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pajyyy
作者:pajyyy
第4篇写广汽集团,似乎没有十分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又每次谈到汽车,好像脑子里最容易蹦出来的几家企业里,必然有广汽的存在。广汽集团标签:从来不是NO.1
稳字当头
广汽集团成立于2005年6月,其前身为1997年6月成立的广汽集团前身广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3月A+H两地上市,是国内首家A+H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汽车集团。自从广汽成立之日起,就从来没在国内市场真正拿过重量级的NO.1,之前没有新能源的时候,国内销量有大众和通用压轴,都是上汽系的。有了新能源之后,主角更换,想要超越比亚迪似乎也是天方夜谭。不仅是在车市,在股票市场上,比亚迪、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轮番表演,601238 始终无缘舞台C位。似乎广汽更像是汽车界的中庸代表,永远不做第一名,但是永远不掉队。从早些年的合资落地、到近些年的新能源、智能化布局,无一不是这个路线。汽车市场这几年波谲云诡、风起云涌,上汽领土持续收缩、北汽市场卖身卖地、吉利资本大快朵颐、长城业绩突飞猛进、比亚迪新能源一骑绝尘……唯独广汽集团,依旧还是他原来的样子:不出头、不掉队。另外,无论是从业务和股价走势上,广汽集团都是市场上含车量最高,含车度最纯的.打开雪球财务显示,不管是按产品还是按行业划分,广汽的含车量都在97%以上的,主流车企,两市仅此一家。这也是为何股价走势上,广汽集团的走势与汽车整车板块相似度最高的原因之一。
因此,建议那些看好汽车整车板块,又没有精力在个股上花心思研究的朋友,在下个汽车周期来临之际,除了汽车ETF之外,也可以适当关注一下广汽集团。就是这么稳的一家车企,想要写出花来,确实很难,但是我们分析企业,目的是认清企业基本面,而不是为了粉饰一家企业。一些针对广汽的研报,实在是找不到突破点,为了吹而吹,从“双子星”布局到产销体系完善、从组织变革到产品维度、从电动平台到电驱系统……这些真的是一家广汽集团的主要矛盾点吗?国内产销体系哪家不完善,产品维度都是全覆盖,覆盖面广的不能再广,电动平台几乎头部车企人手一份……虽然这些元素堆叠在一起构成了广汽的基本面,但是,要分析广汽集团,主线就三样:合资、智能化、电动化。这三样发展不到位,PPT做得再好,没用!
基本盘
在谈具体销量数据之前,先回头翻一下广汽的财报:2021年收到合营公司的股利,其中丰田57亿,本田37.1亿,如果加上其他合营公司,总计为97亿,即便是扣除各种税后,也是高于公司2021年的净利润73.35亿元的,说明自主车型,增收不增利,这个和上汽是一样的。
如果说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是上汽的摇钱树,那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就是广汽的招财猫。不同于上汽的是,在中国市场,相比美系、德系,日系车更抗揍,市场更稳定,而新能源市场,埃安战略布局更成功。国内市场,和广汽集团相似度最高的,应该就是上汽集团:
一个上海、一个广州,均有强大的地方政府背书;
一个长三角、一个珠三角,均处于国内主要经济圈;
一个大众、通用,一个丰田、本田,主要盈利均来自合资;
都是国企管理模式,上汽自主和广汽自主均为国产汽车主流品牌之一,均未实现规模性盈利。
但是,这两年两公司的股价表现却是大相径庭。同样是合资赚钱、自主研发模式,且从地理位置、政府背景、企业性质、管理形式等各方面均有较高相似度的两家企业,股价表现为何差距这么大?下面给出四张图:
这四张图为2020年1月份至2022年5月份的销量增速,均已剔除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2/3月份及2021年2/3月份数据:
1)广汽集团与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对比,除个别月份,广汽销量增速整体领先汽车行业增速;
2)广汽集团与上汽集团销量增速对比,除个别月份,广汽销量增速整体领先上汽集团增速;
3)广汽丰田与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对比,除个别月份,广丰销量增速整体领先汽车行业增速;
4)广汽丰田与上汽大众销量增速对比,除个别月份,广汽销量增速整体领先上汽集团增速;
另外:
1)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广汽与上汽的增速差值是大于广汽与行业的增速差值的,换句话说:以汽车行业作为分界线,整体上,广汽在线上,上汽在线下。
2)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广丰与大众的增速差值是大于广丰与行业的增速差值的,换句话说:以汽车行业作为分界线,整体上,广丰在线上,大众在线下。
