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58|回复: 0

为什么3GPP提出了基站自回传代替光纤回传?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7-4-25 10: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5G时代的Small Cells或拉远RRU将密集分布于城市,要将这些设备连接到中心机房,若按照传统的做法,必然会敷设大量光纤,如毛细血管般密密麻麻。这真是件头痛又花钱的事。怎么办?

一、理想很丰满

Facebook的Terragraph网络,将设备挂在城市路灯上,组成毫米波网状回传网络,以替代昂贵的光纤敷设。




at&t的AirGig项目,在电线杆上挂毫米波设备,信号沿着电力线传送,组成强大的无线回传网络,只要电力线能到达就能实现无线覆盖。无需敷设光缆,完美而廉价的计划。



贝尔实验室的F-Cell,利用Massive MIMO波束组成自组织的无线回传构架,以替代光纤,实现Small Cells灵活部署。

显然,在面对数据流量暴增、网络致密化的5G时代,网络前传和回传面临严峻的挑战,业界正在积极探索未来更低成本、更具灵活性的网络回传方式。

尽管理想很丰满,但当这个项目由3GPP提议后,我想现实不会再骨感。

二、5G:集成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

2017年3月6日至9日,3GPP RAN75#全会于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召开,这次会议不但通过了5G NR标准加速的提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个研究项目:5G NR集成无线接入和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for NR)。



全文如下:

要实现未来5G NR小区之灵活、密集部署,网络需支持无线回传和中继链路,以摆脱对有线传输网络的过度依赖。

5G NR(尤其是毫米波)比LTE带宽更大,加之Massive MIMO、多波束系统的部署,集成无线接入和回传方案应运而生。这一方案我们也可称之为“自回传(Self-backhauling)”,它使能密集的5G NR小区以一种更集成的方式来实现灵活部署,如下图所示,在一个集成了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的网络里,5G中继节点(rTRPs)在时域、频域和空域(波束)上支持多个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


这一方式可工作于相同频段和不同频段,分别对应为带内(in-band)和带外(out-band)中继。尽管支持带外部署对某些5G NR场景很重要,但带内部署更为关键,因为工作于相同的频率意味着接入链路更加紧密相关互连,可避免和减轻干扰。

此外,工作于毫米波频段的5G NR将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包括会遇到严重的short-term blocking,由于整个过程需较大的时间窗口,目前基于RRC的LTE切换机制无法缓解short-term blocking,因此,为了克服毫米波系统中的short-term blocking,需要在5G中继节点之间执行快速的、基于L2的切换,这就像动态点选择一样。

基于上述理由,一方面为了减轻毫米波的short-term blocking,另一方面为了更灵活的部署5G NR,这就需要一个允许无线接入和回传链路快速切换的集成的解决方案。

当然,也要考虑5G中继节点之间的Over-the-air (OTA) 协作,以减轻干扰,并支持端到端的路由选择和优化。

集成无线接入和回传对于5G网络部署初期非常重要,一旦5G NR设备推出,集成无线接入和回传技术必须同步跟上,否则,一旦集成无线接入和回传解决方案延迟,将对5G NR的及时部署产生不利影响。

三、最后一点感慨

关于自回传(Self-Backhauling)概念在LTE协议中已有,它利用LTE无线资源在eNB之间实现基于层三的点对点中继,要求中继eNB和锚定eNB之间协作调度。


不过,由于5G网络致密化,成本效益考量,以及传统CPRI前传无法持续支撑5G规模化,使得这一集成接入和回传的无线解决方案更具紧迫性和彻底性。



如果这一方案实现,可以想象,未来设计、维护和优化网络回传的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由于需优化路由选择、平衡无线接入和回传流量比,以及要实现网络回传的自配置、自愈能力等,必将会引入大量软件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

1.jpg
2.jpg
3gpp.gif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6 15:48 , Processed in 0.125828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