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硬角色 | 汽车电子摸爬滚打十来年,朱玉龙说我没有想过“为什么”

原创
2016/10/25
4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选择与被选择
都说 90 后是标榜个性的一代,那 80 后又有怎样的标签,80 后的工程师又在寻求怎样的出路?朱玉龙,05 年交大本科毕业,08 年硕士毕业,他自称“典型的 80 后”。读书时专业为工控、电路检测的他在研究生毕业时就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

 

 

 

 

朱玉龙


彼时,看似好就业、给人以所谓“安全感”的硬件工程师职位,实际需求却特别少,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一下子从 3、5 年前的香饽饽变成了尴尬的滞销货,工控、仪器专业更是如此。但这时刚好汽车电子领域开始有大量的硬件工程师的需求,朱玉龙恰逢其时决定入行。“从电子电路开始着手做汽车电子工程师其实挺难的。”虽然这个开始是被动选择的结果,但朱玉龙能顺利进入上海通用汽车公司也算是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漂亮仗,用自己的实力争取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和起点。

如果说你的出生是上帝给予你的无法更改的属性,那职业规划与选择则成了上帝给予你的一次挑选“美妆”机遇。而相对于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着手难,需求少在朱玉龙毕业的那个年头苗头就已出现,现在则更加明显。一些初创公司可能还需要硬件工程师帮助进行产品定位和底层设计,大部分大公司的研发组成则已经明显向软件工程师倾斜,硬软配比达到 1:4 或者 1:5 都不足为奇,未来甚至可能达到 1:10。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一个硬件工程师如何修炼内功让自己更具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工程师的自我修行我们在朱玉龙的身上感受明显。

2009 年朱玉龙转入公司新能源汽车部门开始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与开发,在这段时期他开始从单纯的研发向一个具备系统架构和实际产品知识的系统工程师的转型。朱玉龙提到,“新能源汽车所展示的产品规范,本身来源于系统规范,往上走则是车辆规范,其根本是国家要求与应用诉求。了解这些标准才能做出让公众接受的产品,而我则是在中国区进行信息搜集,做应用支持这块。”


也是这个过程让朱玉龙对汽车企业里的一些设计、工艺和生产制造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让他对原有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解构和搭建,发现理论学习与实际产品和系统设计的一些常识性的巨大差距,在 2011 年他将这些思考和经验以一本书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朱玉龙的话说,“《汽车电子硬件设计》里面的内容在当时是我自己对这一领域的全新发现,也认为想要进入汽车电子领域的工程师都需要了解这些,而现在看来它是所有汽车电子工程师都必须知道的常识。”


现在看来似乎朱玉龙的很多人生和职场选择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主动,包括坚持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开发他也坦言当时是“项目需要”,而他之所以能在这些被动选择中仍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走向深邃,并表现出对技术、产业的独特观点和看法,则和他很多良好的习惯和坚持密不可分。

 

好习惯要坚持
2009 年,朱玉龙开始写博客,到 2011 年出版《汽车电子硬件设计》一书,再到 2014 年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汽车电子设计。朱玉龙表示,“不管是博客,写书还是建立公众号,这一切都是我知识体系阶段性总结的方式”。


网络盛行这么一句话“长大后,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是多么傻。”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亦如是,发现自己曾经总结的知识很幼稚,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如果不去总结,那你所学的知识会慢慢稀释掉,别人给你指出问题也是学习的过程。”朱玉龙如是说。


翻开朱玉龙的博客我们可以看到他技术的精进和思考的深度都是有迹可循的,坚持阅读,不断完善自己的时间管理,把阶段性的心得凝练述诸笔端帮助加深记忆,6 年的坚持足以让一个技术小白成长为行业大牛,更何况朱玉龙这样科班出身的高才生。


分享的意义

除了建立微信公众号,朱玉龙也是线下活动组织者。从 2014 年现在,已经开展了 20 多期线下活动。线下活动的组织在他口中,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累”,作为组织者,有太多因素需要考虑,不管是安全方面,还是资金支持上,都是很大的挑战。这一点也让我们看到朱玉龙的单纯,他的初衷绝非功利,而是希望能始终保持公益和纯粹技术交流的性质,当然这无疑也增加了他组织活动的难度,“但每次都有很多朋友的帮助,还能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让这一切都显得更有意义。”谈到以后是否还会继续,他却坦言“不会了,我更愿意做个嘉宾、观点的输出者或者倾听者来跟大家交流、分享,组织的角色还是交给专业的人和机构来做比较好”,也难怪,如今已经身为两个娃的亲爹的朱玉龙需要更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本职和爱好,毕竟,人的精力还是有限的。

聊到写博客、做微信公众号和组织线下活动的收获,朱玉龙是这么说的:“和一些老前辈的交流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当你坚持一件你觉得对的事情,老前辈给予你的更多是鼓励。这本身就是对我的一种支持,精神层面的支持。并且微信公众号的赞赏功能能让你了解更多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


对通常我们接触的一些年轻工程师表现出的对交流的胆怯,朱玉龙提到,“我并不知道社交恐惧症这个词,我认为工程师不愿交流更多的是自信度的问题。”


朱玉龙给大家的建议则是:“你需要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前提是得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如果你储备很充足,不去表达那就是浪费。如果你并没有很深基本功而乱说,那反而很幼稚。”确实,只有思维更加多维化,才能接受更多的变化,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知识储备,然后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跟别人分享甚至辩论,一方面让自己的表达能力提升可以更轻松融入一个社交圈,另一方面这也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途径之一。


一种工程师的标签
都说工程师交际圈窄,又是谁给工程师贴上了浮躁、逐利的标签?环境、体制还是自己?在采访朱玉龙的过程中,与非网记者感受到,原来工程师可以如此知人味,当工程师真正构建出自己完整而深邃的知识体系,眼界在交流中慢慢开阔时,你会觉得工程师当如是,做知识的绅士,做人情的哲学家。


而当我们问他做很多事的动机,朱玉龙说,“我其实没有想过为什么,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要这样做。”

更多有关硬角色的文章,欢迎访问 与非网硬角色专栏

与非网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

通用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已超过90年,在中国的发展愿景是:携手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最佳参与者和支持者。

通用汽车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历史可追溯到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进入中国已超过90年,在中国的发展愿景是:携手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最佳参与者和支持者。收起

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