上汽大众与广汽丰田两家合资品牌,从盈利角度考虑,又分别是两家汽车集团的最大利润源,后视镜角度看,股价分化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根据两家财报,不难发现,其实两家车企的自主品牌均属于“增收不增利”,合资作为主要盈利,然后我把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作为一个合资整体,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作为一个合资整体,拉了一下两个品牌每个月的销量占比:
其中广汽合资的那个低点,对应于上海疫情影响,如果剔除这个月数据,可以看出,国产合资车,仍旧是欧美系高于日系。但是不难看出: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的整体份额这两年在持续下滑,而相应的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的整体份额在“自主崛起”及“新能源抢占市场”等压力下,则表现出了更强的抗击打能力。至少这张图可以说明,合资车这块,广汽的基本盘还是比较稳的,这也是这两年广汽集团股价走势的那个”锚“所在。
新业务
影响车企市值除了各种混改、分拆上市等不可控因素,最大的因素就是有效销量(已经实现规模盈利的车型,及预期大概率会实现稳定盈利的车型),这是一个车企的”底盘“,除了之外,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代表的新业务进展,也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广汽集团的有效销量暂时看来还算是比较稳,但是在新能源及国产替代的持续压力之下,到底是否还可以维持稳定持续的市场占比,是个未知数,只能说有一定下滑的概率,但是暂时还未看到明确的信号。而智能化这部分,不仅仅是广汽集团一家,国内的传统车企,包括上汽、广汽、比亚迪、长安、北汽等,没有哪一家可以说自己有核心技术的,都不是什么值得傲娇的事,谁也别说谁。但长城汽车除外,本篇不展开。
既然谈到智能化,扯几句题外话,智能化必然绕不开华为,要说技术,华为在这块的核心技术以及技术量产落地的能力,绝对是国内第一梯队的。但是业务开展及发展模式,目前来看,还没有真正趟出一条路。车企不思进取的话,以互联网现有的开发能力,真的是没有任何出路。智能化这块,原来不看好华为的模式,但是现在,发现车企一个个真的是在自绝生路。比亚迪在新能源一条路上大刀阔斧、长城汽车两条路并进,新能源想要自给自足,智能化也在啃硬骨头,吉利汽车看不懂。剩下的,不是被包养,就是被包养的路上,一个个最终沦为别人吃肉我喝汤的富士康。这么看的话,之前针对华为的一些观点似乎存在先入为主、有失偏颇的地方。当下看来,华为进军汽车行业,大厂的骨头虽难啃,但成为赢家的概率不低,因为目前主机厂手里似乎没什么值钱的筹码。
囚徒困境,你不合作,有人合作,然后市场份额一步步被侵蚀,除非有能力有技术自己搞,很可惜,绝大多数车企都没有。上汽陈虹不是说过:绝不和华为合作自动驾驶,不愿做躯体,要掌握灵魂。不管你对上汽陈虹有多大的意见,也不管后来上汽到底是怎么做的,甚至以后被市场打脸。但单就这句话而言,我是100%赞成的。目前看来,新势力都在挤破头往这方面努力,传统车企,只看到一家半。然后回过头说广汽的电动化,自从2020年11月22日广汽埃安宣布独立运营以来,近两年的发展确实很快。2022年广汽产销快报做了调整,将新能源业务单独列出,对比一下2022年1至5月份国内新能源车与广汽新能源车的数据:
可以看出,广汽的新能源销量每月在1万到2万之间,而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销量每月均值大概在1万至1.5万区间。新能源汽车销量,如果单纯从销量上看,除了比亚迪一家独大之外,广汽的整体销量是领先新势力造车的。其前5个月新能源的销量增速,与国内新能源市场销量增速相比,互为涨跌。十足的广汽特性:不出头、不掉队。目前广汽的新能源主要还是依靠自主,广本与广丰即将导入全新电动品牌与车型,加快国内电动车市场开发,但是具体效果如何,不好说。之前有误判大众ID系列的前车之鉴,不敢再冒然给定结论。这部分新车周期是否能进一步带动广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留给市场判断吧。
其他
至于管理层为了造势宣传的那些石墨烯概念、千公里续航、8分钟充电之类的信息,当个笑话就好,别当真。新能源市场上如果真的出现电池领域的重大变革,技术突破要么是电池厂,要么是比亚迪,再不济选个长城汽车也比广汽的概率大。行业的重大变革,一定是某个企业技术沉淀的结果,远不是几个公式推导、几张PPT就可以糊弄的。
本文旨在针对广汽集团在汽车行业中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基本面梳理与记录,本人水平有限,文章非精勿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