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内空白”、“卡脖子”技术,打造尖端产业集群
“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我们的制造业还没有升级,制造业者已开始撤离。”在向服务业转型的口号声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按捺不住说了真话。
那么有哪些核心材料、设备、技术是我们国家亟需攻克的呢?有人罗列了 35 条清单,比如:不锈钢能不能不生锈?
现代电子工业灵魂超精密抛光的缺失
算法不精,国产工业机器人有点“笨”
射频器件:仰给于人的手机尴尬
中兴的“芯”病,中国的心病
……
知耻近乎勇,是中国文化看待落后的积极心态。知道技不如人,所以要奋起直追。
面对这么多 “国内空白”、“卡脖子”技术的挑战,为了打造世界级领先产业集群,2019 年 8 月 20 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并在揭牌 2 个月后推出了“1·4”产业政策,旨在聚集和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打造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切入点的世界级尖端产业集群。
而今天与非网要带大家一起追踪的就是临港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落户临港——不是简单的扩建
临港在哪里?临港新片区在哪里?
图源:临港官网
临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地处浦东东南角。
临港新片区:根据规划,在上海大治河以南、金汇港以东以及小洋山岛、浦东国际机场南侧区域设置新片区。按照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先行启动南汇新城、临港装备产业区、小洋山岛、浦东机场南侧等区域,面积为 119.5 平方公里。
从地理资源角度来看,新片区位于上海东南,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构成了十分便捷的综合交通优势。
临港在过去有哪些成绩?
图源:临港官网
临港新城始于 2003 年,2005 年设立经济贸易处,2013 年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过去的 15 年中,临港集聚了 500 多个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批骨干企业。
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 C919 大飞机的发动机、全国首根国产 12 英寸单晶硅棒、全球最大的大功率柴油机,以及配套船用曲轴, 还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这一批世界之最、全国第一的技术和产品,就诞生在临港地区。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在哪?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表示:原有的自贸试验区实际运行中,更偏重于以缩短时间、简化流程和降低成本为核心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新片区则特别强调以自由化为核心,谋求从自由化破题,将触及更深层次、不乏革命性的制度创新。
如何解读这段话?其实就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适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各项开放创新措施的基础上,还支持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 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从而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临港最强政策解读——缺“芯”少魂,放大招(企业篇)
临港 “1·4”产业政策中有 10 条是关于临港新片区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的举措,涵括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EDA 等领域,并针对各个子项给出了优厚的财政鼓励,下面我们用一图来了解这些支持内容是如何在整个产业链上实现各个击破的。
临港最强政策解读——吸引+培养+培训(人才篇)
临港实行的是“235”人才计划,也就是每年引进培育 20 名优秀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 30 名拔尖的创业型领军人才,培养选拔 50 名具有突出工艺专长、掌握高超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临港工匠”。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如何保护人才以防流失,那就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服务和激励了,临港目前有人才直接落户、居住证专项加分、限价商品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配建保障住房等硬件保障的同时,还成立了临港学院,为人才提供“培养+培训”的人才职业发展体系保驾护航。
临港入驻企业链分析——培养闭环生态链
根据中央财经频道给出的数据,2019 年一季度,上海集成产业销售收入合计为 256.1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1.03%。集成电路设计业、封装业、设备材料业稳步增长,增幅分别为 21.9%、27.1%、21.0%。其中上海浦东新区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合计为 183.94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3.73%,而临港作为浦东新区的一部分,功不可没。
在过去的 15 年中,临港目前聚集了 40 多家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包括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在集成电路生态链上分布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EDA 等相关企业,如果将这些企业进行分类的话,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上、中、下游三类,具体来说:产业链上游为装备、材料等基础支撑型环节,中游为设计、制造、封装检测等生产型环节,下游为应用型环节。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目前有哪些企业正在享受这份福利(数量较多,选取典型举例),他们的发展近况如何?
