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志尧有着数十年的半导体行业经验。2004 年初,他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发展。在此次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上,他与业界畅谈了此间的诸多酸甜苦辣。
“半导体设备产业绝不应仅是供应厂商的问题,它不但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国家产业战略升级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所以我们希望政府、投资商和业界更加重视设备产业的发展。目前大家比较重视的是大规模的生产线投资,一投就是上百亿,但半导体设备开发躲在荧幕后面,很多人不了解这个产业的重要性。” 尹志尧说。
上世纪 70 年代中期,尹志尧在北大当研究生。当时北大有一台全国最先进的计算机,占据了两栋大楼共五层楼,但容量只有 128K。而 10 年之后,当他加入 Intel 硅谷创新研究部时,技术水平已经可以把 128K 容量的元件做到一个芯片上,体积缩小了 100 万倍。
0 年以后的 2015 年,技术水平已经可把 128G 容量做到一个芯片上,又是 100 万倍容量的缩小。“40 年内缩小了 1 万亿倍。这 1 万亿倍缩小的产生不是一个人、一家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产业链的贡献。” 尹志尧说。在他看来,当前国内,不论是芯片工业还是设备工业,主要矛盾在于不对称竞争。这种情况下应采取的策略和对称竞争情况下所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
什么叫不对称竞争?从规模上看,国内优秀公司和国外优秀公司差 10 倍到 20 倍的体量。此外,还有市场占有不对称、国内外市场不对称、准入门槛不对称、人力资源不对称、研发经费不对称等等。他说:“竞争对手每年投入 7 亿 -8 亿研发做设备,我们只有 5000 万。在这种不对等情况下如何赶上去是很大问题。”
种种不对称下,尹志尧认为不能光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说白了就是今天要的东西就做,不要的就不做;赚钱的做,不赚钱的不做。靠一家公司单打独斗,包括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运作,都不可能消除不对称现象。必须要有资金,有人才,有政策。” 他分析,三方面不但都要有,还要平衡,不能有短腿。
资金面上看,除了要有资本金,还要有低息贷款。台积电每年都要贷 40 亿美元,利率只有 1%,这是其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在国内借款至少百分之六七的利率,还要有抵押,光靠资本金公司没法转。“不过资本金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人,如果没有团队和技术,再多的钱也没用。”
尹志尧认为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的现状是资金一头热,但人才和政策跟不上。这方面光伏产业曾有过很惨痛的经历。硅谷之所以能创造 50 年辉煌,首先是因为有创新的人才,有政策环境,然后才是资金。以中微为例,该公司现有 480 人,其中 67%来自国内,33%来自国外,共有 10 个国家的人在一起工作,其中积累的半导体设备工业经验有 2500 年。
实际上,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正面临着空前发展机遇。中微公司做了一个统计,国内 13 大芯片生产项目到 2020 年的投资规模将达 622 亿美元,其中设备投资最少 373 亿美元,甚至可能达到 400 亿美元。如果折半计算,光是其中的等离子刻蚀 5 年内都将是 30 亿美元的规模,另外加上薄膜可以达到 50 亿美元,将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
“此外,若将国内 622 亿美元和国外的 4360 亿美元投资对比,中国也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14%左右,因此设备公司一定要有全球战略,要抓住时机打入国际市场成为真正的领先者。” 尹志尧认为,从政策层面上看,投融资政策、进出口政策、所得税政策、劳动法政策、期权激励政策、上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已是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