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2021年,智能驾驶已经全面进入量产的“深水区“,笔者对2022年唯一的期待,是告别浮躁,回归本源。为什么这么说?
2021年智驾产品力的定义常被简单归结为一些生硬的器件指标,而不是智驾系统的业务指标。
用了4个ORIN, 5个激光雷达就说智驾性能强悍,但这其实取决于你的融合,取决于你的调度设计,取决于很多软件的因素。
地图的性能好就是我的绝对精度高不高,但其实地图更多看的是匹配定位的性能以及最终的相对精度。
- 仿真测试系统最多被标榜的是查出了多少智驾的事故,但业内都知道仿真系统和现实测试的一致性才是业务最关注的。
子系统的指标当然对整体业务指标有贡献,但是过分的强调子系统指标而忽视业务指标的作用,是当下媒体定义产品力的一条“歧途”。如果2022年,企业或者媒体将竞争力的评价聚焦在核心的业务指标上,那对行业的影响才能回归“正途”。
2021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TOPS之争。大量的人工智能芯片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连我家人都快知道TOPS了,TOP+TOP+TOP就非常的TOPS(加倍的顶尖),在芯片领域,九章智驾的苏老师的评论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现象,一开始大家都只关心芯片自身的指标,而把软硬件一体设计带来的业务提升认为是旁门左道,但最近大家都开始重视软硬件一体设计了。
关于TOPS的真实含义,笔者在一篇专栏讨论中很详细的讨论了这个问题 - 《殷玮:真真假假的TOPS-不要太较真了》。
其实芯片要发挥其业务价值,除了理论算例外,还要考虑算法实现(业务实现)、内存带宽、温度、功耗等很多因素,是软硬件一体设计的结果。因此相比TOPS出现了FPS的评价标准,这种标准仍然不够严谨,因为不同软件算法的实现,其性能仍然会有差异,但是相比TOPS已经是一种不小的进步,行业开始关注业务真正需要的指标。
这个转变背后其实是有必然的客观规律,都源于“摩尔定律”的逐步失效。无论是汽车,还是更加广泛的手机和电脑,考核的重心从硬件指标向业务指标转移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如果你经常购买电子产品,这个感受会非常明显。过去,产品性能的提升往往只和硬件性能的提升挂钩,大家都会谈论CPU的算力翻了多少倍,很少去关心你拿电脑或者手机做什么。
而这两年,伴随摩尔定律的逐渐失效,我们看到芯片更多的开始为业务做特化。苹果的A15就是个典型例子,其不只是宣扬自己5nm工艺制程,而更多讨论了其180FPS的业务测试结果以及15%的功耗降低,还有为适应手机业务和功耗而增加的对定制加速器的描述。
科技巨头们都在调整自己的产品设计逻辑。当下,通过提高单元逻辑电路的密度已经逐渐开始不奏效了,必须放弃通用化,为业务量身定做硬件,才能给产品性能的进一步提升留出空间。基础科学倒逼着产品思维的调整。
在汽车领域,特斯拉、地平线等涉及智驾业务又兼具芯片设计公司,其实也已经看到了这点,两者在TOPS上其实并不出彩,但其算力的考虑综合考虑了业务(网络模型的实际需求)、对内存带宽、功耗等做了适配性的设计,单位功耗内的业务成果输出频率(FPS)都非常的高。这是一种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考虑,也正是因为坚持这条路不偏移,因此才有了不小的发展。征程3和刚发布的面向高阶自动驾驶的征程5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特别是征程5,可以说,其是同期ORIN的真正对手。
对于智驾系统而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感知可以给到下游融合、规划、控制的信息实时性和丰富程度,因此FPS关注的在精度有保障的情况下的平均处理速度才是真正被需要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的理念总算在行业竞争维度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对于行业智驾产品力的提升是指导性的。
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把正确的尺子,尺子不只用于度量,其更反映了思想,这把尺子不一定要精准,但一定要指导正确的方向,芯片如此,软件,中间件,传感器,控制器亦是如此。2022年我如此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