集成电路产业链上游
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研发制造类企业
新昇半导体(2014 年入驻)
新昇半导体成立于 2014 年,致力于研究开发 300 毫米(12 英寸)半导体硅片产业化成套量产工艺,目前已建成国产化硅片生产基地,产品广泛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产业,有望打破我国大尺寸硅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基本形成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上海御渡半导体(2014 年入驻)
上海御渡半导体是临港地区土生土长的企业,成立于 2014 年,主营国产芯片测试设备研发和制造。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中,下端对口芯片测试服务。
凯世通半导体(2015 年入驻)
上海凯世通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9 年,由陈炯博士为首的五位世界一流离子注入设备专家创立。主要研制、生产、再制造和销售国际领先高端离子注入机,重点应用于光伏太阳能电池、新型平板显示和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
华大半导体&积塔半导体(中国电子旗下企业,2017 年&2018 年入驻)
华大半导体旗下的上海积塔半导体项目位于临港重装备产业区,于 2018 年 8 月开工,总投资 359 亿元,目标是建设月产能 6 万片的 8 英寸生产线和 5 万片 12 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将打造面向工业控制和汽车电子等高端应用的特色工艺生产线,目前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按计划将于 2020 年一阶段工程竣工投产。
盛帷半导体(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盛美半导体在临港地区成立盛帷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将在临港产业区投资 8.8 亿元,建设先进制造和智能化制造示范基地,旨在建成综合性集成电路装备集团。
上海米亚装备科技(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上海米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产业链中最核心的装备公司,其研发生产的铜铟镓硒太阳能高端装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移动能源智能制造项目将为太阳能薄膜电池片产业化打下基础,为提升国产高端装备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除了上述提到的公司和项目以外,还有在 2019 年 9 月 12 日举办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仪式上签订的 23 个签约项目中的上海众鸿半导体设备研制项目、理想万里晖泛半导体设备研制项目、聚力成氮化镓外延片研制项目、吉姆西半导体供液设备研制项目等集成电路装备材料相关项目。
集成电路 EDA 设计工具研发企业
上海国微芯芯半导体(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国微集团将在临港成立上海国微芯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展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芯片设计全流程 EDA 系统开发与应用”项目,投资额 1.1 亿元,此举将提升我国在半导体产业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展提供新动力。
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游
集成电路设计类企业
寒武纪(2016 年入驻)
寒武纪成立于 2016 年 3 月,是全球第一个成功流片并拥有成熟产品的智能芯片公司。作为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企业的寒武纪科技,从成立之初至今,已发布了从终端、边缘端到云端共 6 余款芯片产品。目前,寒武纪科技真实估值超过 160 亿元。
科大讯飞(2016 年入驻)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是一家从事智能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软件及芯片产品开发的科技公司,其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核心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地平线(2018 年入驻)
地平线成立于 2015 年,是一家主攻嵌入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公司。2017 年 12 月,地平线发布了第一代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即面向智能驾驶的征程系列和面向智能摄像头的旭日系列。2018 年,地平线先后推出了驾驶员行为检测系统(DMS)、高清智能人脸识别摄像机、以及 Matrix 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基于地平线 AI 芯片核心技术的商业化产品,并向行业客户提供“芯片+算法+云”的完整解决方案。
商汤科技(2018 年入驻)
商汤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技术的科技公司,其在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视频分析、无人驾驶等方面都有技术突破和业务布局,业务范围覆盖安防、金融、智能手机、机器人和汽车等行业。据商汤科技官方披露的数据,目前其已服务超过 400 家客户,中国移动、银联、华为、小米、微博等企业都是其客户。
橙科微(2018 年入驻)
橙科微公司团队由高速网络芯片领域的专家组成,其开发的高速数据互连 SerDes IP 是国内唯一速率超过 10G 的商用 IP,也是中芯国际最先进的 40nm 和 28nm 工艺上唯一一家拥有 10G 以上高速数据互连集成电路 IP 的公司。
忆芯科技(2018 年入驻)
2018 年 12 月入驻临港科技城的忆芯科技,业务方向覆盖消费级和企业级 SSD 主控芯片,以及从端到云一站式存储方案。数据分析和数据储存是忆芯科技的主要业务之一,临港地区有大量做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人工智能企业,正好可以形成数据采集、分析、计算、存储的完整产品形态。
恒玄科技(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恒玄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成为创新能力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低功耗智能无线音频平台 RFSOC 芯片的研发和销售,提供具备 WIFI/BT 无线连接的音频系统级芯片,软硬件开发套件以及完备的参考设计方案,以帮助客户快速推出业界领先的无线智能产品。
上海燧原智能(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上海燧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代人工智能服务器训练芯片和配套软件系统”项目,投资额 2 亿元,旨在实现自主设计和可控的国家服务器人工智能训练的加速芯片和软件配套系统。狮子座芯片将是一块具有高算力,高能效比,低成本,可编程灵活性,架构可扩展性以及多芯片互联性等特点的国产芯片,预计量产时在中国市场处于顶级行列。
