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创板上市委公告,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发获通过。至此,科创板AI第一股诞生,最终花落云从。
云从科技上市进程后来居上
2019年之前,[AI四小龙]吸金能力一流,估值蹿升速度堪比火箭,动辄达百亿元。
可资本市场等不了20年,他们寄希望于人工智能行业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科研成果转换,并得到投资回报。
投资人与行业公司之间的矛盾,在2019年迎来了爆发。
眼看在一级市场中无法得到帮助,国内AI企业纷纷转向,寄希望于得到二级市场的资金帮助。
如今,AI泡沫过后,一级市场融资不再那么容易、二级市场上市推进缓慢,昔日的明星独角兽像是都被泼了[卸妆水]。
旷视折戟港交所后转战科创板,依图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终止IPO,云天励飞、格灵深瞳等AI企业也在上市排队中,上市,成了AI企业一道不易跨过的槛。
当监管和审核难度越来越大,上市战线越拉越长,如今的标准是,无论上市后表现如何,先拿到入场券比较重要。
商汤科技被行业人士爆料,其或将于8月开启A+H上市。7月18日,商汤对外公布,瑞信中国前CEO唐臻怡将加盟出任副总裁。这被业界认为是正为下一步上市合规工作做准备。
旷视科技自2019年登陆港股市场失败后,今年也选择向科创板发起冲刺,并于5月28日披露了科创板首轮问询的答复,目前还在排队中。
依图已经先停了下来,7月2日,依图科技的科创板IPO已变更为终止状态。
目前,从[AI四小龙]的上市进程来看,云从科技反而后来居上。
云从科技自去年8月在广东证监局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后,同年12月获科创板受理。经历两轮问询,期间一度中止上市,历时7个多月终于柳暗花明。
7月20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48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云从科技获通过。
为什么是云从最先上市?
①提交材料时间上,云从于去年12月提交,依图是去年11月,旷视是今年3月,时间上存在客观因素。
②股权穿透审核程序相对复杂繁琐,云从上市态度坚决,配合度极高。
③国产替代下,基本面大,政策向好。
④国资背景是云从鲜明的特征;云从依托国家队背景,在政务、电力、通讯、医疗、机场等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均有布局。
云从并非技术上多么领先,体量上也并不大,但其落地能力的确是其发展较快的原因之一。
无论技术多精尖,投资人重点专注的仍然是应用场景、技术的落地性、技术与场景融合等问题。
云从科技三年净亏损26.8亿
根据招股书,2018年-2020年,公司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收入占比分别为6%、23%、32%,毛利率分别为76%、89%、76%;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收入占比分别为94%、77%、69%,毛利率分别为18%、23%、28%。
根据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4.84亿元、8.07亿元和7.55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亿元、17.63亿元和7.2亿元。
云从科技称,公司亏损主要是因为研发投入巨大。2018年-2020年,云从科技研发费用分别是1.5亿元、4.5亿元、5.8亿元,占各期营收的比例分别是30.61%、56.25%和76.59%。
人工智能行业技术研发难度大、研发投入高,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本成本,短期内产出回报和盈利并不现实。
但资本市场讲究利润至上,AI企业这样长年累月地亏损,强行登陆资本市场可能会造成流血上市的局面。
因此,在国内AI赛道持续烧钱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关注甚至不在于如何盈利,而更关心如何止亏。
从整个人工智能的发展来看,目前人工智能还处在早期阶段,这意味着该技术在各方面并不成熟,技术和应用场景也较为局限,商业化落地较为困难。
因此也造成了当前在这条赛道上竞逐的企业大多存在产品同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情况,云从科技的情况也不例外。
AI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云从科技虽然成功过会,拥有了[AI四小龙]第一股的光环,但其实内忧外患,其面临的不仅是自身亏损的困境,还有来自外界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
根据赛迪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1291.4亿元,同比增速为30.8%。预计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621.5亿元,增长率为28.8%。
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指出,公司面临着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等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也面临着海康威视等视觉设备厂商推进对产品进行人工智能赋能转型的挑战,整体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另一方面,云从科技还面临着互联网巨头角逐AI领域、传统行业厂商转型AI等竞争风险。
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互联网大佬的登场,刷新了AI行业的竞争格局,其背后流量、财务、物料等支持不言而喻;
而海康威视等厂商在硬件、供应链方面拥有着深厚的积累,它们的加入也给激烈的竞争继续加码。
结尾
人工智能技术20年内恐怕很难再有重大突破,因为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用光了40年来所积累的技术红利。
接踵而至的打击的确并未给AI独角兽们多少喘息的时间,但任何危机中往往也蕴含转机。
云从敲钟,代表着[互联网式AI企业]的一个小终局,但上市之后的路该怎么走,以及未来独立的AI企业还能否在巨头的侧塌之中找到足够广阔的生存土壤,这些都是未知。
部分资料参考:
雷锋网:《云从斩获「科创板 AI 第一股」,各界专家怎么看?》
深燃:《泡沫严重的“AI四小龙”,终于憋出了“第一股”》
全景财经:《三年累计亏损26亿!刚刚,估值250亿的AI独角兽成功闯关科创板IPO》
光锥智能:《云从科技IPO过会,AI新贵隐现上市曙光》
产业家:《云从「敲门」科创板》