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 车载显示新趋势
    • 车载屏幕的轻薄升级大潮
    • 车载In Cell如何炼成?
  • 相关推荐
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

汽车新时代热潮带动TFT-LCD In Cell技术在车载领域扩大应用

2022/09/02
1410
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
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
参与热点资讯讨论

根据CINNO Research 统计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同比增长128%至大约246万辆,渗透率高达24.2%,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同时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10.7%,同比增长4.4个百分点。

车载显示新趋势

车载显示的大屏风潮从特斯拉Model S采用17英寸的大尺寸触控中控屏开始,随后其他厂商纷纷效仿,最新奔驰发布的EQS纯电动车使用的全新屏幕MBUX Hyperscreen:拥有3块无缝融合的显示屏,56英寸超大屏,同时使用12.3英寸仪表,全宽超过142厘米,触摸屏下共有12个传感器,用于操作过程中的触觉反馈。从理想ONE到智己IML7、福特EVOS等都用上了这样的贯穿式大屏设计,整个中控台由至少3块屏幕组合打造出这样一套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内饰。

 

根据CINNO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中控显示屏CID平均尺寸为13.3”,远高于燃油车CID平均尺寸9.8”,大屏化趋势明显。

屏幕技术的多样化也会是车载显示的新方向。CINNO Research认为,目前已有多个品牌车型开始搭载Mini LED显示屏,2023年Mini LED车载显示屏有望形成规模出货;而Micro LED显示技术以其透明、曲面异形、高亮度、低功耗等优势也在车载显示屏中开始得到推广,预计2025年之后有机会量产出货;OLED显示技术在车载显示屏应用领域目前渗透率仍较低,预计2022年占比不到1%。

CINNO Research预测,2017-2025年全球车载显示屏市场仍然会以TFT-LCD液晶屏幕占据绝对地位,预计2020年到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6.4%。

可以预见,在乘用车市场与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下,市场需求增加必定会带动相应产业链发展。车载显示的趋势必定会孕育和产生新的技术满足产业和产品的变革升级需求,如应对大屏化如何进行产品减薄与降低功耗;多屏化如何降低单位成本;高清化与交互化如何提高分辨率对比度与触控采样率等。

车载屏幕的轻薄升级大潮

面对车载显示大屏化、多屏化等趋势,加上消费者对车辆内饰的科技审美提升,车载屏幕的轻薄与设计直接影响内饰氛围,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一大考量因素。

 

此外,人机交互信息量增加带来显示面积和交互触控操作面积的增加,会增加车辆显示触摸的成本和车身重量。一位汽车供应链人士表示:“不论是主机厂还是模组厂商,逐渐从以往的OGS、On Cell面板转向In Cell面板,原因在于对显示产品的轻薄需求。”

车载显示产品轻薄化可以降低车身自重,提高能效比;同时轻薄窄边框、高屏占比也是现阶段汽车内饰主流设计风格。CINNO Research观察,近年来为满足车载显示屏高清晰度、高对比度、低功耗、低反射率以及触控/显示功能一体化等需求,TFT-LCD In Cell显示技术在车载显示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加。

如同手机显示面板技术发展,车载显示同样如此。On Cell与In Cell均是将触控层和显示面板整合,其能将屏幕整体厚度进一步下降,变得更加轻薄。OCA只需要出现一次,用于粘贴保护玻璃和“触控-显示层”这两层结构,通过在显示层加入单独触控线路来确保触控功能正常运作。

要说On Cell和In Cell最大区别,在于触控单元/模块究竟是在“CF(滤光片)”的上面还是下面,On Cell设计的触控层放在了显示面板CF玻璃外侧,它与液晶像素之间还有一层彩色滤光片基板阻隔,并不像In Cell技术那样,将触控单元内嵌到液晶层之中。On Cell需要单独的显示驱动芯片和触控驱动芯片,而In Cell可以使用一颗TDDI芯片同时实现显示驱动和触控驱动。

简而言之,In Cell屏幕的技术最复杂,但在显示效果上的色彩均衡度上要更加优秀,由于减少了触控层与空气层后也能获得熄屏状态下更加一致的观感。“In Cell屏幕能减少面板层数与相应材料,降低一定成本。在工艺逐渐成熟前提下,In Cell屏幕逐渐在车载显示市场上量,其不但能满足窄边框和薄厚度的设计要求,而且更低反射率能让屏幕在白天熄屏下具备一体化观感,一定程度上提升显示对比度。”一名显示技术人员道出In Cell屏幕的优点。

车载In Cell如何炼成?

据了解,In Cell屏幕面板中,薄膜晶体管基板朝向液晶层的表面上设有多条相互绝缘的感应线路,薄膜晶体管基板与触摸感应层配合使得触摸面板功能嵌入到液晶像素中,降低触摸屏的厚度。

通过在第二基板远离触摸感应层的表面设置高阻膜,并将高阻膜与薄膜晶体管基板电连接。高阻膜可以将薄膜晶体管基板产生的静电即时释放,起到消除静电作用,降低触摸传感器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内嵌式触摸屏的触控灵敏度。

目前国内研发车载显示高阻膜的企业并不多,而沃格光电在高阻膜方面的研究时间比较长,据了解已经能够实现车载高阻膜国产化,并成功打入各大面板与模组厂商的车载显示产品的供应链中。

根据资料显示,沃格光电从2015年开始进行高阻膜研发,主要是为了匹配面板厂In Cell产品应用需求。当时的困难是设备、材料、工艺都需要单独开发和验证,要求方阻做到5E7~5E9Ω区间,同时需要满足高透过率光学需求。

似乎车载显示市场也正在经历着以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终端的屏幕技术升级之路,主要的技术路径是有重合的,可是细致来检阅,车载显示所面对的考验困难要更加大。缘由在于车用的零部件拥有更加严格的车规级检验,不同于消费品和工业品,该类零部件对可靠性的要求要高一些,例如工作温度范围、工作稳定性、不良率等。

高阻膜技术指标有方阻、透过率、反射率等。方阻一般在5E7Ω~5E9Ω,作用是ESD静电防护和对TP触控无干扰;反射率≤1.3%,低反射更容易实现显示屏一体黑效果。

同时,为确保车载显示屏在各种环境下长时间使用的品质,需要保证各单体的稳定性。只有经过严苛的测试才能确保车载产品在加工装配和终端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触控失灵和ESD失效潜在问题,而达到满足车载使用场景和耐久性需求。

沃格光电方面表示:“车规级显示产品相比较一般电子消费品的测试认证差异主要在于使用环境的差异和确保可靠性时间方面。消费电子的技术积累升级拓展到更加严苛的车载环境,可靠性测试的时长成倍增加,如消费品规格的高阻膜技术为240小时,而车载规格一般要求1000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测试。”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巨头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汽车行业已进入百家争鸣时代。众多自主品牌快速发展,一大批新势力造车企业涌现。以新能源汽车引领的汽车行业销量快速增长必将带动车载显示等供应链增加的增加及升级。车载屏幕轻薄化的需求势必将带动In Cell屏幕需求量的增加,相关In Cell供应链企业也将受益。

相关推荐

登录即可解锁
  • 海量技术文章
  • 设计资源下载
  • 产业链客户资源
  • 写文章/发需求
立即登录

CINNO Research 专注显示、半导体供应链研究及手机、汽车等终端前沿资讯并且定期发布各类市场报告,包括但不限于面板产业、新型显示技术、智能手机、汽车市场、晶圆市场、封测市场、芯片市场等各产业动态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