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星链早已前科累累。
“如果他们对我们不爽,他们可以把我们的卫星(全都)击落,这可不好……中国可以做到这一点。”
几年前,伊隆·马斯克为了向外界推销他那1.2万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星链”(Starlink)网络的“宏图大计”之时,曾祭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四处“碰瓷”制造热度。而上面这番话,就是其于2016年11月在接受美国《商业内幕》杂志采访时放的“嘴炮”。
一语成谶。因为5年以后,随着星链系统的卫星,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逼近中国的载人空间站核心舱“天和”,玩起了货真价实的太空“碰瓷”,大家也确实生出了将他那一地摊的卫星全部“扬了”的心……
01、星链碰瓷“天和”
就在几天前,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以极其罕见地以普通照会的方式,向联合国秘书长通报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恶行:该公司发射并规模部署的“星链”低轨道星座系统所属卫星,在最近5个月内,曾经两次异常接近中国空间站,迫使中国空间站不得不采取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正式递交这种照会,于外交层面上基本属于“拍桌子”了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迄今仍奉行“安静外交”政策,强调建设性和有效的幕后接触,通过和平方式处理和解决各类争议。而本次居然一反常态,以外交照会的形式揭发一家私营企业的恶行,某种程度上已近乎于拍桌子。
从中方提交的照会文件以及官方披露的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还原出两次异常接近事件的经过。
今年5月16日至6月24日,星链-1095卫星因未知原因,从555千米轨道上,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并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
7月1日,我国空间预警系统判定:星链-1095卫星会与天和核心舱出现近距离接近状况。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被迫于当天晚上启动推进装置,主动进行紧急避碰。
本以为是一起偶发事件,但未曾想到的是,仅仅不到4个月的时间,类似的情况又给你再来了一遍。
▲天和组合体目前的状态
2021年10月21日,我国空间预警系统发现,星链再次异动,2305号卫星出现连续性的轨道机动。鉴于该卫星的机动策略未知,且暂时无法评估轨道误差,为确保在轨航天员安全,“天和”于当日再次启动推进器,实施紧急规避机动。
根据SpaceX公布的数据,单颗星链卫星的重量约为260kg。而目前在轨运行的“天和”与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组合体,如果算上3名宇航员与此前由天舟二号转运的物资,在轨总质量超过40吨。
0.26吨的卫星,“异常接近”这个超过40吨的庞然大物,看上去颇有几分“自行车别大公共”的味道。然而在近地轨道上,即便是几克重的卫星碎片,也能对其他在轨航天器造成严重损害。
1983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轨执行任务时,就曾在一侧舷窗上发现一道数厘米长的裂口,被迫提前终止任务返回地面。NASA事后的分析认为,导致舷窗破损的原因,是“挑战者”号遭到了一块直径约0.2毫米,重量仅几十毫克的航天器涂料碎片的撞击。
考虑到最糟糕的情况,假如我们没有及时发现这两次异常接近事件,而最后星链-1095或者星链-2305竟然与“天和”发生了碰撞。那么,纵然美国的卫星因为悬殊的质量而粉身碎骨,但我们的核心舱也必然遭到重创。而留守其中的中国航天员,想必也是恐怕凶多吉少。
太空站核心舱被撞毁,可谓天大的事。而若是还有航天员因此丧命,那就是塌天的大事了。
航天员,从来就不是一般人。若以位于海平面以上100公里高度的卡门线作为基准,那么迄今为止全世界有幸越过这条线的人,也不过刚过六百之数而已。
无论是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成员,还是欧空局、NASA或者俄联邦航天局的太空人,执行太空任务的宇航员,无一不是地球上这70亿人类中的英杰。在任何一次太空任务中,参与并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员,都是人类事实上驻在外层空间的使节。
可以想见,任何一个太空项目,如果出现了宇航员伤亡的极端状况,都必然对全社会的心理造成严重冲击。无论是否是项目本身的原因,都难逃取消或者“冻结”的命运。例如2003年导致7死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事故,便是促成整个航天飞机项目遭废弃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这两次并未造成实际后果的异常接近事件,引起了我国官方、乃至于大部分国民的震怒。而更加讽刺的是,这两起恶劣事件发生的当口,美国政府还在大言不惭地攻击俄罗斯“制造的太空碎片威胁国际空间站”……
02、极其恶劣的“占坑”行为
“有能耐你也去占啊!”
