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车联网的趋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就意味着作为底层技术支撑的汽车系统主战场也将会在未来逐步向此迁移。
智能汽车外溢给了科技公司机会
目前,汽车正向着[新四化]发展,汽车工业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大变革。能源结构的转变,让造车可以绕过发动机等三大件的传统技术壁垒。
软件定义汽车几乎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科技互联网巨头恰恰在软件、算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算力、数据、AI、5G融合催动下,汽车行业迎来新的产业周期,智能汽车外溢为智能化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单元。
随着汽车硬件和软件的变化,汽车制造传统的供应链也势必随之生变。
当前来看,对于未来汽车所需要的智能技术,传统的供应商没法提供,或者提供的技术级别不够。
而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提供的都是高阶技术,更符合未来汽车智能化的需求。
基因不同决定了BAH不同的侧重方向
阿里从城市大脑切入城市交通管理市场,提出[全域交通]解决方案,而华为则基于ICT优势进入智能交通领域,自主研发核心硬件产品。综合来看,阿里的优势在云端和内部生态,华为的优势在于硬件。
百度具有[车-路-云-图]的全栈基础能力,且在拥有智能交通全产业链覆盖的优势,并且借助百度地图等平台级应用,具有很强的C端触达能力。
阿里在云计算领域处于国内头部地位,意味着已经掌握对云、边、端等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调度的主动权,相当于曲线提高了操作系统的效率。
百度和华为各自面临着困境,寻找新故事的动力无疑更足,在智能汽车赛道破釜沉舟的可能性也更大。
反观阿里,两者都不太需要亲自下场造车,或是像百度华为那样重仓自动驾驶技术,这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阿里依托云端优势,在智能交通业务和车路协同领域也有一定覆盖;
华为主要依靠自研硬件产品,以产品走渠道方式来拓展行业市场。
百度凭借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势,系统性提出ACE交通引擎解决方案。
打造汽车系统下的全面布局
目前已经站在了聚光灯下的当属百度Apollo系统、阿里AliOS以及华为鸿蒙OS。
与一般的零部件供应商不同的是,华为与整车企业的合作采取了Huawei Inside模式。
华为将为合作车企提供包括1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5大智能系统(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以及激光雷达、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华为和百度的基本逻辑其实是一致的,即前期更多地战略导向还是切入B端市场,通过强技术突围打造壁垒,重构整个产业链生态,从而走技术赋能的路线。
华为目前已经重度合作了极狐、赛力斯等几个品牌,不仅是在智能化方面的软件解决方案全包,甚至是连激光雷达等Tier1硬件也包圆儿了。
在过去几年里,百度已经先后研发出了大量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因此百度希望可以帮助汽车制造客户加速在智能软件上的整合以及升级。
百度APOLLO在全球范围内有众多合作伙伴,除了汽车领域的金龙客车以及将要合作的江淮、北汽等,还有包括微软、TomTom、博世以及一流高校等。
今年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集度汽车],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近期百度Apollo发布[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出纯视觉感知的高级别自动驾驶产品。
新车将率先搭载全球首个[云端智能无人泊车系统](Cloud AVP),在特定场景下具备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电商以及背后的金融仍然是阿里巴巴最主要的商业模式,进入汽车行业只是辅助角色。
从汽车智能操作系统入手,一是因为阿里有较强的服务整合能力,二是阿里具有独立开放的操作系统。
反之,前途无量的智联网汽车市场,也将反哺给阿里更有黏性的用户和更丰富的消费场景。
结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看互联网公司和传统车企能合作到什么程度。互联网公司擅长软件,硬件方面需要依赖车企。目前,互联网公司与车企的联合造车运动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仍有很多未知数。
作者 | 方文
部分资料参考:
《百度、阿里、华为,汽车系统的差异化角逐》
《逐鹿智能座舱:百度、华为、阿里们如何排兵布阵?》
每日商报:《华为、小米、百度、阿里……大厂造车是下一个“智能手机”?》
雷锋网:《巨头造车,BATH 为何难达共识?》
TMT新观察:《互联网造车风起,百度阿里华为入局能提供和获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