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30年以来最强的一场火山喷发,希望这不会是连串剧烈地质活动季的开端。
“火山‘灰柱’直径约5千米、高约20千米,笼罩在火山上空,看上去蔚为壮观。”
前天晚间,汤加当地媒体这样形容近在咫尺的这场火山喷发。
1月14日,在几乎没有显著征兆的情况下,位于南太平洋地区,靠近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Hunga Tonga-Hunga Ha'apai),重新喷出了岩浆。
而原本在1月11日,它已经结束上一轮的喷发活动,转入短暂的“休眠”状态。
▲1月14日,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重新喷发之初的状况
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多年来一直处在间歇的小规模活动状态。2020年初以及去年的12月份,都曾有过小规模喷发。
由于已经是见怪不怪,所以在14日喷发之初,汤加当地媒体乃至于整个地区的防灾机构,都没太当回事。
当烟柱最初腾空而起之时,当地媒体还在用“蔚为壮观”(spectacular)这样极其正面的形容词,来描述的喷发的景象。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那些位于波利尼西亚岛群上的国家来说,旅游观光是其维持国民收入的重要支柱。
新冠肆虐已整整两年,在全球旅游产业的严冬中,类似汤加这种经济支柱主要靠旅游观光的岛国,如果近海某无人岛上能够来这么一场持续的、具有“观赏性”的小规模火山喷发,对提振整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可谓意义重大。
▲14日傍晚的喷发状况。照片摄于约10公里外
但事与愿违的是,就在15日的上午,火山的喷发活动突然转为剧烈。
01、一片狼藉的汤加
根据定点于该地区上空的风云四号B星、风云二号F气象卫星拍摄到的画面,从当地时间15日早晨7点开始,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开始猛烈喷发。
从早晨7点到中午12点,喷发现象主要分成三波。其中尤以发生在正午前后的第三波为剧烈。
根据中国气象卫星拍摄到的连续云图画面,自15日早晨7点起,以阿哈阿帕伊岛为中心,火山喷出的气体和烟尘凝结不散,形成了一朵顶部高度超过2.5万米,半径达到80公里的巨大冠状云。
距离洪阿哈阿帕伊岛约60公里的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也被覆盖于其下。
根据努库阿洛法当地居民在社交媒体上的描述,15日中午的最大一波爆发,伴随有剧烈的爆炸声。其酷似持续不断炸雷声的巨响声,即便在60公里外的努库阿洛法仍清晰可闻。
大喷发也掀起了海啸。
下午13点,在第三轮喷发的巨响结束后约1个小时,汹涌的波涛冲上了努库阿洛法,迅速淹没了沿海的一些房屋、教堂和其他建筑物。
15日傍晚时分,火山灰也开始在汤加全境内纷纷飘落。
▲汤加居民发表在社媒体上的海啸视频截图
此前,网上曾谣传“喷发导致汤加全国失联”,但就今天上午(16日)的所见,这种描述显然太过夸大了。
不过,汤加王国的现状,确实可以用“不容乐观”来形容——
15日午后,海啸席卷了各岛,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剧烈的火山喷发,还引发了严重的大气层内电离现象,严重干扰了周边上百公里的无线电通讯。
此外因海啸和持续的海底地震,汤加沟通外部的海底光缆也正处于极其不稳定的状态。目前,时断时续的卫星中继通讯,是该国仅有的较可靠的对外沟通渠道。
而考虑到火山喷发活动仍在持续中,国际社会暂时难以对汤加其展开有效的援助。
02、喷发威力到底有多大?
