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51的江湖 | 忆当年200K代码联调成功的默契

2015/05/08
4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要根据PCB设计程序,被算计了》一章讲到:经过与燕飞中午的一番谈话,华容不敢再对眼前的PDA(手持机)怠慢了,但是只有她自己清楚其中的问题:框图已经有了,芯片的资料可查,那么详细的电路原理图,就不再是问题,可是偏偏无人提供原理图的电子版,害得她不得不自己动手,看完她心里已经有底...

华容回到座位上,深呼吸,做了一个大大的伸展:双手的手指交叉,手掌向用力外推了几下,好像是剧烈活动前的热身。热身活动还没结束,有人在身后敲了敲桌子,还没等她转过身来,燕飞的声音飘了过来:


“祝贺你,接了个大单子了,嫌技术中心的活儿太小?”有些调侃的口气。
“哪里,哪里,如果不是您的关照,小女子哪有这样的机会接触到事业部的项目?”。调皮的语气回复对方,“承蒙关照,不胜感激。”
“你对项目了解多少?知道你的编程能力比较强,但这个项目不只是编程,还有些底层的驱动,真的想好了,现在放手还来得及!”。语气中没有了调侃
“嗯,好久没做大项目了,手有些痒了。而且对设备的情况已经基本了解,应该可以的。”华容转过身来,回答。
“基本?应该?这两个词汇,该出自项目负责人之口吗?”,这次是质疑,透过镜片,华容看到的是冰冷的目光,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发自燕飞眼中的冷酷,一改往日的波澜不惊,此刻,华容本能的反应是聆听。


见华容没有反驳,燕飞的目光恢复了常态,语气也缓和了些,继续说道:
“开弓没有回头箭,你一旦接下这个项目,那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而且必须解决,因为合同已经签了,到时候如果无法按时交工,那么你几乎将承担一切后果。”

停了一下,接着补充,这次语气又缓和了一下,“好好想想,技术中心又不是没有项目做。”


“我知道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虽然项目的工期比较紧,但设备是成型的产品,软硬件没有问题,而且功能需求比较明确,难度不大,基本就是代码的编写和调试,程序不过是40K左右,如果没有意外,工期来得及,放心吧,我不会给技术中心丢面子的。”华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而且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也说了可能会有意外,如果真的遇到了意外情况,怎么办?”这次的声音不大,好像是燕飞的自言自语。

听到这个答复,华容疑惑了,貌似自己的解释不但没有打消自己上司的顾虑,反而增加了某些负担。


“成型的产品,会有什么意外呢?”她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安慰对方。“况且,如果您没有把握,不会把我推荐给事业部的,是吧?”

 


“错了,这次不是我推荐的,你是直接被点名的,我只不过比你提前半小时知道这个消息的。关于烟草局的项目,到目前为止,只知道这是公司本年度比较大的一个单子,涉及了公司的各个部门,事业部是主力,但据说事业部人手不够,只得求助外援。”
“那么,您可以出手,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我给你做助手”。华容,本想调侃,但还是收敛了回来。


“刚才说过了,这件事情的进展我几乎是不知情,这次事业部是直接点名的,要你去。”,燕飞的声音虽然平和,但目光却注视着华容,继续解说:“听说,是你的好友—华萍举荐的,这个项目原本是她负责的,但由于她负责的另一个项目工期也比较紧张,所以推荐你来继续做这个项目”。


“哦,真的是她,在公司里,只有她比较了解我的底细,而且知道我会接这个单子的。”
“呵,够默契的,连语气都是如出一辙”,话语中带着一点儿微冷。

这时候华容今天第二次听到“默契”这个词。


“的确是这样的,我们曾经在一个项目组里共事过三年,硬件这个行业女生本来就少,难得年纪相仿,经历相似又是同姓,她负责电路,我负责程序,相辅相成,自然关系近些。”华容用自己的经历向眼前的上司解释着“默契”的由来。


“而且,当初在事发突然,在我们部门解散的时候,我先收到了SD公司的面试邀请,然后告诉她关于公司的招聘信息,这样我们又成为了同事,所以关系更近了。”
“当年面试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些的信息,你们现在的关系怎么样?”燕飞抛出了新的话题。

