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高通的“骁龙之夜”是一场以移动设备为重点的产品发布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新旗舰SoC的发布,Snapdragon 8+ Gen 1。作为其旗舰智能手机SoC Snapdragon 8 Gen 1的中期更新,8+ Gen 1遵循了高通每年发布更新产品的传统,以提高性能,并为合作伙伴在下半年的工作提供新的东西。而今年,我们看到的是高通的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
与前几代不同的是,2022年我们有更多实质性的东西可以谈论。高通已经完全更换了代工厂,从三星转向台积电。得益于此,Snapdragon 8+ Gen 1获得了一些一次性的制造收益,使他们既能提高CPU和GPU的性能,又能降低功耗。
快速看一下参数,新的Snapdragon 8+ Gen 1基本上是将原来的Snapdragon 8 Gen 1从三星的4nm产线移植到台积电的4nm产线。在更正常的情况下,这种转变可能并不引人注目,或者最多只是寻找边缘案例的有趣尝试,但对于高通的旗舰SoC来说,这件事非同小可。
虽然关于三星4nm工艺质量的官方消息和声明很少,但从非官方的角度来看,三星的4nm工艺显然没有达到预期。这对在该工艺节点上生产的芯片造成了一连串的影响,导致最初的Snapdragon 8 Gen 1在功耗方面出现了问题,而三星自己的Exynos 2200也没有好到哪里去。相反,从各方面来看,台积电的N4工艺看起来很稳定,光学收缩节点建立在台积电已经成功且性能非常好的5nm技术之上。
由于三星和台积电4nm节点之间的这种性能差距,高通正在采取不寻常的步骤,(基本上)已将其高端SoC移植到了台积电的工厂。这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需要(高通的势头很猛,且8 Gen 1一直销售良好),但对高通来说肯定是一个谨慎的举措。高通这一代面临着来自联发科的激烈竞争,其旗舰级Dimensity 9000 SoC是台积电4nm节点的主导产品。这使得联发科在与原8 Gen 1产品的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高通肯定会尽量消除这一优势。
最终,代工厂的转换给了高通一个机会,从两端改进原来的8 Gen 1,所以就有了Snapdragon 8+Gen 1。在性能方面,台积电的节点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容易提高CPU和GPU时钟速度的机会。主要的Cortex-X2现在的时钟频率提高了7%,达到3.2GHz。与此同时,A710和A510的时钟频率提高得更加明显,各提高了约12%。现在,即使是最慢的A510也能以2GHz速度运行。GPU时钟速度也有类似的提高,虽然高通没有披露具体的时钟速度,但他们已经确认8+ Gen 1的Adreno GPU的时钟比原来的8 Gen 1高10%。
但是,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高通从制造节点的转换中获得的大部分收益都被投入到降低功耗中。作为8 Gen 1的一个痛点,台积电更好的4nm工艺意味着高通在其SoC上的等频功耗大大降低。
官方宣称,高通在GPU和CPU的能效都有30%的改进。虽然如前所述,这是在等频情况下,并没有考虑到8+ Gen 1的更高峰值时钟速度。因此,现实世界的功耗降低不会像峰值那样大,但根据高通的说法,降低功耗仍然很重要。总的来说,该公司声称在“实际使用模式”下,SoC的功耗比原来的8 Gen 1减少了15%,这反过来应该会改善采用新SoC的手机的电池寿命。
除此之外,8+ Gen 1的官方规格并没有反映出SoC的配置相对于原始芯片的任何实质性变化。因此,我们仍然看到相同的集成X65 5G调制解调器,相同的Spectra ISP,以及相同的视频编码/解码块(仍然没有AV1支持)。因此,尽管今年为他们的中期更新的产品更换了新工艺节点,但8+ Gen 1实际上没有任何新功能可言。
至于SoC性能,高通官方声称,由于上述时钟速度的提高,GPU和CPU性能提高了10%。高通前不久举行了benchmarking session,该公司发布的性能模式数据与上述说法基本一致。高通的Geekbench 5结果比我们在12月8 Gen 1发布会上的benchmark结果高出几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PCMark中没有取得明显的高分。GPU性能数据也同样好坏参半,高通的一些官方结果非常接近我们最初的8 Gen 1结果,但考虑到峰值测试和持续测试在GPU结果中的差异有多大,笔者不愿意对它们进行过多解读。与往常一样,最终结果将需要通过独立的第三方测试来确定,不过从表面上看,考虑到时钟速度的提高和转向台积电后获得的散热空间,高通的说法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
最后,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将能够在今年三季度首次看到Snapdragon 8+ Gen 1设备。据高通称,许多知名厂商已经签约发布基于新SoC的手机,包括华硕、摩托罗拉、一加、荣耀和小米。
[参考文章]Qualcomm Announces Snapdragon 8+ Gen 1: Moving to TSMC for More Speed, Lower Power — Ryan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