行动。
这批用户,就是中国互联网企业。
90年代末的互联网大爆发,孵化出了我国第一批互联网企业。他们在服务用户的过程中,也需要使用到数据库产品。
他们想到:“我们本身就是IT企业,有软件开发能力,既然国外产品不好用,我们为什么不自己搞呢?”
腾讯,就是拥有这样想法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腾讯是做即时通讯工具QQ起家的,他们拥有非常庞大的用户规模。QQ业务崛起之后,他们扩展出了QQ秀、开心农场等业务,也推出了一些增值业务。这些业务和服务,带来了计费等泛金融场景,需要用到高可靠性的数据库。
除了价格和服务之外,腾讯选择自研数据库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数据库产品在性能上无法满足需求。
互联网厂商的用户规模增长是几何级的,而传统数据库产品都是集中式架构。用户规模越大,访问压力就越大。集中式架构好比是一个壮汉,虽然扛沙袋能力强,但沙袋越来越多,也是吃不消的。
腾讯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采用的是分布式架构。也就是说,将一个单体式数据库,变成若干个异地分布的数据库节点,让更多的壮汉,分担扛沙袋的压力。
这种架构的业务承担能力可以无限扩展,且安全性可靠性更强。
2009年左右,腾讯自研推出的数据库产品,在7*24小时高可用、数据强一致方面表现出色,成功支撑了自身业务的高速发展。
到了2010年,云计算技术兴起。腾讯数据库在承接公司内部业务时,发现云计算的云原生技术和多租户隔离能力,非常适合大量的中小业务接入。于是,他们开始推动行业数据库“上云”。
在他们看来,以云为基础,通过服务化的形式向企业交付和提供数据库产品服务,可支撑大规模场景的企业级、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应用,能够做到灵活快速部署、敏捷开发、便捷运维等。分布式数据库,一定会成为云计算时代产业的常态化能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腾讯集中了大量资源,进行内核级的深度自研优化,最终形成标准化的国产分布式数据库产品,包括金融级分布式的TDSQL、计算与存储分离的云原生数据库CynosDB——现在的TDSQL-C等。
这些产品,奠定了腾讯在数据库行业的地位,也让他们成为第二代国产数据库厂商的代表。
█ 2013-2023:科技博弈升级,国产替代加速
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爆发,给整个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敲响了警钟。大家这才意识到,使用国外数据库等软软硬件产品,不仅仅是价格、服务和性能问题,更涉及到安全。
于是,国内开始重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自主研发,推动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2016年3月4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信创产业的起步。
信创产业包括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这四大类别。而数据库,是基础软件最重要的三大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数据库公司和产品开始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
腾讯的数据库产品,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力的。
2014年,微众银行开始筹建。在调研了国内外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之后,认为腾讯云数据库TDSQL最能满足安全可控以及银行业务需求。于是,微众银行是成为了国内首家采用互联网分布式技术架构的银行,也是首家核心系统不是使用Oracle等集中式商业数据库的银行。
腾讯云TDSQL支撑了微众银行的核心系统,大大增强了银行业对国产数据库的信心。
2015年,伴随腾讯云的发展,腾讯云TDSQL开始对外推向市场。腾讯云TDSQL的性能和可靠性赢得了众多行业用户的认可,多引擎系列相继陆续支撑了国内首家互联网证券富途证券、和泰人寿等,以及首批数字政务平台应用数字广东等。
2019年,腾讯云TDSQL先后在PICC和张家港行投产应用,实现了银行传统核心系统的首次国产化。2020年,他们又在平安银行信用卡中心实现了投产并完成业界首个银行大型机下移到分布式平台等突破。
截至目前,腾讯云TDSQL已经服务超过600家金融政企客户,并在互联网、政务、电商、智慧物联网等行业广泛应用。
腾讯云TDSQL是国产数据库艰辛爬坡的一个缩影。大家看到的,是国产数据库在各行各业的大量投产,以及市场份额的迅速提升。大家看不到的,是这背后巨大的资源投入,还有无数的弯路、无数的掉坑,还有无比艰辛的自我证明过程。
像银行数据库这样的系统替换,难度远超想象。国产数据库厂商不仅要拿出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还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整个过程,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正是基于点点滴滴的付出,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腾讯云TDSQL这样的国产数据库才最终赢得了用户的认可,也开创了现在的大好局面。这其中的来之不易,是我们常人所无法体会的。
█ 结语
付出和回报,永远成正比。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库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预测,预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库市场规模将达到798亿美元。中国数据库市场总规模将达到688亿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3.4%。
而Garter的数据则显示,到2025年,中国分析型数据库市场来自海外厂商的将只剩下30%,交易型数据库市场海外厂商市场也只会剩下50%左右。
换句话说,国产数据库的发展势头强劲,市场前景广阔。
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以腾讯云TDSQL为代表的国产数据库,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答案是:铸就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服务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腾讯云TDSQL打榜TPC-C成功,是国产数据库发展浪潮的一个美丽浪花。未来,希望国产数据库再接再励,带给我们更多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