“应该还行吧。”
“又是含糊不清的‘应该’,当初你推荐她到SD公司应聘,对她是雪中送炭,现在她推荐你做烟草项目,对你是锦上添花,投桃报李,听起来的确很好。”
“也许,这就是默契吧”,华容接下来话茬儿,语气里带着一丝炫耀。
燕飞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站起来,踱步到窗前,目光瞟向窗外,声音飘了过来:“‘默契’这个词很精贵,不要随便用,既然你这么坚定,那么好好做你的项目吧”。燕飞说完,独自走出了办公室。
“今天是什么日子,‘默契’这个词竟然被说了三次,而且话题都是围绕自己和华萍。”感觉有点儿怪怪的。

 


平心而论,华容觉得自己与华萍之间还谈不上“默契”,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词只属于当年那个team。是她在转行之后,加入的第一个开发团队—中鼎公司中文版ECR的项目组。


团队有5人:项目经理1人,负责项目的整体进展;硬件工程师1人,与项目经理直辖,负责电路的设计与调试;三个软件工程师:林杰森,毛志勤和华容,三人分别负责底层函数及驱动、应用层数据处理,用户界面处理。


当时,这个软件工程师组是个全新的团队—三人基本是前后脚到公司,相差不到一周;就产品而言,三人几乎都是白纸—没有ECR产品的从业经验;全新的项目—市面上当时是舶来品的天下,高价位,冷面孔,冷冰冰的数码管显示着形状怪异的符号,令习惯于方块状图形文字中的国人对其既爱之有恨之;这就是项目的背景和团队的使命。


那是一段纷争不断并且收获颇丰的日子:由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可参照的仅是一台样机和一本说明书,因此,三人之间口角不断,时而为了一个操作流程,或者一个界面的显示内容挣得面红耳赤;时而又因程序编写的风格,或者算法思路的不一致而相互挑剔和“挖苦”……这样磨合近两个月,这个原本嘈杂的团队安静了下来,因为困扰这个团队工作的纷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相互间的默契:
1、桌面上谈分歧,各抒己见,然后以2:1的民主方式敲定方案,当然,也有1:2取胜的时候,用事实验证,哪个方案更好。
2、放弃个性,统一程序的编写风格,包括变量的定义、宏定义的命名,函数的编写和接口的声明、各文件名称的定义方法等,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各自PC中的调试和编程环境的字体及字号的规格。因此,三个人的程序,在外人看来不但风格一致,而且思路相似,俨然出自一人之手。


在解决纷争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三人在编写各自程序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到其他二方面的需求,为彼此预留出合适的接口,而且尽可能用占用最小的内存空间和代码空间。

 

就这样4个月后,出自三个工程师之手,合计超过200K的代码,顺利联调,当代码被烧录到同一个芯片中,并且正常工作的时候,团队内部共同分享了“默契”的成果。


其后的工作,由于有了前期的合作,围绕ECR这个项目的程序工程文件,三人之间逐渐相互渗透,虽是各负其责,但在调试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却是相互沟通,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相互的修改意见,甚至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完善对方的代码,然后将最新的版本相互备份,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8个月之后,样机一经面世便震动行业。客户笑了,代理商笑了,总经理笑了,整个团队笑了。项目经理荣升技术总监,林杰森荣升项目经理,毛、华二人分别开始带自己的助理,一边带新人,一边完善产品的功能。但三人的工作依旧以ECR为核心,开展相关的升级和改造。


也许是华容的原因,在以后的研发岗位招聘过程中,取消了对应聘者的性别限制。关于这个条目的取消,华容是多年以后才得知。


后来的故事,颇为平淡,林杰森在任职部门经理不到一年便离职,之后不久,华容离职,毛志勤任部门经理。后来,三人偶有电话联系,相互感叹现在的team不好带,特别怀念当年的日子:工作中只有项目,没有性别,没有门第,没有背景,相互信任到可以把后背交给对方。


这就是关于默契的故事。华容曾经对华萍零星提起过这个故事,当时她的反应是羡慕不已。

与非网原创内容,谢绝转载!

本系列为付丽华老师原创故事《51的江湖》连载,故事中有职场,故事中还有技术,最真实的项目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每周一期,更多内容请查看:

《51的江湖》:以小说体的形式讲解技术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1996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自控系,同年7月进入某大型国企担任电气员。2000年转行从事硬件研发相关工作;后从事RFID相关产品的研发、设计,曾参与中国自动识别协会RFID行业标准的起草;历任硬件工程师、主管设计师、项目经理、部门经理;2012年至今,就职于沈阳工学院,担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研究方向:自动识别技术。已经出版教材《自动识别技术概论》,职场故事《51的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