上海鲲游科技(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鲲游光电作为国内领先的晶圆级光学公司,在临港地区成立了上海鲲游科技有限公司,拟借助公司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独特的工艺制成,为人工智能,3D 机器视觉,AR,5G 等提供最前沿的“光芯片”支持。该项目将在临港地区投资 1 亿元,与国际顶级的光芯片领域学者专家联动,打造国际一流的光芯片研发与生产基地。
除了上述提到的公司和项目以外,还有在 2019 年 9 月 12 日举办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首批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仪式上签订的 23 个签约项目中的临港电力电子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功率器件研制项目、睿科微新型存储器芯片研制项目等。
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类企业
上海泰睿思微(2012 年入驻)
上海泰睿思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2 年,提供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主体的半导体器件封装和测试及销售服务,如 DFN 微小型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项目等。
上海旻艾半导体(2015 年入驻)
上海旻艾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母公司为国内最大第三方芯片测试公司——江苏艾科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营晶圆测试、芯片测试、工测试解决方案开发与工程验证等服务,并通过自主研发多测试位射频芯片测试系统,提高公司测试能力,为国内 IC 产业客户提供一站式质量管控服务。
集成电路产业链下游(企业较多,列举一二)
新松机器人(2015 年入驻)
新松临港机器人产业基地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金桥临港综合区,该产业基地主要用于新型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核心部件的中试、生产,其中机器人产品主要包括柔性协作机器人、双臂协作机器人、轻载复合机器人、移动双臂协作机器人等,同时建设新一代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用于新松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机器人产品的生产。除了机器人产品的生产及中试之外,该基地还可提供工业 4.0 系统解决方案,开展集核心制造技术开发、工艺流程研究及系统规划于一体的数字化工厂集成规划、设计与总装总调工作。
东古智能(2015 年入驻)
东古智能成立于 2015 年,专注开发空中和地面的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并融合自动驾驶、多传感融合和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为能源、交通、应急等行业的巡检工作提供空地一体的智能化巡检解决方案。
图森未来(2018 年入驻)
北京图森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5 年,是一家专注于无人驾驶货运卡车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人工智能企业,以计算机视觉、算法、地图绘制和人工智能为基础,致力于打造 L4 级自动驾驶卡车解决方案。
小米集团(2018 年入驻)
小米生态链华东区总部、小米工业设计研究院于 2018 年 8 月 13 日落户上海临港松江 G60 科创走廊。根据合作协议,小米集团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上海临港集团三方联手,将在临港松江科技城打造 10 万平方米的小米生态链产业园。
商汤临港智能(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商汤科技在临港地区成立上海商汤临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商汤科技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项目,投资额 50 亿元,将通过人工智能超算、训练、数据处理等核心基础系统开发,构建匹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需求、集软硬件一体化的超算平台。为企业级用户提供人工智能超算服务及解决方案,打造人工智能开放生态。
上海登临科技(2019 年,首批 13 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之一)
上海登临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新兴计算领域提供芯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创新公司,公司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计算领域和技术市场的领导者。公司在临港首期投资 2200 万美元,通过研发以 GPGPU 为核心的异构通用计算平台,旨在同时解决灵活性和高效率的双重难题,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软件系统和工具链方案。
集成电路产业连下游的公司一般都很丰富,近期又有一些新项目将落户临港新片区,如大唐网络 5G 研发总部项目、中科院微小卫星应用模块研发项目等。
盘点小结
从盘点这些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临港的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基础生态链,但目前有些环节还较为薄弱,下面与非网对其进行了简单排序:
薄弱+:上游产业中的基础支撑环节——EDA 产业,从事 EDA 工具研发的企业目前只有上海国微芯芯半导体一家,还是在新片区成立后新引进的,因此在这么多扶持子模块中,对 EDA 的扶持从用户和研发者双向出发,对其的扶持力度是最大的。
薄弱:中游的制造、封装测试类,企业分布数量少,制造、测试能力有限。
薄弱 -:上游为装备、材料类,企业分布数量一般,但高端材料和设备受限。
繁茂 -:中游的设计类,有较多的企业分布,尤其是近年来热门的 AI 芯片领域,虽在如射频器件等领域有所欠缺,但是以 AI 作为切入点,正在逐步改善国内的芯片行业发展。
繁茂:下游的应用环节,基于国内市场量大的特点,近些年来集成电路应用设计和制造类企业正在不断崛起,并已经拥有一定基数,临港也不例外。相对的,集成电路下游产业的发展也正在倒逼上游和中游产业的进步。
总结语
从临港新片区的成立到“1·4”产业政策的推出,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正在下一盘“培养集成电路生态链”的大棋,希望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刺激“卡脖子”技术的攻克,这对于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作为被扶持对象中的一员,更应该从自身着手,注重创新,用好每一分钱,对得起每一个纳税人和投资客,在收获成长的同时,真正为中国科技的崛起做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