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格的政府政策,“on-shoring”或“near-shoring”的概念在供应链从业者中越来越被关注。政策制定者越来越倾向于将特定行业和技术定义为对国家敏感型行业,对跨境商品和资本流动施加限制。关键在于,像Apple这样拥有无可挑剔的全球供应链的跨国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改变方向。
新冠最初引起的大范围供应链问题,加上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迫使大公司重新考虑其全球供应链设置。
在“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和“经济脱钩”的名义下,政策制定者和管理顾问建议企业通过on-shoring或near-shoring实现供应链本土化,而不是全球化。
至少,理论上是这样的。
但是,一家跨国公司如何从几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中解脱出来呢?过去三、四十年,工业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为了提高生产力和成本效益,建立了国际供应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Apple创造的辉煌但噩梦般的供应链。
由于地缘政治和其他限制因素,Apple减少与中国的制造、采购和其他供应链业务的联系似乎看起来是可取的。但脱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涉及的不是一条,而是数百条供应链。这不仅仅是因为Apple严重依赖中国。它的大多数供应商也从中国生产或采购原材料。
在Apple列出的供应商中,我们看到了主要的半导体和芯片供应商(见下表)。
这张表说明了许多全球供应商(无论总部在哪里)是如何在中国或亚洲其他地方为Apple建立制造业务的。
迫使跨国公司将部分生产和原材料采购从中国转移到北美是很容易的。在现实中,如果脱钩统一适用于所有零部件供应商,几乎是不可能的。
全球化浪潮花了几十年才成形。正在进行的全球供应链向本土化的反向演变可能同样需要几十年才能实现。但这里有一个价值640亿美元的问题,我们怎么证明供应链本土化就是跨国公司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