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iPhone什么时候才能剪掉刘海?」「iPhone什么时候才能用上屏下指纹?」这些一年一次的问题一样,续航是每一代iPhone必须面对的难题。尽管苹果每年在发布会上都会标榜自己的手机电池续航提升了XX%,现在可以持续用XX小时,但在iPhone诞生这14年以来,依旧没有一台iPhone能像Android手机一样,在不影响功能与性能的情况下稳稳地做到两天一充。「一天一充按时回家」也成为了大家为iPhone贴上的固有标签。
不过前段时间发布的iPhone 13系列,似乎为iPhone的电池与续航带来了一些「新概念」。根据The Verge的测试,在软件硬件的共同协作下,全新的iPhone 13系列在电池续航方面已经登上了全新的台阶,从最小的iPhone 13 mini到最大的iPhone 13 Pro Max,每一款iPhone 13的续航时间都得到了升级。即使是续航时间最拿不上台面的iPhone 13 mini,续航时间也超过了iPhone 12。
当然了,即使iPhone 13系列采用软硬协同的电池技术实现续航的「下克上」,但与Android同行相比,iPhone的续航始终要略逊一筹,电池续航能和Android旗舰同台竞技的iPhone手机,依旧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
不过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同样是旗舰手机,iPhone的电池就非得和Android手机反着来,「充电两小时通话五分钟」呢?
我们对手机电池的要求是什么?
在试图分析苹果电池续航时间之前,我们不如从用户的角度,想想我们对手机电池有着怎样的要求:
首先,电池容量要尽可能地大,最好能有个5000-10000mAh,一周只用充一次电。其次,电池一定要轻,手机整体重量最好控制在200g以内。除此之外,电池充电时间必须要短,5分冲充50%是及格线,30分钟内一定要充满。最后,电池体积不能太大,不能破坏手机的手感。
考虑到现在民用电池技术的发展水平,满足上述所有条件的电池似乎还只停留在PPT阶段。相比之下,我们对手机电池的要求大致可以简化成两个方面:续航长、充电快。一般的Android手机选择以堆电池的方式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并用高功率快充缩短手机的续航时间。但随着用户对手感越来越重视,点对吃对手机手感的影响只会越来越明显。举个例子,今年iPhone 13系列四款手机都增大了电池,但对应的手机重量也出现了明显地提升,让手机「没有充电宝、胜似充电宝」。
不堆电池怎么提升续航?
那如果我们不堆电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延长手机的续航时间呢?iPhone 13 Pro系列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方向。虽然iPhone 13 Pro的电池续航时间有不小一部分是靠大电池换来的,但从概念来看,iPhone 13 Pro软硬协作延长续航的做法也值得其他品牌学习。
想延长电池续航时间,不外乎开源节流这两个方向。开源指扩大电池容量,比如说2800mAh的电池提升至3000mAh,这点大家都会做。但要说到节流,即使我是个不折不扣的Pixel手机粉丝,但iOS的「节流」技术确实值得一众Android手机品牌共同学习。
首先,苹果引入了LTPO屏幕与可变刷新率的技术。可变刷新率,或者说VRR,这项技术在Android手机中并不新鲜。但由于Android手机无法实现软硬件的统一,手机系统更多地还是根据前台运行的软件来决定是否启用高刷新率,VRR的范围一般也是60-120Hz。
但iPhone 13 Pro系列的可变刷新率下限低至10Hz,再辅以系统层面的软硬配合,iPhone可以理解并预判用户的操作种类,近乎实时地在10Hz与120Hz之间变化,在不影响续航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将120Hz用在交互动作上,从而延长了整体续航时间。
其次软硬协作也意味着iPhone拥有更出色的资源调度算法,运动记录等背景任务调用协处理器,游戏等前台应用调用GPU、相机等运用AI的应用调用NPU,更智能的任务调度算法让iPhone可以用最低的资源完成任务,从而降低手机的整体功耗。再加上iOS极为严格的后台管理机制,iPhone 13成功书写了iPhone自己的续航神话。
快充不能缓解续航焦虑
尽管我对iPhone的续航时间赞赏有加,但不可否认的是,与Android手机的快充相比,iPhone的充电技术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时期应有的表现。在Android手机17分钟充满的2021年,iPhone不仅充得慢,而且还分分钟会因为过热而变得更慢,这样的表现显然是不合格的。很多人会说这是Lightning接口的问题,但现在就连iPad mini都换上了USB-C接口,苹果只要愿意更换接口,完全有能力实现更高功率的充电。
我认为苹果快充的真正瓶颈,来源于苹果对MFi体系的不舍。自iPhone 8发布以来,无线充电成为了iPhone充电的核心。在Qi无线充电的理念下,只要手机每时每刻都在充电,那自然不需要高功率快充。这不仅给了苹果不发展快充的理由,更给了苹果发展MFi充电生态的空间。只有在认证的充电器上,iPhone才能拥有「高达」7.5W的无线快充,想体验15W充电,更是需要购置专门的MagSafe充电器。在我看来,这就是苹果在充电领域傲慢的体现。
尽管我不认可「苹果快充」的做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对「快充」的看法其实也与苹果类似。快充可以缓解续航焦虑,但快充从来都不是解决续航焦虑的终极办法。我们之所以外出时要带移动电源,担心的并不是「充电要两个小时」,而是根本没有充电的地方。我非常喜欢那些只需要十多分钟就能完成整部手机的快充技术,但考虑到我不可能在手机快没电时专门去找能给手机充电的插座和充电器。
能解决续航焦虑的从来都不是快充,而是更长的续航时间。汽车加油比充电快,但再快的加油速度也缓解不了纳智捷车主的续航焦虑。手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研发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改进快充对用户体验的提升远不如提升续航来得明显。
总结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苹果来说,根本不存在「研发资源有限这种前提,之所以不提升快充功率,说到底只是苹果还没想好如何利用快充的新兴市场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与势力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iPhone 13系列手机出众的续航表现确实给一众Android手机品牌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堆电池的同时软硬两手抓的Android品牌未来能创下怎样的续航神话,相信很快就会揭晓。而决定跳过今年iPhone 13系列的我,只希望明年能在iPhone 14身上看到USB-C和PD 45W快充的身影了。
雷科技数码3C组
编辑丨一位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