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IC修真院是做IC人才培养的。
与隔壁IT行业不同,IC的入行门槛很高,以前端设计为例,至少是一本及以上学历理工科专业学生,还需具备数电基础和verilog基础。
在IC设计培训这件事上,是喊不出“三个月零基础速成”这种口号的。
可即便门槛这么高,行业利好、人才短缺、薪资飙升这些关键词,仍然促使着一批又一批的人转行IC。
试问,谁不想日子过得更好一些呢?
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转行IC是IC设计上游行业,而非下游制造封装测试等工作,两者无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工作内容,都有很大的差别。
那么问题来了,都是哪些人正在转行IC呢?
1000+的问卷
这里以IC修真院于某平台插入的问卷数据为参考,数据量为1000+,基本上囊括了目前转行群体的所有模型和典型案例,暂且可以作为转行白皮书参考。
先说学历,硕士占六成以上,显然说明了转行的学历门槛,本科也是有的,目前行业人才短缺,比起前些年的学历专业硬性门槛,现在只要知识技能扎实,本科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可能有人问了,怎么还有大专呢?数字方向是本科以上,模拟版图相对门槛较低,企业是接受大专的,所以学历相对较差但仍想转行IC的同学不妨以版图入手。
再说学校,学校的范围就很广了,上至C9高校,下至不知名大专,清北的硕士肯定转的是前端设计,大专的同学自然学的是模拟版图。
最后说专业,说到专业不得不提“生化材环”四大天坑,这里就不展开讲天坑专业为何是“天坑”了,只看结果的话,除开集成电路及电子类相关专业,确实是这类专业的同学更倾向于转行,且材料占比最多。
至于为什么材料最多,可能跟部分材料专业的同学本身就是微电子学院有关吧,这个之前有讲过原因。(为什么学微电子的都怕掉进材料的坑?)
当然,下面这张表更细一些,你会发现,材料这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很高,至于为什么这么高,相信材料人冷暖自知。
从数据上看,你会发现IC转行的门槛颇高,六成都是硕士;你会发现IC转行的院校平等,985硕士和双非本科都可以转行;你会发现那些四年读完即入坑的苦命专业。
但转行的目的呢?其实是有的,在问卷结尾会留有这样的问题:你因何转行?一句话概括目前学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目的还是存在代表性的,有两个答案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想法:
1、当前没有方向;2、目前工资太低。
三则学员故事
数据归数据,只是从群体的维度说明“占比”,但具体到某一个人身上,自然故事各不相同。
1、李雷是个211材料硕士,在校成绩一般,所幸材料好发文章,毕业还算顺利。毕业后顺利进入上海一家Fab厂,虽然对外是叫芯片制作公司,但李雷觉得“厂”更为贴切。
日夜倒班、辐射大、工作基本与设备绑定、一天只有中午吃饭和晚上下班可以接触手机,这样的工作,似乎连那些进了化工厂的同事都不如,李雷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一次同学聚会上,突然从别人口中知道了IC设计这条路,转行的念头便在他的心底生根发芽。
再后来便是了解行业、自我评估、报班学习、成功就业一连串的事情了,经过六个月的学习,目前成功在苏州某公司担任IC设计工程师,薪资是之前的两倍。
2、张伟是个双非硕士,专业比较复杂,本科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硕士跨考了软件工程,但他很清楚,自己硕士期间的学习很难让自己在当下已经卷的厉害的IT中拿到满意的工作。
因为读研期间接触过一些FPGA的项目,所以张伟的转行目的很明确,就是FPGA工程师。
现实很残酷,两个月的简历海投,全都石沉大海。重新审视自己之后,他理解了一个事实:即便行业缺人,那也是宁缺毋滥的。
项目深度不够,知识掌握不足,都是失利的原因,转行哪有不需要努力的?
至于来到IC修真院学习,就是歪打正着的选择了。张伟最终在某IC独角兽西安分部就职,拿到了18K x 16的offer。
3、小周呢,只是个普通二本毕业的本科生,专业是电子信息工程,其实学校里到底学了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只是在找工作的时候觉得能上班就够了,岗位是硬件测试,工作内容跟电子信息关系不大,就是测测笔记本的散热而已。
疫情的时候赶上公司裁人,虽然没有落到他身上,但小周心想:真的被裁的话,那真得很难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了。
小周给我们写的小作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怕温水煮青蛙,怕后面自己更加被消磨殆尽,思虑再三之后,我决定转行。
这是他当时做决定的心理状态,也是很多个“小周”目前的状态,小周学历上吃点亏,不过还是拿到了年薪二十多万的工作。
三个普通却又典型的例子,足以代表大多数人转行IC的心态,当然还有比较夸张的,例如中科院的硕士,华科的博士,但并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结语
想转行的人很多,能够勇敢踏出脚步的人却很少。
等待风口的人很多,能在风口起飞的人却很少。
转行不易,希望转行是诸君深思熟虑的结果。
IC设计的门槛就在那里,行业薪资和职业发展也都已经一目了然,只要你真正下定了决心,明确投身IC行业的念头,能够沉下心来搞技术,那你势必会实现最初所憧憬的美好。
长风破浪会有时,愿诸君大鹏一日同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