两年前,笔者曾在航空航天港论坛与人交流时,谈及星链项目随意占据轨道资源的问题。然后就有马斯克的铁粉蹦出来,理直气壮地放出了此话。
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将人造地球卫星1号送入轨道起,直至2017年。在这60年时间里,各国因为太空计划、导弹试验、以及各种意外,在环绕地球轨道上留下了约3.65万个大于10厘米的小型物体,其中包括超过4500颗已经报废和仍在使用中的卫星,巨大的国际空间站,以及尚待装配拓展舱的中国空间站。
此外,还有约90万颗大小在1厘米至10厘米之间的残骸,以及推测总量不小于1.28亿的,小于1厘米的碎片,游荡在外层空间。这些碎片或者来自失败的太空任务、或是各国的反导、反卫星试验的残留。
而这一些,已经是相对小心谨慎使用轨道资源的结果了。
前人谨小慎微,后来者马斯克却并不太当回事。由其参与构想的星链,走的是低成本路线,单颗卫星设计寿命仅5年,发射采取批量模式,通常以60颗一组的方式打包送入轨道。马斯克公开表示过,无所谓个别卫星突然失效或者损坏,当系统内失效卫星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直接补射一批就是了。
以2019年5月23日发射入轨的第一批60颗卫星为例,发射入轨至今已有26颗坠入大气层烧毁,另有8颗发生了显著的轨道变化,疑似失效。仅仅2年半时间,即卫星设计寿命的一半时间,目前仍旧在轨处于工作状态的仅剩下26颗而已。
对于到寿卫星的处置问题,SpaceX看似有着详尽的解决办法。每一颗星链卫星,都安装了一套霍尔推进器。根据计划,在发现卫星故障或者寿命即将期满时,SpaceX的地面控制人员会启动推进器,将卫星送入大气层销毁。此外,霍尔推进器还能帮助卫星进行有限的轨道机动,对于调配星链系统的星座布局,有一定的作用。
这个措施看似完善,实际执行中却总是遇到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首批60颗卫星中,迄今已有8颗处于失效状态。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卫星采用低规格商用部件,不如正规航天器那么耐久以外,外层空间遍布的高能粒子辐射,也是原因之一。由于星链卫星过于强调低成本,本身尺寸又不大,势必导致其无法和正规卫星一样,部署完善的屏蔽防护。单粒子故障这种航天器的“牙疼”问题,想必对其也是家常便饭。
由于屏护较差,随着在轨时间的增加,在高能粒子的反复轰击下,卫星内元器件出现永久故障的概率弊端积累。最后,无论损坏的是故障检测装置、与地面的通讯控制系统,或者是推进器本身,都必然会导致卫星的失效,成为了在轨运行的太空垃圾之一。
当然,除了技术上的问题外,人为因素也是星链目前横冲直撞的主要原因。早在首批星链卫星上天后不久,欧空局管理下的气象卫星“风神”为了紧急规避星链-44卫星的异常接近,就被迫以额外消耗推进剂牺牲在轨寿命为代价,主动进行规避机动。
SpaceX事后对此的解释是:该卫星当时正在测试轨道自动脱离(进入大气层自毁)技术。
截至今年11月,星链已在轨部署超过1700颗卫星。而已经被披露出来的与其他航天器异常接近事件,已经有3起之多。所以请设想一下,假如4.2万颗卫星全部部署到位,届时,近地轨道上又会开启多么精彩纷呈的一场太空碰碰车大赛?
想必在不断的碰撞中,轨道上的碎片数量将在短时间内以指数级增长。随后,大量的碎片将在惯性和引力的作用下,汇聚成几条主要环带,并在太阳的光芒下熠熠生辉……
事实上,把大量卫星打上轨道去“占坑”,这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技术。
2018年6月,印度曾就以其60年代水准的PSLV-C37火箭(近地轨道载荷仅3.25吨),执行了一次104星入轨的任务。而中、俄以及欧洲,都已研发相似技术,可以随时部署与星链类似的分布式全球通讯用星座系统。
而阻止各太空强国仿效星链的根本原因,除了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上无此必要外,更有一种基于责任感的,以及顾忌自身“吃相”的心态。
毕竟谁也不愿意有朝一日,自己的子孙在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仰望星空时,有人会指着天上熠熠生辉的光环吐槽——这就是你爸爸/爷爷当年干的好事!
最初的“星链”计划,打算用12000颗通信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组成一个庞大的星座系统,以解决地球上绝大部分区域高速上网的问题。
星链计划部署的星座系统,其早期布局分为三层:
第一层,7500颗卫星(V波段)部署在34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
第二层,1440颗卫星部署在550公里高度;
第三层,2825颗卫星(Ku波段与Ka波段)部署在1110公里高度。
到了2019年10月,美国再次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申请,把“星链”卫星的总数扩大到42000颗。
42000这个数字看似巨大,但只要轨道高度布局合理,理论上也不至于对其它航天器造成太大影响。电影《地心引力》中,稠密的太空垃圾云将整个国际空间站撕成碎片的景象,毕竟只是电影的演绎。
而且根据SpaceX的规划,全部卫星都会避开距离地面360~430公里的高度,因为这里是载人空间站所处的圈层。在必要时,空间站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进行规避太空垃圾的机动。
然而在“天和”最近所遭遇到的两次事件中,SpaceX显然都未遵守此前对外发布的规划。其卫星随意机动切入空间站轨道,事先毫无计划性,也并不主动向相关方进行通报和预警。
外层空间属于全人类,这是当今全世界的共识。归根结底,纵使我们的技术已经允许人类随意进入轨道,飞向整个太阳系甚至更远的地方,我们也许需要跨过自家的门槛,才能迈向“星辰大海”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随着相关新闻的发酵,海外媒体已经开始注意到了中国舆论对SpaceX甚至马斯克本人的声讨。而且这一次,海外媒体居然一反常态,包括常年“阴间”中国一切的BBC在内,在对该事件的解读中秉持了客观到反常的立场,而没有按照惯例绞尽脑汁设法抹黑中国的一切。
虽然我们早已经不在乎欧美媒体的态度,但这一状况至少也从侧面说明了各方对SpaceX这一系列“碰瓷”行为的看法。
美国是《外层空间条约》的签订方,该条约规定并约束所有缔约国,在外层空间的行动准则。所以美国政府对于约束本国公司遵守该条约,有着理所当然的义务。
任何国家和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漠视他国太空资产的安全,更不能对别国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侵害。因为太空是属于生存在这颗星球上的全体人类的,而非是伊隆·马斯克之辈为所欲为的游乐场。
微信号|汽车公社 C次元
作者:查攸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