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是高度活跃的汤加-克马德克群岛火山弧的一部分。2014年底至2015年初,该火山就曾发生过一系列中等规模的喷发。彼时,一度曾造成国际航线绕行汤加上空。
▲洪阿哈阿帕伊岛去年11月的状态
去年12月20日,该火山再度进入活跃状态。
持续的小规模喷发以及流淌出来的岩浆,一度使得洪阿哈阿帕伊岛的面积翻倍,从略超过0.3平方公里,扩大至0.65平方公里。
火山喷发喜提疆土扩张“”,曾是去年末汤加当地的热点话题之一。
进入2022年以后,火山口喷出的烟尘开始不断减少,并于1月11日完全停止。
当时各方曾错误地认为,这座无关紧要的火山,又再度转入“休眠”状态。
关于15日午前那一系列喷发的规模,起初,各国监测机构曾综合地震台网以及气象部门大气检测数据,普遍认为在略超过VEI 5级(VEI为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的缩写)的水平上。
这大致类似于1980年,美国圣海伦火山喷发的规模。
▲1980年圣海伦火山喷发,标准的VEI 5级
和所有VEI 5级以上的火山喷发一样,洪阿哈阿帕伊岛火山15日午后大喷发产生的冲击波,在极短的时间内扫过了全球。从当天早上7点到中午12点,我国各地的气象站都记录到了短时间内地球大气的剧烈震荡活动。
然而考虑到喷发尚未结束,目前也有机构认为,后续的喷发规模,可能会进一步增大,直到准VEI 6级水准——类似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规模。
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未来也不能排除“达到VEI 6级的水平”,即类似于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事件。
03、火山喷发对我们的影响
近年来,碳排放问题一直是各国在全球气候合作中扯皮的重点,但抛开各自的政治立场和中长期累积导致的缓慢影响,事实上超级火山的突然喷发,才是在短时间内能对地球气候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关键。
火山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冲击,可以从下面几项数据中窥见一斑:
以1991年6月的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为例,那次喷发活动曾经将至少2000万吨二氧化硫,以及大量火山灰送入平流层。
在此后的1年间,全球平均气温因此下降了约0.5摄氏度。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准VEI 6级
根据地质研究以及对极地冰层钻探样本取样分析,在过去一万年间,威力达到VEI 6以上的火山喷发活动,共计发生过52次。平均大约200年发生一次的程度。
VEI 6以上规模的喷发,能对全球气候造成显著的影响。例如1815年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事件,就造成了1816年这个著名的“无夏之年”。
相对的,威力小上很多的VEI 5级喷发,频率则整整高出一个数量级。至于类似洪阿哈阿帕伊岛、皮纳图博火山喷发这类的准VEI 6级活动,仅20世纪以后已经发生过至少3次:
1902年10月危地马拉的圣玛利亚火山爆发、1912年6月美国阿拉斯加的诺瓦鲁普塔火山爆发,以及1991年6月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
简而言之,类似的VEI 5级或者准VEI 6级喷发,虽然已能够对全球气候气候产生影响,但并不足以颠覆我们目前的生活环境。
不过,我们依旧应该警惕喷发活动在后续的扩大化。
▲描绘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事件的新闻画
例如1883年的喀拉喀托火山喷发事件,最初的爆发始于当年5月20日,但号称“2500公里外仍清晰可闻”的大爆发,则要到当年8月26日以后才会出现。
同样的,喷发规模达到VEI 7级的坦博拉火山爆发事件,也是在最初喷发一周以后,才达到顶峰的。
尽管我们暂时难以预测其后续发展,但可以确定的是,15日的大爆发至少已经永久改变了当地的地理——
洪阿哈阿帕伊岛的主体结构,目前已经完全崩解。
根据15日夜里,掠过该岛上空的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回的雷达成像照片,这座原本面积约0.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49米的火山岛,其主体部分已不复存在。
目前残存在水面上的部分,仅仅数千平方米而已。
对于身处火山近处的人们,这可能是一件大好事。
由于喷发主体已经转入水下,汤加王国以及其周边岛屿,得以免遭大量具有直接杀伤力的火山碎屑的洗劫。尽管海啸以及喷发引起的暴雨,是几乎逃不掉的劫数。
由于距离遥远,且海啸因地理问题难以直接波及,所以南太平洋上的这一“炸”,暂时对我们来说只不过听个“响”。然而,基于地质活动的不确定性,我们仍旧应该对其后续发展保持警惕。
还记得国家商务部去年末的“屯粮”建议么?
当时,许多人将其理解为某些重大国家行动的先兆,并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在网上掀起一轮“狂欢”。而随着万里之外南太平洋上传来的惊雷,其旨在防微杜渐、加强民间防灾能力的真实意图已经无须再言。
微信号|汽车公社 C次元
作者:查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