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菊花厂在汽车圈的出镜率有点高,先是江湖号称余大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的CEO在内部会议上放出了众多石破惊天的“豪言壮语”,后有网络盛传的大众汽车收购他家的智能驾驶部门的新闻。虽然后者真假莫辨,但前者的视频却是真真切切的。下面我们先回顾一下余先生在视频中的一些金句:
“(一些)中国的车厂,包括国企央企,品牌没品牌,渠道没渠道,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体验各方面都不行,没有哪一项东西行,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他还能干过谁。”“我们的汽车BU一年花10亿美金,五六千人,(对于一些车企来说),他们的工资用日元、用津巴布韦币发,可能都养活不了。”
“特斯拉在中国最牛逼的时候,可能一个月三万多台了,我们我希望我们上来第一年就干翻、超越他们,第二年远远超越他们。”
“我希望我们的车单年销售迅速超过200多万辆,我们后面还提供更高的版本,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到五十几万的这个空间给他一把干掉。”
短短五分多钟的视频,余承东吐槽了与汽车BU合作的车企、友商小米、以及特斯拉和ABB,并盛赞了自家新车,立下“年销超30万辆”的FLAG。对此,有网友在微博吐槽称,“余总,我们知道华为家牛多,但是您也不用这么吹吧。”
作为一个“传统”的汽车人,我忍不住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哪个企业不是从一无所有发展起来的?菊花厂在创业初期不也是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品牌和渠道更是从零开始建起的吗?难道你可以成功,别人就都是废物吗?汽车行业的门槛远远要高于通信行业,人家欧美的百年老店玩了那么多年肯定不是靠吹活下来的。
2. 谁都有走麦城的时候。菊花厂的产品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大众通用的车型也不是每一个都能热销,上百个新势力也只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就算是这几个新势力也都经历过产品的失败和不断调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谁还不是几百个月大的宝宝呢?
3. 每个企图跨界打劫的人都把自己说成是颠覆者,但真正跨界成功的人有几个呢?汽车虽然是你有钱就可以造的,但是成功却不是你想成功就能成功的。
不过,他还是讲了很多大实话,智能汽车的投入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如果真的想把车里的软件大部分都自己搞,那么几千人的投入基本上只是起步价,大家可以看看大众和福特他们的软件队伍,基本上都是万人左右,而且绝对不是三两年就能出成果的。如果大家还记得当年大众MEB平台的车上市前大规模刷车的场景和不得不推迟半年的上市时间,就一定能够明白其中的酸爽并且真切的感受到OEM们自己想啥都搞没有那么的容易。
虽然经常有人拿特斯拉举例,觉得是传统汽车厂的人不行。可是如果你知道特斯拉也是熬了二十多年才有了现在的成绩,而且期间还多次有了濒死的体验,那么你就不应该去轻视任何一个能够站在这个赛场上的对手——无论他现在是强大还是羸弱,能够站着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特斯拉的架构也是从Model X、S到3一步步迭代成现在的样子,谁也没有能力一下子就成长为参天大树。而且,我们还有一点不要忘记:硅谷的人才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比拟的,一群拿着几十万美元年薪的人战斗力应该不会比平均几十万人民币的人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一个皇家空军作战指挥官找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统计学教授。他请这个教授帮忙提个改进飞机的策略,因为当时的技术非常有限,不能把飞机整体加强,只能加强一小部分,太重了又飞不起来,那到底改这个飞机的哪一部分才能最有效地降低飞机坠毁的概率呢?
教授对战斗过的飞机做了一个仔细的研究,做了一张详尽的统计图表,详细地记录了弹孔的一个分布状况,根据这个图表显示,所有的飞机都是机翼中弹最多,驾驶舱和尾部基本上没有中弹。大家觉得应该加强机翼部分,但是这个教授却说,最应该加强的地方是那些没有中弹的位置,因为那些机舱和尾部中弹的飞机根本就没有机会回来,它们不在这个样本之内。
我们的注意力通常只会关注那些已经成功的人,而对失败的人往往就不在意。举个例子,假如有500只猴子坐在电脑面前操作,让它们炒股票,前面有两个按钮,一个是买进,一个是卖出,让这些猴子随便按,一年统计一次它们的赚钱结果。如果是赚钱的就留下,亏钱的就把它PASS掉。每一年的结果肯定不是亏就是赚,所以第一年会有250只猴子留下,第二年会有125只猴子留下,第三年会有62只猴子留下,一直推到第九年的时候,就会有一只特别幸运的猴子,它连续九年年年都赚钱,它就是我们眼中特别成功的猴子。
对于那些曾经成功的人,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未来仍然会成功。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成功者的惯性。游牧民族相信自己的强弓快马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但却解决不了怎么让地上长出庄稼的问题。如果让苏炳添去参加冬奥会,肯定连个名次都拿不到。
互联网行业跨界过来的人相信互联网的思维可以应用于任何行业,但怎么造出一辆好车却不是仅靠思维就可以完成的,没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对整个行业的深刻理解,就算是图灵和冯诺依曼过来也搞不定。做手机可以成功,不等于做汽车也能成功。手机的售价虽然也有几千块钱,用的不爽换一个也没有太大损失,但一辆汽车却至少十几二万,是我们大多数人家里最昂贵的消费品,没有人会容忍自己辛辛苦苦买来车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未来仍尚未可知,无论谁都不应该去蔑视任何其他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弱点。
作者: 侯哥@Roy 专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发
编辑: 文昌@Vincent 汽车信息安全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